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芬芬
“问题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能力为旨归,以问题为教学主线,以探讨为教学形式,以思维为训练重点。它提倡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用“链”的形式把问题引向深入,通过一连串有目标、有序列、有系统的教学问题展开教学。“问题链”教学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奏响的一曲思辨的“交响乐”。
一、问题引入环节:引导学生探求发现问题的方法
“问题链”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再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引导学生时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1.教师示范,呈现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
阅读教学一般都始于提问,且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着眼于学情而设置的,问题背后是发现问题的一整串的思维过程。如《白鹭》一文,读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我会提问:“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和精巧的诗有什么关系?两者怎么联结在一起的?我想不明白。”由此抛出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次次发现,一步步探索,再一点点归纳、梳理,渐渐地他们会明白可以从文章主题、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发现问题,也可以从深层追问、反向批判、比较异同等角度发现问题,或在有疑处、新奇处、重复处、含蓄处、无疑处发现问题。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或补充一段资料,或播放音频视频,或展示图片画册等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问就是指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自主深入思考,一环套一环地引着学生一路探讨,享受研学的乐趣。如《猴王出世》一文,由“石猴出世”视频片段展开,诱导学生思前想后提出疑问:他怎么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只石猴和真的猴子有什么不同?他出生后会怎么样?
3.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产生问题
自主阅读产生问题是较高层次的目标追求,指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和训练养成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好习惯,能够积极探索,勤于发问,乐于合作,主动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如学习《杨氏之子》,一个学生由“孔君平”想到“孔子”,推测两者有关联,于是搜集资料,发现孔君平是孔子第26代孙。面对学生的提问,不论提出的问题如何,教师都必须作出积极回应,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提问作为策略,我们应在阅读中渗透指导,让学生从不会问到习惯问,再到学会问、主动问,这样的阅读就能走向深入,走向思辨。
二、问题串联环节:理清学生探讨问题的思路
阅读中产生问题后,展开探讨问题的思路非常值得研究。课堂教学时,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循问而入,梳理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构建起问题链的逻辑和系统。探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思辨的韵律才能在师生联动中响起。
1.因果追溯法:从背景知识角度探讨
理解文章,必须知人论世。《落花生》一课的思辨性问题是: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为什么能成为经典?读完此文,我们往往会记住落花生,由此联想到环卫工人、人民警察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至此,教学就结束了。笔者认为本文最需要体认的“许地山”不能丢——“许地山儿时感悟的人生道理对他一生的影响是什么?”课件同步滚动呈现许地山一生的经历,感受他人如其文、文如其名的内在逻辑。最后,出示“鲁迅的创作理想:用自己的笔杆去唤醒沉睡的人民,思想上拯救受苦的人民”后,提出问题:他让你联想到什么植物或动物?你将来想成为像哪种动物或植物的人?
2.探幽发微法:从理性类比角度探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的教学,就开展了一次“男孩子vs男子汉”的活动,问题链的设计如下:
问题1:紧扣文题,解释词义——什么是男子汉?
问题2:改写标题,串联情节——将三个小标题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觉得“他”是男子汉吗?
问题3:链接原文,切入辩题——男孩子vs男子汉。
问题4:示范阅读,学绘饼图——第一件事情中的表现,他是男孩子还是男子汉?
问题5:选学课文,形成组图——三件事、三幅图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图例和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7:联系生活,践行成长——遵循男子汉养成规律,给自己设计一份“男子汉养成记”的比例图。
这样追着辩题,一路追问至男子汉的养成规律,是追问的美之所在。
3.佐证推演法:从假设推理角度探讨
2022年版课标的思辨性阅读贯穿在语文课程的每个学段,其中第三学段要求: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观点;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感受其中的智慧,學习其中的思维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一系列文本,展开思辨性的问题链教学。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对孔君平的描写着力于一连串的动作,每个动词背后都有人物当时的情状和思考。于是,笔者设计了直角推断图(见图1),辅助学生一一分解,逐步推断,领悟语言中蕴藏的智慧。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找到思维最近发展区,一问一答,逐步展开,透过人物的描写推断人物的心理,解读人物的思想,感受人物的形象。
4.旁征博引法:从资料搜寻角度探讨
思辨性阅读深入时,我们会借助阅读记忆,对问题进行佐证,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求证的过程就是搜集、梳理、整合、猜想、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如五年级下册《金字塔》,课后思考题是“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我能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就可用开放的“金字塔分析图谱”(见图2)作为支架,引导学生紧扣批注中的疑问,进行阅读探究。
三、问题解决环节:强化学生自主发问的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问题解决环节的回顾反思可能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事实上,这一环节不仅不能忽视,还应特别重视。教师若能以问题呈现进行回顾反思,重现、内化、升华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就会引着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梳理和二次探究。“问题链”教学,将问题教学应用到最后环节,以问题深化课堂教学的提升,内化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发问的能力。
1.以问题实现广泛联系
如《两小儿辩日》,学生通过分析,了解了两小儿是依据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想法并说服对方。随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是什么?能用上两小儿的“辩法”进行实战学以致用吗?
2.以问题升华文章主题
如《“诺曼底号”遇险记》中的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选择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海的女儿》中公主放弃杀死王子不给自己活下去的机会,值得吗?《铁杵成针》中铁杵真的可以磨成针吗?李白真信吗?《宇宙生命之谜》中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的这些发问,都是问题链教学法奏出的美妙音符。
3.以问题进行多方拓展
如学习了《示儿》,学生为陆游一生的爱国之志所折服,萌生出探究诗人从年少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不同时期的爱国诗篇有哪些,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此开展了陆游一生爱国诗篇的搜集、比较、梳理的探究活动。
“问题链”教学,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吸引学生有序地学习、阅读、思辨、探究。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区听涛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