胡越
教育信息化2.0强调将“人”作为中心,以“技术逻辑”助推知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人与知识的互动和共生。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还能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
创设强化体验的学习情境。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情境教学环境,将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知识信息直观呈现,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学资源的选择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自主提出探究性问题,促进课堂互动,提升学习质量。如教学《克与千克》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笔者在引导学生借助实物了解单位质量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的有代表性的参照物教学,培养学生的量感。笔者用糖果举例,借助多媒体展示1块糖果的重量是10克、1盒糖果中有100块糖果,学生就能直观、清晰地得出1盒糖果的重量是1000克;笔者再演示重1000克与1千克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学生就能通过感知多样化的具体事物,丰富对单位质量的认知,进而准确建构量感。
設计辅助理解的学习活动。实际教学中,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和抵触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极端教学行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与时俱进,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可变性“活化”课堂,增强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资源,增强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例如,教学《条形统计图》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信息科技课上所学的操作方法,基于真实数据,用计算机绘制表格,生成条形统计图,以此展开深入探究,使学习更有意义、课堂更有趣味。又如教学《平行与垂直》时,笔者依托信息技术,设计了探究两条直线所形成的位置关系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操作探究。学生通过操作,不但发现了两条直线有相交、不相交的位置关系,为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平行与垂直”打下基础,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几何画板的操作技术,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做了准备。
助力创新作业任务落实。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用以巩固所学内容和测验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完成创新型作业任务。如学习《条形统计图》后,笔者设计了合作型和开放型作业,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绘制一个条形统计图”是开放型作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数据信息,并依托获得的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学生在收集、整理、表达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发展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调查本班同学的校服尺码,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是合作型作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获取信息,提升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如,学生完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近似数》练习十三第4题“把横线上的数(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保留两位小数)”后,笔者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梳理总结后,在下一节课上分享。分享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已经学习的小数知识,而且丰富了对小数的认识,拓展了数学视野。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