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萱
你可曾注意过,家里的孩子可以轻声细语跟芭比娃娃说好久的话,为那纤维棉布做成的娃娃认真梳理将近一小时的头发,或为绒毛玩偶摆设餐具,为它做满满一桌“佳肴”;或者,那难得安静的儿子,竟花幾乎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蹲在屋子角落,专注看一列蚂蚁搬饼干屑。如果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实在无聊,举动超级幼稚,恐怕你的思维与孩子已有不小的差距,贴近不了孩子内心“神秘的水晶球”。
在女儿六岁即将上小学的那个暑假,我带她第一次出国旅游。母女二人自由行,从大阪进,东京出,中途再绕到京都、奈良走走。
在京都街头、奈良的动物园,我看到亲子对谈的影像:大人总会弯下腰,甚至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纵使看似在训斥孩子,音调却一点也不暴躁或高亢,而孩子尽管脸颊已挂着泪水,竟也都端正站立听爸妈“训示”。
这样互相尊重的教养态度,这般平和的亲子互动,究竟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呀?我十分好奇。
到了东京,我决定和一位正好在那里做博士后研究的朋友联络,请他帮我引荐,参观真实的日本学校教育究竟是怎样的“风景”。
朋友帮我介绍了一所在东京住宅区附近,暑假没休课的“幼儿园”。走访当日,铃木园长带着一位老师,满面笑容地在门口迎接。我进入校园,走过花草扶疏的庭院,沿着长廊,往位在底端的院长室迈步。
长廊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小朋友的图画作品:有大象、长颈鹿的蜡笔画,也有创意沙画,更有许多表现抽象、色彩丰富的作品。
突然,一张巨幅照片赫然出现在我眼前。画面上是一排成年人背对摄影机在尿尿,我看得瞠目结舌,不禁有些羞赧。
相片中,在这些叔叔伯伯的后面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把脚尖踮得高高的,偏着头,拉长脖子在张望。有趣的想象是,这个小男孩是否想窥看哪个叔叔伯伯的“喷泉”射得最高?只是他个子实在太小了,所以不管踮多高,也只能看到大人的背影罢了。
进了园长室,我赶忙请朋友为我翻译,请教铃木园长挂这张照片的教育意义。园长听了我的疑问,笑眯眯地说:“我不一定每天都可以跟每位老师讲到话。但每位老师上课前都会经过这条走廊;这张照片只是想提醒老师,别忘了随时要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的世界。”
“每个孩子内心都拥有一颗自己的水晶球,在那里面,他可以创造自己的美丽世界。”这是西方哲学家的教育名言,提醒所有成年人尊重孩子独特的内在,他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天地。大人必须理解孩子纯真的想法,才能跟他一起拥抱水晶球,走入他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