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新现实再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3-07-06 10:23安新文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全球化

安新文

[摘要]进入2023年,国际局势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之变加速演进。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在国际新现实中更显真理之光。全面深入理解这一论断需要充分认识其提出的背景,特别是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系;需要充分理解其背后的认识论,特别是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需要充分把握其内涵,包括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发展范式、全球化、气候、智能革命等领域的变化以及变化中的乱象;更需要充分领会其对中国的实践意义,特别是正确把握大变局中“危”和“机”的关系。

[关键词]大变局 中国与世界 国际格局 全球化 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3—0032—06

进入2023年,环顾全球:俄乌冲突如何发展,大国博弈会否升级,新冠疫情能否终结,全球经济是否衰退,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各种不确定因素深刻影响着世界局势和国际社会的走向。世界正在经历的大变局呈现得更加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接见回国参加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使节时提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18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近年来,国际局势中一个接一个的重大变化呈现在世人眼前,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大势的高瞻远瞩和准确判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世界的现实写照,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政治话语。

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领导人为何多次提及?如何全面理解其深刻内涵?中国该如何应对大变局?本文拟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最新发展情况,对这些问题加以阐释。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深刻领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要充分理解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系,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如今的中国已与世界须臾不可分离。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提升。

在经济上: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中国已成为世界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疫情之前,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境游市场;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年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近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随着中国经济活动复苏和人员流动状况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升至52%。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一直为世界经济提供着稳定需求。

在政治上:中国致力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以及金砖国家重要成员国之一,中国为推动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出兵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派国,累计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立场,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公平正义。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表示赞赏支持。2023年2月21日,中国又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阐释了其所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明确了重点合作方向和平台机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也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近年来,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帮助相关国家实现减贫。

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近年来,全球疫情和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颇为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领域影响较大;国际局势动荡,尤其是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给中国的安全形势带来了威胁;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影响;西方国家的高科技封锁对中国科技发展构成阻碍。回首顾盼,中国过去40多年能够实现高速发展和不断崛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急需的外国投资、技术和市场以及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未来,国际环境形势与中国开放发展前景依然息息相关。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也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己的崇高使命和宗旨,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并成为党的二十大制定大政方针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三部分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1]24;报告在第十四部分又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1]54。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科学判断,它的提出基于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所谓正确的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所谓正确的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我国在世界格局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

二、全面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

全面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是正确把握世界之变发展方向、科学应对世界之变的前提。

(一)东西方平衡的格局正在取代以西方为主导的格局

国际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力量分布的结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非常显著,国际格局严重失衡;但是,近年来,这种不平衡局面正在逐渐改变。作为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中的两个最大国家,美国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能佐证这种改变:1991年冷战结束时,美国GDP的全球占比是2573%、中国是159%;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中国的GDP相当于美国的1/9;2010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时,中国的GDP接近美国的1/2;2022年,中国的GDP约为美国GDP的70%。中美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的力量此长彼消现象颇为明显。

国际格局走向平衡是渐进而艰难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凭借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军事优势,强迫其他国家“打开国门”,使它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國当代国际法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王铁崖的统计,自1840年以来,中国共缔结过1175个约章,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涉及割地、赔款、租界、驻兵、关税、法权,势力范围林林总总,中国被层层锁定,成为全球大小国家任意欺凌的对象[2]。 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掌握了主导权和话语权。20世纪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兴起后,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独立,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但西方国家仍然主导着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次之、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的“中心边缘”结构。直到1960年,发达国家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维持在70%以上,在资本和技术领域的优势更为明显[3]。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贸易条件不断改善,发达国家掌握的生产环节开始外迁,发展中国家数十年来的工业化成效和廉价劳动力以及广阔市场为其外迁提供了条件与动力。经济全球化以国际贸易为推手,在深化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使得各国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受益更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亚洲四小龙”率先发展起来,随后中国和印度也大力推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两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并带动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严重的发展危机,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非西方国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力量明显增强。同时,非国家行为体大量涌现,在全世界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是,全球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多元化势头并日趋走向新平衡。

(二)国际秩序调整加快,全球治理主体不断增多

国际格局的变化必然导致国际权力的转移。在过去数百年中,国际秩序主导权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交接,或者说基本掌握在西方国家集体手中。近年来,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二战结束后,国际秩序主要体现在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依托构建起来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长期由西方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美国主导。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任何议案的投票率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执行,美国大约占16%的投票权、排名第一。这意味着美国是事实上拥有否决权的国家,意味着美国可以通过这两个组织对别国的经济施加重要影响。西方七国集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主导着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力量重新洗牌,影响世界的因素增多、角色增多;原有国际秩序出现衰弱甚至瓦解迹象,霸权结构开始松动;霸权主导与多方制衡并存的态势日趋明显,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大势所趋。为避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掣肘,不少发展中国家逐渐绕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建立起金融、贸易和投资关系。七国集团虽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但已无力再对全世界呼风唤雨了。

随着世界经济、安全、环境等领域问题的不断增多,二十国集团作为首要国际经济论坛和重要全球治理平台应运而生。该集团既包括发达经济体,也涵盖新兴经济体。二十国集团机制已形成以领导人峰会为引领、以协调人和财金渠道“双轨机制”为支撑、以部长级会议和工作组为辅助的架构,成为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多边机制,在协调应对全球经济和金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际秩序调整的过程中,上合组织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该组织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创始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2017年,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决定给予印度和巴基斯坦成员国地位,成员国增至8个。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的领土总面积超过欧亚大陆的3/5、人口占世界近一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20%以上,成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上合组织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实行协商一致进行决策的原则。上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促进成员国之间安全合作、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促进欧亚地区稳定和发展的独特平台。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是国际秩序调整中出现的一股新生力量。该机制发端于2006年,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组成。自2009年至今,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多次正式和非正式会晤。五国坚持公平正义,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就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发出金砖声音,不仅有力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也成为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秉持开放的理念,金砖国家又提出了“金砖+”模式,其宗旨是加强金砖国家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合作,推动建立更为广泛的伙伴关系,促进更大范围内的发展繁荣。

当前,围绕国际规则和制度安排的博弈日趋激烈。过去由少数西方大国决定世界大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国际秩序转换不可能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样,在短时间内通过战争方式急剧完成,而是要经历新旧因素并存、旧秩序逐渐消解、新秩序逐步建立的比较长的过程。

(三)世界发展范式增多,各国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实现本国发展的模式并非只有西方模式。中国模式“异军突起”并取得巨大成功,引起广泛关注。在实现发展的追求中,西方模式的唯一性被打破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率先进行了几次工业革命,西方的经济实力远超世界其他地区,西方国家普遍持有很强的文明优越感,将西方文明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鼓吹西方的发展道路代表了人类发展方向。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政治学者福山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自由民主政治是最好的制度选项,历史发展到这一步就抵达了终点,在这之后不管发生什么,意识形态的竞争已经结束。在这一理论的鼓动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各种方式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西式民主。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陷入了种种困境。政治上,党派之争和政坛分裂不断加剧,行政效率低下;经济上,金融风险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持续乏力;社会上,不平等显著加剧,难民问题和种族矛盾难以化解,社会撕裂趋向显现。面对困境,西方政治精英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无法回应民众的愿望与诉求,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不少被迫输入西式民主的非西方国家陷入政治上充满混乱和争斗、经济上发展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铁一般的事实表明,历史远未终结。

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实际上是一套以所谓“民主自由”价值体系为基本要素的政治建构。正如约瑟夫·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所论述的,西方现代民主即代议式民主并非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它“更是一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政治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出决定的权力”[4]。也就是说,西式民主是一种选择政治领导人的方法,是多党制下的政党竞选和普选制度,票决制属于程序民主,并不意味着实质民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缺陷日益暴露,特别是其带来的党派之争和社会分裂导致国家政治共识难以达成,政府施政困难。此外,新自由主义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却没有带来相应和必要的分配公平,催生出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随着西方国家的制度性危机显著加剧,国际上对西方道路的质疑声不断增多。而中国道路尊重自身国情、历史和文化,不干涉别国内政,强调互利共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政府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举世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之治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四)世界不确定性显著增多,各领域乱象频繁显现

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进入转型期,世界之乱明显加剧,全球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治理等领域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

在政治领域,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煽动意识形态对立,大搞“小圈子”,构筑“小院高墙”;在安全领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国际战略平衡受到威胁,北约国家持續“拱火”乌克兰危机,美国还在台海、南海以及东北亚地区煽风点火、制造事端;在经济领域,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困难重重,出现低增长、高负债、高通胀甚至贸易战、金融战和能源战等诸多热点问题;在社会领域,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粹主义愈演愈烈,少数精英和特权阶层同社会大多数人的对立持续加深,左翼民粹主义的“仇富”和右翼民粹主义的“排外”同时上演,而西方民主政治体制面对这些社会矛盾显得无能为力;在治理领域,难民和移民、核不扩散、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远未解决。

在当前世界的各种乱象中,最令人担忧的还是牵动国际安全局势走向的俄乌冲突发展态势。这场危机表面上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展开,实际上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同俄罗斯之间的一场“谁也输不起”又“谁都赢不了”的战略博弈。如果乌克兰战败,将意味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失败,美国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其盟友中的威信将严重受损,美国的霸权地位将进一步被削弱,西方国家的内部矛盾和分歧将显著加剧;如果俄罗斯不能达成战斗目标,那么东欧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秩序将面临重塑。目前,这场军事冲突还没有出现清晰的拐点,发展前景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这场冲突的范围扩大到乌克兰领土以外,或者北约直接与俄开战,其后果会不堪设想,国际安全与稳定将受到巨大冲击。

(五)逆全球化抬头并有加剧迹象,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带来了财富的快速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但是,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抬头且在加剧。经济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增大等问题。西方国家以经济全球化存在不足为借口,避而不谈本国经济和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挥舞起保护主义的大棒对贸易伙伴发动贸易战,同时加紧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其与竞争对手“脱钩断链”,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

近年来,美国从本国利益至上的立场出发,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和其他国家法律之上,罔顾多边贸易规则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关切,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美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恃强凌弱,使用各种手段给别国施压,成为“单边主义霸凌行径的实施者”;美国要求其他成员严守透明度,自己却实施大规模排他性、歧视性产业政策,成为“产业政策双重标准的操纵者”;美国固守“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挑动“脱钩断链”,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稳定,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扰乱者”。

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欧盟、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和组织粗暴实施或威胁实施加征高额关税,涉及家电、能源产品、大宗原材料等众多产业。2020年3月,美国又以保护美国供应链安全为由宣布实施《紧急状态法案》,明确要求一切物质保障必须美国优先、关键产业链必须全部搬回美国[5]。

美国不但在贸易方面推动逆全球化,还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大搞“技术脱钩”“规则重定”。为了重新获得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美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芯片产业发展粗暴干涉、百般阻挠。美国要求全球最大光刻机企业——荷兰阿斯麦配合其全球计划,强迫他国或其他地区企业交出商业机密资料,胁迫台积电等芯片巨头赴美投资设厂,还针对中国组建了“芯片四方联盟”。美国、日本、荷兰就限制对华出口芯片制造设备达成协议,折射出美国企图实现对中国芯片产业全面封锁、持续推进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体系的目的。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40%,两国经贸联系早已相互深度交融。美国人为设障“筑墙”,必然会严重冲击中美经济,也会伤及世界经济“筋骨”。

虽然遭遇美国等西方国家人为制造的障碍,经济全球化经过调适后仍将继续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随着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正式生效,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立起了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正加速推进,一个最终将覆盖12亿人口的大市场已初步显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也在引领新型全球化持续向前发展。

(六)气候变化仍在加剧,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2022年,巴基斯坦特大洪灾造成1000多人死亡,欧洲夏季高温干旱造成泰晤士河源头干涸、莱茵河接近断航,冬季风暴几乎席卷全美并造成数十人死亡……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已向人类发出警示。气候变化仍在不断加剧,从未来的挑战变成了正在发生的危机。这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对未来的影响具有极大未知性。如果当前气温升高趋势继续下去,到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会真正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将会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福祉。

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再到《巴黎协定》,人類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但也遭遇重重阻碍。作为全球第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文件,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发达国家有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该项强制义务。这一协议推动了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有关减排、资金技术转让等方面存在矛盾。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也因此未能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但该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

2016年11月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规定将21世纪全球气温的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争取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结束了全球缺乏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的局面。《京都议定书》采用国际社会要求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模式,《巴黎协定》则规定各方以“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政府承诺,到2025年,美方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26%至28%;日本的目标是,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年减少26%。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巴西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巴西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37%和43%。

气候变化主要源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无论从累积排放量还是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方。美国是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相比而言,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的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约为美国的1/8。但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上态度消极,发达国家之前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迟迟没有兑现。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也有积极动向。2021年11月,中国和美国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化、具体化、务实化。双方决定在清洁电力和煤炭、甲烷、停止非法毁林等领域开展具体的行动与合作。此外,双方还决定在减排的法规和标准、清洁能源转型、电气化、循环经济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部署和应用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大会同意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向最脆弱和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但这一协议能否落实到位仍是未知数。

(七)第四次工业革命给各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带来新变化

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也给在其中占得先机的国家带来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革命为基础,主导性国家是英国,英国因此成为经济实力首屈一指、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革命为基础,主导性国家是德国和美国,德国因此成为发展非常快的新兴工业国家并实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话语权转移。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主导性国家是美国,但美国也遇到了两个强劲对手——苏联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与美国的竞争中都落了下风,因为它们都未能同时在军事、民用领域将计算机技术加以充分利用和发展。

当前正在加速展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以模拟人的智能、替代人的智能、甚至改变人的智能为特征,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智能革命有两个核心技术,即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人工智能是为实现物的智能化,区块链是为实现关系的智能化。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计算机革命,所以具有先发优势的美国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话语权。

人工智能所依赖的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都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并运用已有数据训练新的模型以预测未来,所以,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因其大数据比其他国家更丰富,从而在使用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此外,智能技术的一个特点是开源,这有利于后来的研究者在已有基础上对技术进行持续开发和利用。不同于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是,在智能革命中,赶超国家追上领先国家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短。领先国家拥有的移动支付、无人驾驶、智能手机等技术,赶超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也能掌握。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科技领域的重要体现。

三、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方略

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个大变局就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反之则可能成为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羁绊。

应对大变局,首先要把握机遇。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实力整体下降、国内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凸显,它们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也在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快速发展,在亚太和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国际上要求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高涨,为我国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治理、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机遇。

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了阶段性挫折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也为我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大动力。此外,国际关系的复杂化总体上有利于牵制强权政治,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新的有利条件。同时,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进,我国面临着实现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契机。

应对大变局,也要防范风险。当前,美国已成为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最大掣肘因素。美国已将中国定位为“优先考虑的、唯一的全球竞争对手”,在国内构建起全政府打压中国的机制和体系,经济上推动对华“脱钩断链”,科技上对华实施封锁,政治上频频在涉疆、涉藏、涉港、涉台和南海等问题上制造事端。此外,为遏制中国崛起,美国以价值观为基础笼络盟友与伙伴,形成了“二三四五”布局——双边军事同盟、美英澳和美日韩三边伙伴、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和“五眼联盟”,还炮制了“印太战略”,以维护美国霸权。应该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联手打压虽然可能增加中国面临的压力,但由于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土空间有很大回旋余地,西方国家在政治、科技上打压中国很难产生效果;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庞大的规模和市场已让发达国家对中国形成很强的依赖,也使中国对发达国家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反制能力;此外,由于核平衡的存在,很难想象中美之間会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发展和文明倡议,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宋鲁郑.我们为什么看好中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207.

[3] 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80.

[4]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5396.

[5] 王杰锋.美国突破底线的战略冒险[J].瞭望,2022(52):38.

责任编辑:连刚

猜你喜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全球化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
新旧全球化
尘埃未定的大变局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近期学界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综述
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
“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及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