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追问?探问:引导学生提问的“三部曲”

2023-07-10 06:13赵一峰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三部曲数学学习

摘 要:文章运用“示范、点拨、设疑”三种策略,通过导向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迁移,啟发学生发问;在课堂“意外”处和知识本质处进行适时点拨,引发学生深度追问;通过巧妙设疑,设置驱动任务,运用课堂留白,激发学生探问.以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提出问题;数学学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7-0056-03

收稿日期:2023-03-15

作者简介:赵一峰(1978.10-),男,江苏省苏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此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提出问题水平层次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数学学科视角”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2021/02/6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要在探索真实情景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要落实“提出数学问题”的目标,就要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自主提出问题的过程[1].

要想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养成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大部分课堂仍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乒乓球”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质疑”,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找到学习新知识的突破点,理解新知识,在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1 导向示范,启发学生发问

1.1 构建问题框架,提供发问示范

例如:在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通过对整套教材的梳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零碎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完善知识认知结构,让学生产生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决问题策略这部分内容的梳理,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线索进行有条理的知识整理,所以教师就进行了必要的示范,通过提问的方式呈现线索:(1)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2)适用于解决哪些问题?你能举例说一说吗?(3)不同策略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围绕着教师提示的3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罗列了所有的策略,并结合实际一一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策略较为合适:画线段图可以解决和差、差倍问题;列表策略可以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的方法;替换策略需要根据条件中的关系将未知量进行替换,化复杂的为简单的;转化策略把未知问题转换成已知问题,将新知和旧知建构来解决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也体会到了各种策略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对应问题.

针对这样的思路,在之后进行“统计图”的复习时,学生就可以模仿教师的方法进行提问,同样达到理清线索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1)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图?(2)各种统计图分别有什么特征?适合于什么情况下使用?(3)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教师提供提问的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来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其实是将提问变成思考的支架,沿着这样的路径,学着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的感性认识提升到合理的理性认识.

1.2 迁移旧知体系,搭建发问支架

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可以通过导向示范的方式,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复习已学知识,建立直观的提出问题的思维图谱,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沿着旧知的提问方式进行迁移,提出高质量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前,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复习已学知识进行示范提问:(1)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不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该怎么办?(2)转化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这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这样思考,其它的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这样思考吗[2]?并一一指导学生:教师这时再问之前是怎么学的?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办法?还可以问异同: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呢?也可以问能否推广:这只是一个个例吗?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有范例吗?

接下来学生便学着教师提问的思路,提出问题:(1)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我们先将它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三角形吗?(2)如何转化?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3)这个三角形可以这样思考,其它的三角形也可以这样思考吗?

教师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进行导向性的提问示范,学生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会仿照着教师提问,沿着教师提供的思考支架,进行问题的迁移,帮助学生实现了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与建构.

2 即时点拨,引发学生追问

课堂追问的目的是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让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让浅显的思维深入化,拓展思维深度,以实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3].

2.1 巧用课堂“意外”,让追问更有温度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外”,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进行灵活把握,从中捕捉到利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引发学生对“意外”的质疑,巧妙地引导到一条有价值的思维轨道上.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还未等教师板书课题完毕,就嘟囔着“180°”.由于有着多种信息源,很多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师即将教学的知识点,课堂教学似乎没有必要进行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提问,你是从哪里学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爸爸有没有告诉你180°是怎么来的?你有办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把三个角撕下来进行拼接的办法可行吗?

2.2 关注知识本质,让追问更有深度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是面积单位累加而来的,同时在累加的过程中,发现像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则图形,可以不用一个一个去数累加的次数,而是能用乘法简便地算出,从而构建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于是在老师的任务驱动下:有什么方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一边想思路,一边通过质疑问难的方式直抵面积本质.

有学生回答:“我们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行一行地铺,数一数,一共铺了12个小方格.”在这位同学演示后,老师则提醒其他同学:“这个方法可以吗?你可以提一个怎样的问题,让铺的方法显得更智慧?”学生们沉默一会儿,提出问题:“可以用更少的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来铺,但一样可以数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们动手尝试后发现,只要铺一行和1列就行了,这样能想象出整个长方形一共可以铺出3行,每行刚好铺4个小方格,4×3=12个小方格.

教师则于此处继续“挑事”:“你们会始终把这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带在身边吗?你又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帮助大家进一步思考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顿悟:“如果不用铺的方式,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们也纷纷给出了新的方案:用尺子测量长和宽,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头脑中可以画出一行有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一共画了3行,4×3也是12个小方格,也就是12平方厘米.

亲身经历一系列活动后,学生归纳出了用长×宽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再指着板书:“你们刚刚用乘法算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现在你们又说算出的是面积,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面面相觑:“是呀,4×3得到是小正方形的个数,难道面积公式错了?”学生又陷入了思维的挣扎,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领悟到,算出的是小正方形的个数,但1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2个小正方形的面积自然是12平方厘米,学生们通过探讨,明白了用长的数乘宽的数得到的也就是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长宽的单位是(厘米)米,则算出的就是几个(平方厘米)平方米.

因此,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需站在数学知识的角度上,对提问对象进行分解、分析,明确提问对象代表的数学信息,而后提出数学问题.只有知识本质能够充分呈现,学生才能不偏离本节课的重点,遠离“天马行空”的问题,让每一个追问变得更有深度.

3 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探问

提出一个问题,永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出发,巧妙设疑,建立“数学广角”,留足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延伸一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内化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继续延伸提出更高层次、有待他们继续研究的问题.

3.1 设置驱动任务,让探问真实发生

教师基于生活情境,巧妙设置疑问,从知识本身驱动力出发,让学生提出驱动式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感悟、理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探索和反思.

例如数学实践活动课“大树有多高”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的真实情境中观察各种树木,引导学生思考这棵大树有多高.学生围绕着这个任务,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思考解决方案时主动提出了很多的问题:(1)我们可以怎么测量呢?要用哪些工具?(2)直接测量有难度,我们还能想到什么办法?(3)大树的高度和什么有关?(4)大树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有什么关系?(5)有什么办法能得到物体与它影长的关系?我们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设想,然后全班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户外测量实践,学生在合作交流、观察测量的方式下进行主动探索,最终形成“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影子和实际长度成正比例”的结论.

3.2 适度课堂留白,让探问自然发生

在学习完一节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新知,并反思对于这一课还有哪些问题想要继续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路,其中有些问题可以为下一节课服务,也有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适合学生课下拓展研究,并体现数学的实用性,还有些问题可能会与其他单元的学习内容相关联,那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适度留白,待以后解决.

问题是组织课堂教学、调控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驱动力.在教与学中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深入参与问题解决,使思考的能力随着提问能力的提升而提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深度思考与提问的有效措施,构建精彩课堂,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莉,缪佳怡,马琬婷,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J].宜宾学院学报,2022(05):1-14.

[2] 李付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03):35.

[3] 沈思.从三个维度的追问求数学课堂之“有效”[J].中学数学,2022(06):57-58.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三部曲数学学习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优策略探析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