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会
语感是难以名状而又时时存在着的一种语言感觉,既包含正确、丰富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包含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表达力。良好的语感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敏锐、准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语用素养和语文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研究与探索中发现,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它并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是一种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培养的语文能力。在此认知基础上,笔者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借鉴的语文教学主张——语感教学。所谓语感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背、写、用”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让学生凭借语言感悟力解读语文文本、分析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规律、准确表情达意、参与语文实践的一种教学观。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和《散步》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借助“听、说、读、写、背”培养语感
“听”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学生认识某个事物,往往是从听开始的,听不懂就说不明。“听”要求学生不但要听出对方所说的字面意思,还要听出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散步》时,笔者设计了“我读你听”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听,读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莫怀戚,在作者写完作品后重新审视作品的情境下朗读文本;听的学生分析说话者的表达艺术、用词方式、说话的语气及表情,从中揣摩言语背后的情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同桌之间取长补短,培养语言理解力、判断力和表现力。当然,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设计成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琢磨朗读者如何处理语调、语速、停顿、语气、重音等。
“说”,就是引导学生敢说、愿说、善说、乐说。人与人交流,主要通过听、说两种方式进行。有声音并不代表会说话,“说”要求说话者能表达清楚、用词准确、意思明了,让人一听就明白。教学《散步》时,笔者让学生重新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学生稍加思考,就拟出《幸福一家人》《温馨瞬间》《分歧》《小路亲情》《整个世界》等题目。笔者提问:“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说出理由。”学生“说”的兴趣被激发了:“《温馨瞬间》好,它抓住了家庭生活中的瞬间之美,在生活细节中渗透了亲情”;“《小路亲情》好,它交代了特定的场所——小路,又点明了‘儿子孝敬母亲,祖母呵护孙子的主旨”;“《整个世界》好,它扣住了文章的关键词,非常有哲理,意味深长”。笔者追问:“作者为什么以《散步》为题呢?”学生开始抢“说”。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这样“说”:“因为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三代人之间的爱,就选取了生活中极普通的事件——散步。散步这种活动有情调,有画面感,有故事味。”一个教学环节,笔者给学生提供三次“说”的机会,学生的语感提升就有了抓手。
“读”即默读、朗读、品读,不仅要读出文字内容,更要读出重音、停顿、语气、标点等。好的文章语言优美,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直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及语气、语调的妙用。《秋天的怀念》有很多叠词,如写“我”的叠词“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写母亲的叠词“常常、走走、看看、偷偷地、悄悄地、好好儿活、整宿整宿、准备准备、大口大口、絮絮叨叨”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现叠词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抒发情感的优势,在读的基础上品味叠词的妙用,浓浓的母爱就呼之欲出了。
“写”是语感运用的载体,学生通过写可以巩固语言基础、感受语言表现力、创新语言表达形式。《秋天的怀念》《散步》都是写亲情的范本,笔者让学生以“亲情”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写法,避免使用感叹句抒情。学生借鉴文本平淡叙事、简洁写景的写法,表达了浓郁的亲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的内容越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就越强、敏感度就越高。笔者在教学任一文本时都会选取文本的重要段落让学生背诵。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相应情境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悟力,在不同的环境或情景中,语言文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结构等,从某个话题出发,创设富有时代感和浓郁生活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培养语感。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散步》记叙了一家人在初春的郊外散步的故事,有“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物。人物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辈分不同,说话的语气、内容、方式自然不同。为了让学生从交际中感悟语言的表现力,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爸爸和妈妈三人去给外婆祝寿,见到外婆、外公后,小明、爸爸、妈妈、外婆、外公怎样交流?学生对这样的交际很感兴趣,借鉴《散步》中人物的语气、说话方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基本上都能扣住人物身份、年龄特点和文化修养等顺畅交流。如一名学生以小明的口吻这样交际:“外公、外婆好,我和爸爸、妈妈今天专程给外婆祝寿,祝外婆生日快乐!祝外公身体健康!祝外公、外婆幸福、长寿!”这样的口语交际情境既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能检测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借助生活和语用实践培养语感
语言来自于生活,生活丰富着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离不开生活。笔者认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和语用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散步》中的“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一句意蕴深刻的话,从文本内容上看,这句话是说由“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构成的家庭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虽然从字面上理解这一点,但缺乏情感上的共鸣。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及其蕴含的情感,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家庭生活并提供了问题支架: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家庭成员构成“整个世界”,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构成温馨家庭的“整个世界”?学生通过回忆家庭生活,发现“整个世界”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学生说是“爸爸的严厉、妈妈的慈爱和我的乖巧”,有的学生说是“父母的期望、我的努力”,有的学生说是“爸妈的付出、我的成长”,还有的学生说是“爸爸对未来的渴望、妈妈对现实的满足和我的健康成长”。学生能将文本中具象的“整个世界”轉化为抽象的“整个世界”,拓展了亲情范围,丰富了亲情内涵,真正与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语用实践就是让学生运用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高效交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交流实践形成敏锐、准确的语言感受力。教学中,笔者通过“你说我听”“新闻‘联播”“诗词接龙”“辩论赛”“分享交流会”等语感训练方式,增强学生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语感培养策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初步掌握了语言文字搭配、组合、运用的规律,学生对语句的重音、停顿、节奏、弦外之音,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环境等更为敏感,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也因此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随州市随县炎帝学校)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