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寺 张瑶瑶
[摘要]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沉渣泛起,借助智能化媒介冲击大众对历史的基本信念,严重扰乱和破坏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短视频作为一种公共媒介,已经成为普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却也逐渐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诋毁国家形象、丑化英雄人物的主要渠道。当前,短视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软性传播的新态势,主要表现为叙事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手段的隐蔽性、交流互动的实时性、消费方式的娱乐化、主体互动的扁平化等,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全新传播语境。透视短视频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主要表征,发现其实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极强隐蔽性和迷惑性的社会思潮。因此,实现对短视频中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整体解蔽和实践匡正,对牢牢把握新时代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软性传播 网络空间 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D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3—002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然而,伴随智能化媒介的兴起,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更具隐蔽性、复杂性的大众媒介和网络平台形成软性传播,严重模糊了大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曲解和遮蔽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侵蚀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根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信息的传播平台,大量碎片化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对网民的价值认知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短视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剖析短视频中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主要表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有效应对错误思潮的风险挑战,占据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阵地。
一、短视频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主要表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话语已经从纯粹的学术领域扩展到多重领域,从知识分子领域扩展到普通大众,从单一的针对性抨击扩展到对多个群体的攻击。短视频作为公共媒介,已经成为普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进而也逐渐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诋毁国家形象、丑化英雄人物的主要渠道。短视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拟网络为背景,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精准识别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在传播主体、传播规律、表现方式、传播受众等方面呈现出软性传播的特点,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叙事内容的碎片化
历史虚无主义在短视频中传播的关键,在于其用多种形式碎片化包装观点,从而诱导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手法传播。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受众可以利用乘公交、坐地铁、户外运动等碎片化时间实现碎片化阅读。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短视频传播媒介进行曲解遮蔽,通过附加微软文、实时直播、场景音乐等进行外在粉饰,在受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和贴近日常的生活叙事中进行虚无渗透,试图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同时,短视频还采用表情包、搞笑段子、吐槽等形式,进一步割裂了受众对历史事实的整体性认知,拓展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受众群体范围,导致受众难以对历史事实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实施精准化内容渗透。不同于影视作品以热点为主导的推送模式,短视频平台针对受众的基本信息和兴趣爱好制作特定内容,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反复推送同质化内容,从而使用户陷入被历史虚无主义包围的信息茧房中。历史虚无主义诱导受众恶意转发、点赞评论,由单一化传播模式转化为多维度传播模式,形成网络空间中舆论圈层化、娱乐化、虚无化的现象。
(二)传播手段的隐蔽性
历史虚无主义者依靠短视频媒介平台,以夸张夺目的手法歪曲和诋毁历史,注重话语黏合度和大众文化覆盖面,以越来越隐蔽的手法侵入网络空间。一方面,话语叙事软性化。传播者随意剪辑历史片段,曲解历史事件,肆意抹黑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并将其隐匿在短视频的图像文字、流行歌曲和段子中,使受众在碎片化、片面化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混淆了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软性渗透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传播内容加密化。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例如,短视频平台用户在社群里获取会议密码,加入加密会议或浏览加密视频。这类封闭化的算法加密现象很难被监测管控,容易形成监管漏洞。同时,个体在隐蔽化的传播空间中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利,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形式,在加密空间中扩散,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交流互动的实时性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的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在短视频中的传播愈来愈呈现实时性的特点。众多网红达人和主播通过直播连线、实时弹幕等方式与用户直接沟通交流,通过不断“包装”“美化”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受众对其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一方面,裂变化扩散信息。受众在接受短视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时有着自身的主观判断和观念立场,从图像宣传到文字解读都显示出不再依附于原始传播内容的异化现象。另一方面,倍速式传播效能。利用短视频中的社群效应和信息茧房现象,历史虚无主义内容采用分层化管理快速升级和迅速扩散,借助三维空間式传播媒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不仅危害我国的社会安定和团结,也为西方错误思潮提供了生存空间。
(四)消费方式的娱乐化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借助饭圈文化、躺平文化、二次元文化等亚文化现象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短视频中大肆宣扬消费主义、犬儒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冲击着青年一代的历史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短视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娱乐化、庸俗化手法恶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达到其蛊惑大众的目的。一些网络段子为了获取流量,大肆篡改、曲解、戏谑正统历史,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娱乐化心态中动摇大众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理念。
(五)主体互动的扁平化
在信息化时代,受众个体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对他人及群体的依附程度大大降低,传播主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促使历史虚无主义主体呈现泛化现象。一方面,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舆论乱象。历史虚无主义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进一步模糊了文艺创作和历史研究的界限,不断弱化受众的思辨能力、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去中心化”现象不断升级。随着智能化手机和网络媒介的普及,短视频中的受众群体自由度大大提升,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参与网絡讨论,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网络信息也从单一性问题裂变为多元化问题,直至衍化为与原始传播信息完全割裂的状态。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传播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二、短视频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现实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前我们面对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严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因此,新时代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现实风险,“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不仅是对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重要课题,也是从根本上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选择。
(一)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消解人们的历史共识
历史是过去的,而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对于许多史实的真假,我们无法再回到过去一探究竟,也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情景。短视频作为向大众传播历史事实的重要媒介,首先应以一种实事求是、还原情境的态度对待历史,以更加直观、真实的表演为观众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却借此过度戏说历史事实,恶意抹黑英雄人物。他们往往以“消解”历史为导向,对历史进行“重新评价”“理性反思”,并作出很多前提性假设。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短视频平台,试图通过夸张夺目的标题来吸引大众眼球,以重新梳理历史片段或深挖历史不为人知的秘密为借口,虚构历史、编造情节,达到迷惑人心、否定历史的作用。短视频场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经过包装后,更具有渗透性且不易被发现,危害性更大。
其一,“消解”历史人物。短视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空间干扰主流意识形态,动摇思想政治基础,形成对社会思潮的严重冲击。近年来,对英雄人物的虚无抹黑态势愈演愈烈。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从英雄人物的日常作风、生活习惯、性格品质等方面进行碎片性污蔑,而且进一步深入到对英雄人物所处的整个历史时期进行总体性虚无。有些短视频以剧评的形式曲解历史英雄人物的功绩,误导受众对英雄人物的正确认知与见解;用“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手法来混淆大众视野,也就是用所谓人性的观点去解读和编排历史[2]。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利用网络空间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迷惑大众对主流价值观的判断。在短视频中,复杂的舆论环境容易使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碎片化和片面化地解读历史,进而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不满,致使个人价值观念脱离正常轨道,最终导致其向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靠拢。此类现象不仅在潜移默化中腐蚀着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且对下一代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塑造也造成了极大影响。
其二,“消解”历史事件。历史虚无主义采用综合化的网络渗透策略,不断分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割裂历史事实与文艺创作的差异,模糊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的联系,进一步达到消解大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政治目的。例如,在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为迎合以宫廷剧为主流的影视剧热点话题,借助短视频衍变为以恋爱主流为价值诉求、过度迎合大众的媚俗类作品。
(二)歪曲历史,扰乱大众的历史记忆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无法完全回到当时的情景下还原历史。过去传播历史知识主要依靠书本、报刊等传统媒介,网络空间的兴起让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有机会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人物进行肆意虚构,为历史虚无主义者“重写历史”提供了可乘之机。历史虚无论者往往夸大历史的偶然性,否定历史的必然性,认为历史主体的主观因素及一些偶发因素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决定作用[3]。由于缺乏对历史的基本尊重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在某些短视频中,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荡然无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随意曲解,导致受众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产生严重曲解和怀疑。其一,肆意传播和扩散历史,形成不对称的舆论优势。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短视频这个舆论空间,大量传播和扩散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图片、文字、视频,以海量信息不断冲击大众对历史的基本认知,企图将主流历史价值观边缘化。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知名大V和网红博主的流量,扩大自己的声音,制造舆论热点,不仅充分暴露出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利用网络夺取话语权的伎俩,更进一步显示了其破坏网络舆论环境、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其二,倡导消费主义,庸俗化评价历史。在网络空间中,短视频带有快餐化、猎奇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呈现出一种消费主义的旨趣。短视频中推崇的网络文化,就是以娱乐精神与娱乐快感为中心的消费陷阱,文化消费日益呈现出庸俗化趋势,尤其是以西方主流价值观念为导向的文化渗透。比如,不少短视频鼓吹西方文化的自由与先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加讽刺和抹黑,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化渗透的魔爪伸向中国青年一代,削弱中国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妄图从根本上消解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会渐渐模糊大众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知,忘掉历史本来的模样,从而消解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最终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进步性,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
(三)动摇政治根基,冲击国家安全底线
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短视频平台,在歪曲历史的同时预设“理性思考”前提,竭力美化西方的价值观,宣扬其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虚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设置舆论陷阱,给大众造成“历史无用说”的假象。其一,放大历史碎片化记忆,过度戏说历史事实。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目的与政治诉求,它采用针对特定历史进行评价的方法,有选择性地虚无历史。同时,“标题党”恶意散布错误的历史观念,裹挟民意,攻击和曲解主流历史价值观念,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冲击。其二,割裂艺术创作和历史事实的联系,夸大社会冲突和阶层冲突。网络虚拟空间为大众提供了多种权利意识的启蒙工具,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的不满和怨恨心理。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试图将强化的平等理念歪曲至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通过赞扬西方价值观念,强调自由、平等、独立等自由主义思潮,达到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社会基础的政治目的。当前,许多短视频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虚无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助自由创作、自由发挥的噱头,在潜移默化中割裂人们的历史价值观念。
三、短视频场域中推进历史虚无主义治理的可行路径
抵御短视频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软性传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相结合,立足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文化监管,强力批判短视频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立执法力度严、监管力度强、舆论风气正的网络空间体系。
(一)固本培元,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引领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一种带有极强迷惑性的社会思潮。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体地位,引导网络空间中的受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一,树立辩证思维,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4]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我们要高度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历程,用实际行动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要用历史知识夯实历史情感教育,用历史思维筑牢历史智慧教育,学习筑牢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树立系统思维,整体全面地把握历史。网络空间中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题的短视频,对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历史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此,我们要立足客观历史事实,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既要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依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5],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叙事手法和艺术手法,把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打造成更具欣赏力和穿透力的艺术作品,从而给恶意编造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
第三,树立底线思维,准确深入地解读历史。对党史、国史的宣传教育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历史虚无主义。因此,要坚持用底线思维抵制网络空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敢于亮剑、善于发声,坚决同恶意抹黑英雄人物、碎片化曲解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作斗争,以坚定的立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二)价值引导,加强正确历史观的政治宣传教育
近年来,文化的多元性与交叉性生成了新自由主义。它是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倡导个人利益至上,鲜明地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针对短视频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坚决抵制网络空间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一,深化“四史”研究工作,讲好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6]党史研究是向大众讲好党史故事的重要前提,只有精心挖掘,掌握第一手资料,围绕疑点、难点、重点展开深入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碎片化渗透。
第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7]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用精神文化基因筑牢人们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共识,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式发展,从而提高抵制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网民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自信。
第三,抢占网络空间舆论高地,及时、准确、客观地回应大众对历史的深厚关切。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短视频中不断蔓延,主要就在于其传播内容有较强的诱惑力。对此,只有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宣传教育,牢牢抓住大众思想的关注热点和认知规律,“着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回应时代客观现实、呼应主体利益诉求的传播作品,持续凝聚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基础”[8],才能提升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时效性。
(三)精准识别,构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渗透的防范机制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场域的泛滥,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
第一,健全网络媒介管理机制,推进网络空间依法治理。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用法治思维治理短视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构建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治理,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要加大对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防范力度,对于蓄意破坏和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肆意曲解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谣言,应及时澄清、依法惩处。加强网络舆情监控,采取主动巡查、网友举报、分层监督等方式,将恶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账号永久关闭、限制访问,对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进行反击。
第二,精准识别不良思潮的渗透,注重发挥媒介融合的统筹联动作用。近年来,各类历史虚无主义评论在特定圈子内隐形发酵,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蔓延。要遏制此类现象,离不开对相关圈子的治理。要呼吁网络大V等公众人物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自身在传播信息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历史的眼光和理智的思考进行观察与思考,全面、准确、客观地对待历史事实。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态度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把新媒体空间作为传播正确历史、反驳错误思潮的舆论阵地。注意发挥其他平台的作用,形成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矩阵,共同营造风清正气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祝念峰,王晓宁.不能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攻击诋毁英雄人物[J].红旗文稿,2016(21):810,1.
[3] 张国义,郭斌.“四史”学习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21(6):3843.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1.
[5] 王霞.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重逻辑: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6):712,59.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0.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8] 陈永刚.媒介智能化场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嬗变及靶向治理[J].理论导刊,2022(9):104109.
责任编辑:徐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