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定润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再次得到印证: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样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大考验。要达成增长学生文化知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等目标,教师既要整合教材,充分利用课文、语文园地等多个版块,更要研习教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以自身的循循善诱,促成学生课外阅读成效日有所长。
一、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推动学生自觉阅读
课堂教学中,评价课文人物形象、赏析情节内容时,可将想推荐的书目中相似人物、情节与课文比较,当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进入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而无限神往时,笔者会突然来一句:“要知端的,请大家去阅读书目,并与我们分享!”意犹未尽中,学生也因为前情介绍,早被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找来书目阅读的冲动。
为持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笔者着意营造课外阅读机会难得的氛围,周五的一节语文课机动安排,告诉学生:“这周看你们表现,好的话,星期五的语文课我就让大家阅读课外书,不然就上课了。”以此欲擒故纵,至今“套路”已破,但学生为了这难得的一节阅读课,平时的语文作业或相关活动,都会尽力做到最好,这也比强迫阅读的效果好得多。
二、不设任务条件,让学生乐于阅读
完成一项活动,比如春游、看电影,再让学生写感受的训练路径,至今仍有巨大影响力,课外阅读也未能幸免。可以想见,当学生揣着“没有免费的活动,要交这交那”的心理负担,再美的山水、再精彩的电影,也难以入脑入心。
笔者自己也倾向于在一种无负担的心境中读书,由此推之,不要求学生阅读时做读书笔记,不要求读完后写读后感,不给快乐阅读、自愿阅读附加条件,不为完成任务而被迫阅读。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他们静静地读书,无心理负担地读。只鼓励他们自愿做读书笔记、自愿写读后感;自愿想分享的,告诉笔者,笔者安排时间。
(一)让学生自由阅读。上新课时,笔者会给学生留一定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自愿分享阅读所得,并给予加分奖励,激发学生快速阅读的动力,抓住分享的机会,以此来提高阅读速度。
(二)激发课后阅读兴趣。每堂课前,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愿上臺分享他在课外的阅读内容,同时让学生对其质疑。笔者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分享的学生以及参与质疑的学生分级奖励和语言上的大力鼓励,以此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下功夫,争取获得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
(三)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在课前和课堂分享过程中,笔者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鼓励学生读整本书、整套书、同一系列的书,引导学生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并长期坚持。
三、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学生阅读
(一)教师带动。学生中普遍存在“向师性”,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笔者会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树立阅读榜样。课间和阅读课上,笔者拿上一本书做一名阅读者,能明显感觉到安静地看书的样子带动学生静心学习,投入阅读。事实证明,这样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的做法,比站在讲台上守着他们读书或者给他们讲一通热爱读书的大道理,效果好多了。
(二)优秀学生示范。班上部分学生在各方面成长比较好,表现优秀,他们会成为其他学生无形的向导,甚至具有一定的权威。笔者很重视培养优秀学生榜样示范的力量,课间,找时间和爱读书的学生一起交流,问他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作品,谈论书中的故事,评点读后的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气氛浓烈,很多学生就会围在一起听。不爱读课外书的学生,在优秀学生的影响下,也会渐渐爱上阅读,喜欢上因博学多闻而被人高看一眼的感受。
四、教给科学有效方法,使学生科学阅读
(一)时间投入。阅读不能凭一时兴趣取得效果,还得让学生学会打理时间,让兴趣延长阅读时间,让阅读时间推动可持续性发展,让可持续性发展积累阅读量,让阅读量带来质变。因而,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也应采用一些必要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指导好课内外知识衔接,规定每天课外阅读的最低时间限度和必读书目,并将必读书目的内容简要概括写在读书笔记本上,定期到各自学习小组组长处登记,之后适时检查,对做得很好的予以表扬或者奖励。这些做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常态,成为他们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
(二)选好读物。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此,应注意指导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或习作方法,引导他们由一篇文章拓展到读同一类文章,或是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或者让他们了解课本中的推荐书目,自己备好一定量读物,以便阅读所需。当然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每学期根据学校的要求及当册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整理出自己班的学生必背古诗文及必读书目,合理规划阅读,让学生摆脱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读法指导。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学生年龄小,难免凭一时兴趣。故事性强的,会出现一味追故事情节,忽略鉴赏文章的现象;内容枯燥的,就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精美文章,也停留在泛泛而读,不懂得积累知识。这样读书,即使读得再多,也收效甚微。所以,笔者很重视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情况。
1.摘抄好词好句。在阅读中,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和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反复诵读,以备借鉴使用。
2.撰写读后心得。阅读中,学生总产生些自己的理解。可引导他们及时做好批注,阅读完成,把这些阅读感悟成篇连缀起来,撰写成读后心得,体现创新阅读。
3.思维拓展。学生完成阅读后,鼓励他们将阅读内容延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品续写或改写,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