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2023-07-10 05:37罗红梅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农村小学

【摘要】本文论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包括:梳理劳动题材课文,设计劳动教育方案;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培养劳动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利用语文教材文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根据教材文本特点,深化劳动教育内涵;举办展演活动,促进语文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农村小学 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 工匠精神 劳动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3-001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了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我校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并成功立项了2021年度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渗透融合的研究”,以课文为切入点,促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切实落实“五育”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梳理劳动题材课文,设计劳动教育方案

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和梳理小学语文教材,找出蕴含劳动题材的课文,认真分析其中的劳动教育因素,进而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在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后,课题组成员组织研讨活动、设计劳动教育方案,为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做好准备。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题材的课文不少,有劳动教育因素很明显的,如《秋天到》《四时田园杂谈》等,也有劳动教育因素不明显的,如《赵州桥》。《赵州桥》表面上是介绍一座古老的桥,却隐含着深刻的劳动教育因素——赵州桥虽然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流水的冲击,但是仍然坚固如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因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领悟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智慧。

再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谈》为例。这篇课文通过展现乡村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景象,使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激发劳动欲望。教师应该在深入研究课文的前提下,根据课文的劳动教育因素设计可行的劳动教育方案。方案要有目标、有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鉴于该文展现了一幅劳动和丰收的景象,那么该课的劳动教育目标可以设计为: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为了达成教育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活动项目:第一,让学生向父母了解本地一年四季分别种植哪些农作物,每个季节有什么收成,同时了解农作物的特点;第二,让学生亲自种植一种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观察、记录它的生长过程;第三,帮助父母插秧、晒稻谷,然后写劳动日记。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还需要设计其他学习环节,如检查记录、写日记、展示劳动成果、向家长了解情况等。

二、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培养劳动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劳动教育,学校可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劳动,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我校有一块面积不小的空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学校将空地建成了“阳光乐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共设四个园区:桃花园、蔬菜园、火龙园和月季园,由课题组成员负责管理。其中蔬菜园又分成六个板块,每个年级认领一个。每一个板块由两位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组成员以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根据语文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对一个学期的劳动任务进行整体设计,开展种植活动。

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体现了作者跟随祖父劳动所获得的自由和快乐。我校梁老师结合该课文的教学,带领学生体验种菜的过程,实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铁锹、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学生在除草、挖土、种菜、浇水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体验到了课文中祖父对劳动的执着。又如,肖老师带领学生在菜园里学习古诗《悯农》,让学生熟悉该诗后分工合作参与劳动,有的拔草,有的耕地,有的浇水,有的施肥。在学生累得满头大汗之余,肖老师再让他们采摘一些玉米棒带回教室烹煮并分享。品尝着清甜的玉米,学生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通过挖土、种植、浇水、施肥、护理、采摘、烹饪等一系列劳动,学生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参与劳动的过程,谈谈劳动的感受,再在小组中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从中,学生既亲身经历劳动过程,锻炼了体力,品尝了劳动的酸甜苦辣,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语文教材文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需要教师区分不同劳动题材的课文,每篇课文突出2—3个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脑力与体力的结合、问题与启发的结合、内容与年龄的结合、能力与品质的结合,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一)让学生通過观察认识劳动

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写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语言空洞,没有把一件事写具体,缺乏情感和生命力。”为什么学生不能把情景或事物写具体?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实践和细致的观察。教师可以将写作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观察劳动细节,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以此加强体验感。学生在劳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最终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学习成绩的提升又会促进劳动兴趣的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主要从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等,教会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并用上准确生动的词语把事物的特点描写清楚,最终掌握思考、观察、记录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结合课文《一粒种子》的教学,带领学生到劳动基地种植豆角,然后让学生思考:种子的发芽需要什么条件?豆苗破土而出之后,学生每天都到蔬菜园观察豆苗的生长变化情况,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在豆苗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怎样打理?通过这样有目的地观察,促进学生持续劳动——有计划地给豆苗除草、浇水、施肥,写观察日记记录它的成长。经过一个学期的劳动教育,学生的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细致的连续性观察,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观察方法,能在习作中写出事物的细节,“以小见大”,把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印象深刻。劳动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观察又促进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学生由被动劳动变成了主动劳动。

(二)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树立劳动意识

教师应注重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素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劳动技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学段提出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不同目标。为了有效落实上述目标,教师可结合不同学段教材的内容特点,开展劳动竞技活动、“劳动小能手”比赛等,使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例如: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书包》时,让学生学会收拾书包;教学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文具,并适时开展“系鞋带”比赛;教学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时,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并组织开展“叠衣服”比赛;教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时,让学生感悟丰收的喜悦,同时举行“剥花生”比赛,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心情;教学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时,培养学生参与家庭烹饪劳动的意识,并开展“煮腊八粥,我能行”劳动实践活动和征文比赛等。通过“课文学习+比赛项目”的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丰富生活经验和劳动情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锻炼了整理、保洁、烹饪等劳动技能。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芦花鞋》一课前,课题组成员陈老師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准备制作鞋子的相关材料。在学生略读课文后,陈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鞋子制作的工序,并鼓励各个小组施展才华尝试编织鞋子。学生准备的材料多种多样,他们通过测量、切割、剪、编等一系列工序,做出了非常漂亮的稻草鞋、布条鞋、香蕉叶鞋、瓦楞纸鞋、藤条鞋等。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时,看到学生对竹节人非常感兴趣,课题组成员李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动手作业:手工制作一个玩具。接到任务后,各组学生先确定本组想要制作什么玩具,然后在网上搜索制作材料、工具、步骤等,再通过剪、割、折等一系列劳动完成玩具制作。当学生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课堂展示时,教师让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在班上介绍整个制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在体验到劳动快乐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四、根据语文教材文本特点,深化劳动教育内涵

(一)让学生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了喜洋洋的丰收景象,如《秋天》《秋天到》等,给人以“劳动最美”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成果丰收”的因素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

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是农民,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种地体会或经验。教师可利用这个优势,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一些层次性问题:《秋天到》课文中的叔叔阿姨都在忙什么事情?他们收获了什么果实?他们为什么收获了这么多的果实?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的爸爸妈妈种了哪些作物?收获了什么成果?……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带来了收获。然后,再进一步提问:这些劳动成果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是爸爸妈妈的劳动成果养育了自己。经过递进式思考和教师引导,学生渐渐明白“劳动创造了财富”。最后,对提问进行升华:我们应该怎么做?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爱父母、爱劳动人民、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要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涵。工匠精神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淀,需要有坚定的毅力和执着的生活态度。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品行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从小抓起。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文本特点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从小就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宣扬刷子李这一“奇人”高超的粉刷技艺,以及他对工作极其热爱、对质量精益求精、相信“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发现他身上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芒。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个人如果具有工匠精神,就能在任何行业把工作做到极致”的道理。

课题组成员还通过语文阅读拓展课,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关于劳动模范的文章或书籍,使他们了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劳动模范的工匠精神。例如,我国的航天焊匠郑兴,负责载人航天器Ⅰ类焊接,要求最大气孔的直径不能超过头发丝粗细。反复琢磨后,他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最后,由他担任主岗焊接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相继成功发射。又如,30岁出头的高级技师常晓飞,工作追求极致,经过艰苦的练习,掌握了用比头发丝还细很多的刀头在0.15毫米直径的金属丝上刻字的技术,该技术被评为“中华十大绝技”。此外,还有鲲鹏机身数字化装配的领军人胡洋带领团队实现了对大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零的突破,精度达到毫米级。通过阅读这些人物事迹,学生再次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模范高尚的劳动品质。在学生完成拓展阅读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这些劳动模范都有哪些共同点?他们的工作难不难?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使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得出认识:这些劳动模范都非常热爱劳动,他们认真专注、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工匠精神”。通过这样的引导教育,学生由对劳动模范的敬佩,到学习他们的劳动品质,渐渐认识什么是“工匠精神”,进而树立“工匠意识”。

五、举办展演活动,促进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进一步融合

学生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成果需要得到正面的评价。教师的肯定可以激励学生持续劳动,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以劳动为荣,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弘扬劳动精神,形式相对单一,效果也不佳。笔者认为,通过展示劳动成果的形式弘扬劳动精神,能使劳动教育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一)举办“语文+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强化劳动观念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也不例外。当劳动成果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家长的肯定时,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而强化劳动观念,逐渐形成劳动品质。语文教材中涉及劳动题材的课文有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举办阶段性“语文+劳动”成果展示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比如,教学《芦花鞋》《竹节人》《玩具小台灯的制作》《北京的春节》等课文之后,教师可建立劳动成果展柜、举办手工作品展评活动等,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鞋子、玩具、小台灯、剪纸等作品展示出来,并邀请家长参观,或由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手工作品进行评比,然后进行表彰。教师也可以举办“讲劳动故事,交流劳动经验”“劳动最光荣”之类的主题演讲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学习,讲述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讲述课文《捞铁牛》的故事,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强化了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讲述课文《金色的玉米棒》的故事,挖掘“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收获更多的粮食”的意蕴;通过讲述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植树的意义并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讲故事与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意义,也理解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含义,喊出了“劳动最美,劳动光荣”的共同心声。

(二)开展课本剧展演活动,弘扬劳动精神

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我校的“阳光乐园”硕果累累。为了使劳动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我校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劳动题材,让学生将课文编成课本剧,借此抒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弘扬劳动精神。

2022年6月,我校举行了劳动教育成果展演活动,将蕴含劳动教育因素的课文搬上了舞台,使劳动教育成果得以尽情展现:课本剧《葡萄沟》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长城》体现了学生对劳动者的赞美、歌颂之情;《田家四季歌》体现了农家人的辛勤,以及有所收获的喜悦,表达了“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劳动元素”自然扎根在学生心里;《青山不老》体现了劳动创造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展演活动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既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弘扬了劳动精神。

课本剧还可以进行反面教育。《守株待兔》這个寓言故事被我校学生编成了课本剧,学生通过富有韵味的动作和表情,生动演绎了一只撞死在树桩的兔子被农夫白白捡到,农夫从此天天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捡到兔子,结果田间的禾苗全都荒废了的故事。精彩的演出形象地揭示了“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道理,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磨炼学生的意志,达到了“以劳锻智,以劳养心”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2-1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渗透融合的研究”(2021ZJY47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红梅(1980— ),广西玉林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农村小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