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当下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现状,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教育集团桃源校区为例,介绍“双导向”下教师创编校本民族体育特色操及运动项目,科学设计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流程的经验,切实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率,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关键词】双导向 民族体育 大课间活动 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3-0020-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项目,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按照这一要求,我校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将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日常体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目前,我校探索形成了“教会、勤练、常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以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双导向”为引领,同时建立健全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创编了壮拳、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体育课间操,并积极融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
長期以来,有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往往通过“眼保健操+广播体操或跑操”的形式开展,较少融合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这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虽然形式众多,但锻炼效果不明显。有的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运动强度过大,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不但达不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及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还打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传统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亟须改进。
《意见》指出:“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根据文件精神,我校在体育活动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融入学校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根据南宁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我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找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切入点,坚持文化自信,因地因校制宜、大胆探索创新,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以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即“双导向”)为实施路径,创编符合学校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壮拳、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体育课间操,丰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关于“双导向”的两个坚持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严格坚持“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坚持“原则导向”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加强体育锻炼势在必行。为了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确保学生的运动量,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我校坚持“原则导向”,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与安全性。
1.遵循教育性原则
我校十分注重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定时、定点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壮拳、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体育课间活动中树立锻炼意识。民族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开展既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遵循科学性原则
我校根据中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体育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本校体育运动特色项目、场地器材、校本课程等实际,通过跑操、课间操、民族体育展示、身体素质练习相结合的形式,科学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的运动强度、活动密度和心率达标率不断提高。
3.遵循全体性原则
为了充分调动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以制度的形式巩固大课间民族体育活动的地位,明确师生应共同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实现全体师生强身健体的目标。
(二)坚持“目标导向”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强身健体的职能。我校以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理念为育人导向,持续深化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
1.明确“五育并举”目标
我校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结合,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思想作为制订“五育”并举的目标方向,并全面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民族体育确定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致力于让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达成“五育”和谐发展的目标。
2.明确身心健康发展目标
随着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和身体外形的急剧变化,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强烈,更加关注外在形象。基于此,我校改变过去大课间活动只让学生做体操、跑步等做法,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优化大课间活动的时间、空间,以兴趣为引导,创编了特色校本操及富含民族特色的健身操,通过发挥民族体育的独特优势,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大课间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明确文化传承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校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广西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特点,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校园体育课程。自2002年以来,我校开发了毽球、抛绣球、壮拳等民族体育校本课程20多项,编制了壮拳、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体育课间操,开发了学生喜爱、健身价值高、运动强度合适的群众性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在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双导向”下民族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路径
根据《南宁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南宁市直属中小学校体育大课间评比活动方案的通知》的精神,我校明确了民族体育大课间活动主要包括入场、跑操、壮拳、校本特色项目等内容,具体活动流程如图1。
(一)合理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场地和器材
民族体育大课间活动流程包括活动组织、教师讲话、音乐间隙等,以及学生的排队、列队时间,学生纯练习的密度可达60%—70%,平均心率可达140—150次/分钟,总活动时长为28分40秒。场地、器材是决定大课间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我校将活动场地划分为篮球场地3块、200米田径场地1块、校园空地8块,运动器材中短跳绳700根、长跳绳20根,三人板鞋24副,绣球100个,拉鼓3条,毽球200个,大象拔河绳60副,竹竿4副。同时,我校因地制宜,结合班级人数、学生年龄、活动内容等对入场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创新多个大课间体育运动项目,细化每个体育锻炼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快、静、齐,迅速、有序到达指定位置并按时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大课间体育锻炼的效率。
(二)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课间活动中,我校除了开展中学生广播体操和身体素质练习,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自由度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校本特色项目——壮拳,组编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的壮拳操《追风少年》,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将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融会贯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中增强攻防意识和协调性,发展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影响和熏陶下,师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全校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校园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进入新时代,学校应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青少年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活力,使学生的身心素质明显提升。为此,我校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生适应校本体育课程的桥梁,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开展民族体育校本特色项目,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再通过体育课上的进一步学习,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据统计,自我校推动抛绣球、踢毽子等民族体育项目列入南宁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测试科目后,每年选择抛绣球作为体育中考项目的学生占全体考生的60%—70%。学校通过融合现代体育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一定的强度保证,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身体体能。近三年,我校学生在体质健康测试中,优秀率和良好率持续增长,不及格率持续下降,学生形态发育、体能、身体素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表1)。
(三)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督查工作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督查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优化大课间体育锻炼的活动秩序,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我校制订了合理的量化细则和评价监督制度,对大课间活动实施“四级督查负责制”(如图2),以激发师生自觉的运动行为,提高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主动性。
1.制订各项制度
一是领导负责制。我校规定值日行政领导必须身体力行,从行政方面督促全校师生重视大课间体育锻炼,确保当值那天按时间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同时认真观察和监督各年级组大课间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体育教师负责制。学校给予体育教师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权,由体育教研组组长负责安排每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负责人,使每一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有专人负责。大到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场地、音乐选择和制作等,小到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都落实到具体的体育教师身上。由轮值的体育教师负责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三是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的职责是带领本班学生按时、按要求出操,在自己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同时做好学生纪律管理工作。四是值日教师、团委少先大队部负责制。值日教师和团委少先大队部主要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日常工作,包括检查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人数,进退场秩序、速度、质量,学生是否带体育器材参与体育活动,班主任是否跟班,等等。
2.完善安全预案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学生安全是大课间活动的重中之重。我校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优化活动过程的安全秩序,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和学生运动安全。学校领导不定时巡查各班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及时与项目负责教师一同处理,进一步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安全性、有效性。
3.建立激励机制
我校安排值周教师每天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记录,由政教处每月汇总一次,将活动情况作为評选优秀班集体的重要参考,并对有特色的班级予以奖励,从而提高师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校充分利用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了学生喜爱、健身价值高、运动强度合适的毽球、抛绣球、壮拳等民族体育校本课程20多项,编制了壮拳操《追风少年》、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体育课间操,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日常体育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事实证明,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成效显著,如在2021年南宁市直属中小学校体育大课间评比活动中,我校荣获一等奖。目前,我校编制的壮拳、民族健身操等民族体育课间操,已在区内多所学校推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各中小学校应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工作要求,积极落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灵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参考文献
[1]荣燕光.优化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J].体育教学,2022,42(7):19-20.
[2]吴素贞.影响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开展的因素分析和对策探讨[J].青少年体育,2017(3):82-83.
[3]韦金色,姚敦瀚,黄茗.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2(2):121-123.
注: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推进初中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2021YTB01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金色(1977— ),广西大化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体育。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