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存在功利化和浅表化的弊端,项目化学习以兴趣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可以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以《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为例,从明确核心知识、提出驱动性问题、公开学习成果三个方面研究项目化学习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整本书阅读 《海底两万里》
项目化学习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学习和教学活动。[1]在国家基础教育变革的整体环境下,将项目化学习引入整本书阅读,可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注入新动力。
一.整本书阅读的困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初中阶段的学生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从而培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日趋重要,语文教学领域也掀起了研究、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热潮。然而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却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整本书阅读动机功利化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2]显然,语文课程呼唤的是真实、纯粹、非功利化的阅读。在当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将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知识点加以汇总,学生背诵、熟记、训练、运用,从而达到应对考试的目的。教师和学生以考试为指向,花了大量时间关注只在语文课堂存在、只为语文考试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整本书阅读的本意在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走向更宽阔的天地,但随着整本书阅读进入试卷,名著还是难以避免地成了学生应对考试的工具。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期盼如同大山一般压在头顶,学生陷入功利化的泥淖难以脱身。过重的学业负担和作业负担迫使学生学习,学生每天都疲于应付,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整本书阅读也不过是增加负担的包袱。以应对考试、提升成绩为目的的功利化阅读让学习失去了本意,学生记住的只是一道题目、一个答案,没有产生真实的思考、真正的学习,被动机械的学习无法做到思维的训练,无法让知识和能力在不同学习情境中迁移,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自然无从说起。
(二)整本书阅读行为浅表化
初中阶段,学校安排的科目有所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日益繁重。初中学生要兼顾多个学科知识的学习,用于语文学科的时间被压缩,专用来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自然更有限。因此,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整本书,大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读完后只粗略知道作品的内容。这种阅读就如蜻蜓点水一般,整本书的内容只在学生心中泛起短暂的涟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很快消失不见。阅读不深,读过就忘,这种浅表化阅读导致的必然是低效阅读。
阅读需要持续深入、长期积累。整本书的内容丰富,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名著横亘古今、跨越中外,书写了回忆往事、神魔鬼怪、科学幻想等广阔的题材。处于浅表化阅读下的学生,在阅读深奥名著时会觉得晦涩难懂,只能读到一些浅层的、表面的东西,对整本书的思考缺乏深度,不能准确把握整本书的思想内涵,不明确读完后应收获何种知识和能力。浅表化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只有浅显的认识,没有深刻的思考,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建构和运用,不能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思维,也就无法在整本书阅读和核心素养培养之间建立起联系。
二.项目化学习对克服整本书阅读困境的优势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可以叫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化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对真实世界中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与整本书阅读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改变当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功利化、浅表化现象。
(一)项目化学习以兴趣为导向,调动阅读积极性
语文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学习的习惯。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可以知道,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息息相关,学生若是以兴趣为内在动机,整本书阅读必然会产生好的效果。
项目化学习关注学生的兴趣,不希望学生简单粗暴地复制知识,而是在具有真实情境性的项目中自由、积极、鲜活地建构知识,感受学习的意义。联结了生活的项目让学生觉得亲切,愿意主动尝试,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被引导着探索学科知识和真实世界,逐渐点燃起来对学科和现实的兴趣,从而消解了对成绩的功利追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不断丰盈自己的內心世界,真正发现了自我的精神家园,由此在心理上接受了整本书阅读,开始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逐渐形成主动投入的学习态度。
(二)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驱动,促进深度阅读
项目化学习以真实的、复杂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驱动,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要同时满足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学生在寻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中,真实的阅读就自然发生了。
驱动性问题贯穿项目化学习的始终,使项目活动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面对一个个问题,必须调动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和动作技能来解决问题,这促使学生增加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深度思考和探索中,学生才能和整本书建立起关联性,真正获取书籍中深层次的精华,最终在思考、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驱动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整本书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解决驱动性问题后产生的成果需要公开展示,这也就意味着成果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障,学生在阅读中相应的也必须提高参与程度,拓展知识的深度,提高学习质量。基于此,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会自然而然进入深度阅读的阶段。
三.项目化学习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整本书阅读期待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并且能把这个核心知识灵活运用在新的情境之中。整本书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周期长,核心知识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因此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借助教材、知识点、学生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等资料来寻找、确定核心知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不能成为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指向的是概念性知识。其中,“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关键概念和能力,比如人物描写、风格、创造性复述和总结等。”[3]
《海底两万里》由儒勒·凡尔纳创作,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要求阅读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小说以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的视角展开叙述,阿龙纳斯和仆人康塞尔、捕鲸手尼德·兰在追捕海怪的过程中落水,意外成为海怪“鹦鹉螺号”潜艇的俘虏,跟随船长尼摩历经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北冰洋,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跨越了海底两万里,开展了一场奇妙的海底旅行。《海底两万里》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充满幻想色彩,学生很容易被其中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吸引,对海底历险故事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书里还有四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神秘的尼摩船长,睿智博学的阿龙纳斯教授,忠心耿耿的康塞尔,向往自由的尼德·兰,这四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将鹦鹉螺号和海底世界的魅力全景式地展现出来。学生渴望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与这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相遇到相知相识。为了读懂小说,学生需要掌握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需要出发,自下而上地寻找语文学科概念,教师在开展《海底两万里》的项目化学习时,可以将核心知识明确为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在思考和探究中获得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基于真实情境,是有趣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不少学生有过观看展览的经历,如博物馆展览里有以陶瓷、青铜、书画等为主题的不同展览,学生对展览有一定了解。基于策划主题展览的情境,在《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学习中提出驱动性问题:《海底两万里》发行一百多年依然风行世界,备受人们喜爱,现应广大读者要求策划一场《海底两万里》展览,你作为一名展览策划人,请你立足原著,参与策划一场形式丰富、打动人心的展览。
这个驱动性问题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已经确定了情节和人物这两个语文学科本质概念作为核心知识,学生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思考以何种形式在展览中完成梳理故事情节和把握人物形象的核心知识。在尊重学生的策展想法下,教师可以围绕核心知识确立以下两个专题展区。
专题一:妙笔生花——《海底两万里》人物展。《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并不多,有名有姓的主要角色只有四人:尼摩、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随着阅读的深入,这四人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越来越丰满真实,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海底两万里》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不算多,而这种留白正好给予了学生想象人物外貌的空间。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立足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查找19世纪的服饰文化,结合四人的职业画四幅人物画。画像还需配上人物小传,以便观众了解人物。人物小传应有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并在真實可靠的基础上介绍生平经历,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思想。
这一专题中,学生一共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画人物画,学生要从原著中提取外貌描写,通过文字或影视资料了解19世纪生物学家、仆人、捕鲸手、船长的穿衣风格,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这是较为基础的学习。在整合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基于理解产生个性化的见解,自由地创作人物肖像画。绘画的本质是美,创作视觉类的作品要求学生具有设计思维和审美艺术。在有意义的审美性实践中,学生在策划画展的具体情境下创见产品,用高阶认知带动了低阶认知。第二个任务是写人物小传,学生要归纳书中的信息,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加工,能有效提升阅读思考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
专题二:跟着书本去旅行——《海底两万里》旅游展。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一路上诸多奇遇,看过了许多海底奇观,有长满树木的海底森林、望无止境的珊瑚王国、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冰雪皑皑的南极大陆……这些景观让人目眩神迷,若能沿着鹦鹉螺号当年的航线旅行一定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体验。请学生独立绘制出鹦鹉螺号的航行路线图,并标明时间、地点,简要概括相应地点发生的相应事件。在绘制完成航行路线图后,请学生选择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地点,为自己制定一份旅行攻略。旅游攻略应规划好旅行地点的先后顺序,注明每个地点的特色景点、特色活动,如在锡兰岛上游客可以观赏各种贝类和椰子大小价值千万的珍珠,还可以下水体验采珠。海底并非风平浪静,海洋生物给旅行增加了危险,在锡兰岛附近就有许多鲨鱼。因此,旅行攻略要特别提示游客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应对措施。
这一专题中,学生同样面临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绘制航行路线图,路线图的本质就是梳理阿龙纳斯一行人海底历险的踪迹。每绘制一个地点,就是对阿龙纳斯教授见闻和经历的一次记录,最终通过航行路线图串联起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学生分析材料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二个任务是制定旅游攻略,也是对鹦鹉螺号海底经历的一种创造性复述。学生大多有旅游出行的经历,这是一个真实的生活需求,将整本书阅读和社会生活关联起来,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
(三)公开学习成果
在项目化学习中展示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以策划《海底两万里》展览为驱动性问题,那么项目化学习的最终成果就是以展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公开展览中不仅要展示出精美的作品,还要展现出对核心知识的理解。
在《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结束后,教师在班级内举办公开的《海底两万里》展览,邀请家长、本班任课教师作为参展观众,并简单布置场地增加情境性,让学生增加成果展览的代入感。第一个展览的是妙笔生花——《海底两万里》人物展,每个学习小组依次展示人物画像和人物小传,并以口头形式汇报团队成员的分工,创作的思路和过程,在过程中如何理解和探究“人物形象”这个核心知识。第二个展览的是跟着书本去旅行——《海底两万里》旅游展,学生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讲解航行路线图并介绍旅行攻略,在讲解和介绍的过程中自然体现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为了让尽可能多样的人群参加公开展览,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把作品放到网络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举办《海底两万里》线上展览,把项目化成果展示给更多《海底两万里》的读者。公开学习成果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作品的好坏优劣,而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和交流。
为了衡量项目化学习成果的质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评价标准,评价应考虑项目成果的质量,最终成果是否反映了核心知识、是否解决了驱动性问题,在公开汇报时是否做到了清晰流畅。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收获反馈,反思自己的项目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这一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目前,项目化学习在中国的本土化还不够成熟,如何让将整本书阅读和项目化学习更好结合,还需要语文教师们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忠.通往智慧的阶梯:项目化学习,我们这样表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