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励
摘 要: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高校治理面临数字化转型新命题。高校通过数据治理与流程再造,重构数字赋能的治理体系,打破治理的时空限制,实现治理的颗粒缩放,为高校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共治”提供可能。同時,数字化转型与高校治理固有模式、信息孤岛等方面的矛盾也显现出来,面临着更复杂的治理场景和数字科技安全风险的挑战。因此,需要统筹推进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进程,将高校治理理念融入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中,树立数字化思维,规划顶层设计,搭建高校数字化治理平台,建立高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校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转型路径
“数字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驱动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和全方位重塑[1]。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新的生产要素资源,数字化被作为工具或手段应用于现代治理体系,基于数据、面向数据和经由数据的数字治理正在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强劲动力,为提高治理效率、破解治理瓶颈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2]。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治理也面临着转型新命题[3]。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涉及的不仅是新技术引入的问题,更是基于数据赋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变革,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整体性重塑[4]。因此,如何认识数字时代下的高校治理,顺应数字时代变革趋势并应对挑战,探寻高校数字化治理的途径,就成为一个有待深化的研究议题。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近代以来,科技“范式革命”在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驱动作用,数字治理就是数字时代的治理新范式。数字化转型既不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系列代际变革,也不仅仅是一个组织内流程、数据和信息向数字化平台的简单迁移,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是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与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机制。数字技术在融入高校治理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拓展高校治理的内涵,推动高校治理的数字化范式转换[5]。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治理”。数据是数字治理系统的基础资源,算法决策的实现和发展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数据资产作为新兴生产要素,针对其所有权、使用权及监管权的管理规则成为高校数据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2]。高校数据治理需要协调各部门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将业务形成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转换,通过数据支撑的评估决策分析体系增加数据的价值,再服务于各个业务的实际需求。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构建“数字赋能”的治理体系。依托数字技术,创建支撑实时感知诊断、动态分析预测、即时判断决策的数字基础设施,使业务可检验、可追溯,并倒逼业务流程优化,实现高校从“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型、智能型”治理方式转变,为高校治理进行全方位的“数字赋能”。在此过程中,涉及高校治理价值理念、体系结构、功能目标、制度规范、治理技术等的系统性重构,需要从范式转换的视角来拓展高校治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实现数字技术发展和社会多元治理动态耦合而成的治理范式创变[4]。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打破高校治理的时空限制,实现治理的颗粒缩放,为实现高校科学精准的“智治”及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共治”提供可能。同时,数字化转型与高校治理固有模式、信息孤岛等方面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带来了诸多新的治理挑战。
1.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第一,打破高校治理的时空限制,提高治理效率。传统的高校治理模式着眼于实体空间,更多以静态的方式纳入到高校治理结构中。数字技术的普及,促进越来越多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搬到线上,形成一个与物理空间大学融合的、一体的数字融合空间。数字融合空间不受时空约束,拓展了大学职能履行方式,改变了内外部关系对象的表达方式和交互方式,可以全天候运行、跨区域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发展态势,大大提高运作效率[6]。
第二,治理要素数字化,提高高校“智治”水平。传统治理模式下,高校治理主体的决策能力主要依靠行政领导的认知和经验。数字化时代,借助大数据,将管理问题量化、可视化,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的强大预测能力,对政策方案的实施效果及风险进行预测研判,消除不确定性,及时充分地获取政策执行信息,继而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或协调[7]。通过算法决策,智能动态治理方式取代人为静态管理方式、主动前瞻的“服务找人”方式取代被动响应的“人找服务”方式,从而重塑高校治理向数据驱动的“智治”转变[8]。
第三,实现治理的颗粒缩放,提高高校政策的精准性。高校治理的“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当数字化渗透到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方方面面,数据不仅存在于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实体部门的数据库中,而且也存在于高校师生个体的行为过程中,这些数字痕迹被广泛采集和汇聚,数据颗粒度细化,通过数据分析有助于获得服务与监管对象的精准画像,使政策、服务可以依托数据颗粒抵达每一个微观单元,实现高校政策资源的精准投放[9]。
第四,为高校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共治”提供可能。高校治理体系存在管理层级过多、体制机制僵化、管理效率较低、基层单位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协同治理不够等一元主导问题。将数字技术嵌入各层级、各部门治理业务中,基于数据平台贯通信息流和业务流,实现校院间、区域间、部门间协同治理,实现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即时良性互动,为治理主体间“协同共治”提供可能,形成多中心、网络化、扁平化治理结构。高校治理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反馈闭环,在加强治理主体间互动的同时,也提升行政、教学、科研合作流程的可预期性,优化了服务体系方案的构建。
2.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应对与固有治理模式冲突的挑战。任何一场变革都将对组织间的利益、权利进行重新洗牌,涉及到责权利的博弈以及人事安排。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场技术迭代,也是一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重塑,在探索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高校权力结构、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人员需求等发生变革,容易引发与部门利益、旧有治理习惯、传统思维模式的冲突,面临权责、部门配合等方面的问题[10]。
第二,应对“信息孤岛”的挑战。高校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不同部门组织根据自身需求开发和升级的信息化系统分散且独立,各系统间缺乏业务功能交互与信息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囿于“路径依赖”,若未形成完善的数据标准,在原有基础上修补往往出现各“信息孤岛”间无法有效衔接及兼容的问题,导致数字化资源的重复采集或跨系统信息整合松散,最终导致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底座不牢[3],影响高校在综合管理、教育革新、校园安全、人才建设等领域的治理能力提升。
第三,应对治理场景复杂性的挑战。数字时代,“万物互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互交织,治理场景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就高校而言,不同业务流程的互相关联,不同业务主体的多元需求,不同层级的流转协调,使得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极大增加了高校治理场景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
第四,应对数字科技安全风险的挑战。传统的网络防护边界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峻,随着实时细粒度数据的大幅度增加,数字时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着新挑战。在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成为基础资源,数据生成、分享、流动更加频繁,如何保障以安全、道德、可靠的方式生成和使用数据,如何应对网络黑客的攻击、网络病毒的泛滥对高校数字网络系统构成的严重威胁,就成为高校治理必须面对的挑战。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通过树立数字化思维,规划顶层设计,将高校治理理念融入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中,提升数字化治理及风险管理能力,实现高校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第一,树立数字化理念,将高校治理理念融入数字化转型过程。高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从传统“等级制、经验化”的老套路转为数字时代“扁平化、精准化”的数字化治理新思路,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教育整体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站在学校发展全局和治理水平提升的高度认识数字化转型,使数字化思维深入到从管理者到执行者再到全体师生的观念中,成为学校顶层谋划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进而激发数字化与学校治理的深度融合。同时,也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创造力和同理心,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上的主体作用;重视高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渗透进多层次、多维度的治理过程中[10]。
第二,注重顶层设计,建立高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可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反馈推动完善。顶层设计可以从理论上洞悉数字技术革新治理所关涉的要素、关系与变化,在大尺度和长时段上对治理格局变革之应然状态、过程进行设想与构建,引导治理革新实践,从体制机制、建设规划、制度保障等多个层面推动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11]。设立学校层面的数字化治理专门机构组织,加强业务部门、院系与信息化部门的整体协作,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12]。重视转型过程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利益关涉群体的即时反馈,使他们能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需求自主决定数字技术如何创新教学、如何融入管理等,激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同时,为顶层设计方案留有修正的余地,允许转型实践出现“效果不显著”甚至“失败”,为真正逼近真理、揭示规律、促进教学变革和转型提供尝试机会,更好地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第三,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高校数字化治理平台。高校应加强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以5G技术、物联网、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大数据、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以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的创新基础设施,为高校治理体系提供数字底座[13]。
及时更新现代化治理手段与工具,建立健全融业务系统、数據中心与管理系统于一体的学校层面的数字化治理平台,高校统一门户身份认证逐步向分布式、中台式的身份中心、用户中台转变;统一数据平台由小数据、结构化管理逐步向大数据、非结构化、全量数据的采集与交换、分析与决策的治理方向演化,打造数据融合融通的智慧治理体系,实现高校治理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建立数字标准,再造信息化新流程。建立包含全体师生数据的数据中心,完成高校人员、设施、装置等的数据库构建,利用数据交换技术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计算语言、标注体系进行整合,从技术上解决高校数字化治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深入理解学校教学科研的运作管理及师生的需求,通过建立规范的工作标准、明确的工作分工、合理的工作流程,确保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的明晰化、工作流程的透明化、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工作监督的可操作化,使执行的不同主体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从而提升在治理系统中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力参与数字化建设,共同推进高性能数字化治理系统的建设[12]。
第四,建章立制,完善数字治理体系风险监督管理。数字安全是高校数字化治理的前提和保障,风险管理和数字化要同步规划建设。建立健全高校信息技术监管制度,加强对算法的备案和审查,将第三方技术供应链纳入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从源头规范开发行为,减少系统安全漏洞。加强对学校网络资产的管理,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门户、邮件、重要网站和业务系统、云平台、特殊设备和校园网络的详细情况,开展日常网络流量监测,采集网络流量日志,开展安全审计,即时监测网络资产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发现异常攻击行为。对于安全监测产生的海量威胁情报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辅助专家经验进行分析研判,研究自动化异常发现的算法,指导安全工作。制定学校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提升安全事件发现、处置及追踪溯源能力。通过制度管理和技术手段的双管齐下,实现对网络资产的闭环管理[13]。
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治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求。理解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把握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清醒认识可能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在推进高校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顶层设计与多元协同相结合,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联动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打造精准科学的治理新模式,提升以数字化助推高校提升治理能力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魏钦恭.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从多元异质到协同共生[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77-87.
[2]孟天广.数字治理全方位赋能数字化转型[J].政策瞭望,2021(3):33-35.
[3]徐達.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治理模式构建的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75-85.
[4]吴立保.数智时代大学治理的范式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3):3.
[5]张继明.我国大学有效治理:价值、内涵与建构性[J].北京教育(高教),2023 (1):31-34.
[6]郑艺龙.CIO视角:信息化如何支撑大学治理[J].中国教育网络,2021(1):19-21.
[7]吴进进,符阳.算法决策: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共决策及其风险[J].开放时代,2021(5):194-206,10.
[8]胡海波.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变革与发展[N].南方日报, 2021-12-06(A12) .
[9]郑雨婵.数字时代的大学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2):8-14.
[10]蔡翠红.数字治理的概念辨析与善治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10-13(5).
[11]卢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技术革新教学推进路径的审视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1):17-28.
[12]孙曙光,王鹏,张帆.教育信息化: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J].中国信息化,2021(6):88-91.
[13]杨宗凯. 教育新基建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力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2-13.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