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和政策协同

2023-07-06 07:00:51马秀贞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包含四重逻辑:分工与互补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主线地位、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动态均衡关系。明晰这四重逻辑是做好二者有机结合文章的前提。同时,还要注重政策协同,既包括供、需两类政策的合理分工与协同,也包括政策子系统内政策的合理分工与协同,以形成政策合力;还需要推进政策的转型和创新。

[关键词]扩大内需战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策协同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3—0026—06

在统筹“两个大局”的背景下,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新一高”的发展思路事实上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别是经济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选择。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将二者有机结合之后的再次强调,彰显了这一命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意义。为此,要深入研究二者有机结合的机理,把握二者有机结合的逻辑,明晰二者有机结合的政策框架,做好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文章。

一、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逻辑

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包含四重逻辑,把握这四重逻辑是促进二者有机结合的前提。

(一)分工与互补关系

在实践中,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边界清晰、各管一摊,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错在一起。现代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框架提供了明晰二者关系的逻辑思路,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需求分为单个需求和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又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消费、投资是国内需求,净出口是国外需求。扩大内需战略就是一国的经济发展主要立足于国内投资和消费带动的战略。与之相对应的“供给侧”是与供给有关的经济活动,供给侧包括产出供给和要素供给,我国供给侧主要问题表现为生产和产出体系的结构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低下,深层次原因在体制机制层面。因此,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这里,需求是供给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供给决定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当供给未能及时对需求的变化和要求作出回应时,就会导致供需错配。可见,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供给是增长的驱动力。扩大内需战略通过宏观调控的财政、货币等政策工具稳增长,通过投资政策优化供给结构促增长,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消费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产业、人才、改革和创新等政策调结构、促升级、增活力、提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既分工明确又存在互补、促进关系,二者有机结合的理想状态是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主线地位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定位[2]。这既是遵循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再生产循环运动规律的选择,也是由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所决定的。

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和矛盾运动规律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宏观经济包含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两个基本层面的逻辑不变。从两侧关系看,供给侧管理和改革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力量,具有持久性的意义,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从社会再生产循环运动规律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原理认为,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點,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分配、流通和消费这三个环节的内容、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和社会性质,分配、流通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它们能够促进商品流通和最终产品价值的实现。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衡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波动加大并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寻求供求的对称成为政策调整的重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遏制和扭转经济下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新阶段和新格局背景下,我国供求失衡、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定位,就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要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加注重以改革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通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堵点、淤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点放在突破制约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痛点和难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以实现产业链关联畅通和国民经济循环顺畅。

(三)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经济工作同样离不开有效的需求管理。这是实现总量平衡的要求,也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途径,同时也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必然选择。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要求是经济体内部可循环,前提是国内有较大规模的市场和完整的经济体系。我国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有相对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这个前提条件。从经济条件看,2022年我国GDP总量已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产业体系看,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有9亿多劳动力,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看,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2022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投资需求空间巨大[3]。依靠国内经济大循环,我国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實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在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综合施策,建设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并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要释放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补好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短板,改革消除影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的体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四)动态均衡关系

在实践中,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不是平均用力,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形成动态均衡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供给侧驱动和需求侧拉动,一国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心放在哪里,由该国根据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的:“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政策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扩大内需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转型,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演进,不断创造供给与需求的新平衡。

我国政府曾于1998年、2008年两次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成功应对了1998—2002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201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凸显。“十三五”时期我国抓住这条工作主线,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2020年以来,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党中央及时调整战略,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新发展格局下的两侧治理与前期举措、政策既一脉相承,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深化拓展,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进入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侧协同并重的新阶段,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从长期视角看,寻求供求的对称是政策调整的重心,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动态均衡关系。

二、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政策协同

(一)政策框架

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把二者统合起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来更好匹配“需求侧管理”中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动态均衡[2]。这需要系统的政策体系协同运作、发力。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为供给侧政策和需求侧政策,从时间来看有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从政策重心来看有稳定政策、结构政策和增长政策,从政策目标来看有数量政策和质量政策。进一步分析,需求政策从内容上看,包括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和出口政策,从工具上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供给政策从内容上看,包括产业政策、企业政策、科技政策、人口(人才)政策、制度变革政策等,从政策工具上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土地政策及行政规制等。要注重政策的分工与协同,既包括两类政策的合理分工与协同,也包括政策子系统内相关政策的合理分工与协同,以形成政策合力;同时还要注重政策本身的转型、改革与创新,实现政策均衡与效应的最大化。

本文首先从供需两侧治理的层面分析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政策框架,原因在于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治理的两大政策,在此基础上再从主要政策层面(三大政策)分析政策协同问题(图1)。

(二)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探索

扩大内需政策是需求侧政策,需求侧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需求政策主要源于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因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市场机制难以自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要政府实施需求管理政策以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具体由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在政策设计上,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主要是减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发行公债弥补赤字等措施,货币政策主要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如前所述,我国在宏观调控和治理的实践中先后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采取了扩张需求的经济刺激政策,短期扭转经济下行的政策效应明显,但长期存在的边际效应递减问题凸显。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达到121%的高位后一直震荡下行,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回落,且增速放缓的压力仍在不断增大成为常态,短期内企稳的迹象尚不明朗,传统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衰减,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4]。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政府对宏观经济治理思路进行调整。2015年以来,党中央及时提出和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把它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发挥需求政策保驾护航的优势,需求政策的设计和安排应更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供给侧政策是从供给侧切入制定的提高供给体系的生产能力、水平和效率的政策,旨在优化要素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供给侧政策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要素效率提升,根本在于提升经济质量、活力和效率进而影响供给总量,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西方供给侧政策源于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全面反思凯恩斯主义、深入研究“滞胀”问题中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把凯恩斯主义颠倒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纠正了过来,在主张经济自由、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仅注重政策分析,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体系,学派内部存在分歧。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主张在根本上不同,在市场基础、实践背景、理论基础、制度环境、政策手段、目标指向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5]。西方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不能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承性和理论方向性[6]。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的改革探索进程中,进行了大量的供给侧改革的探索。改革首先从供给侧思考和切入,主要进行了针对生产要素领域和企业生产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探索。例如:20世纪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价格改革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推出的全面改革等。这些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释放了巨大的制度红利,彰显了供给侧改革的优势[7]。

两侧治理不可分割,需要按照协同的逻辑协调各类政策,减少政策碰撞与冲突。2013年以来,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为稳增长、促发展,中央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先后实施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等方式[8]。目前,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新形势下,正在着力推进“扩大内需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治理框架。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9]。

(三)政策差异比较

两类政策作用机理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须明晰二者的分工和互补关系。本文在此从政策的主体、目标、工具、作用机理、特点、效果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差异(表1)。

需求侧政策,重在总量管理,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需求,解决短期总量平衡问题,是反向调节的短期行为,对扩张需求总量的影响时间短、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而供给侧政策,重点解决结构、质量、效率、动力、活力等问题,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潜在增长率等目标的长期行为,是着眼于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持续繁荣的治本之策,政策效果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当制度障碍突破时,颠覆式科技革命会带来新产业、新产品、新消费爆发式增长甚至是“几何式”增长。

供给侧政策和需求侧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机制不同,根本区别在于市场是否能够出清。需求侧政策认为市场不能实现出清,因此需要采取“刺激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和增长率达到潜在产出和增长率。供给侧政策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实现市场出清,使实际产出和增长率达到潜在产出和增长率;不需要“刺激政策”来扩张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是提高潜在产出水平,而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差异正是政策互补、协同的前提。

(四)政策协同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需求侧的重要政策,产业政策是供给侧的重要政策,本文在此基于“三策合一”视角重点分析三大政策的协同。

1.政策分工和定位

三大政策的主体、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机理和特点不同(表2)。

三大政策对推进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宏观环境、阶段任务的作用不同。为此,应基于政策优势、特点,既注重政策分工,又注重政策组合与协同,还应注重政策的转型、创新。

2.三策协调

三大政策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目标和内容的协调。三大政策都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总量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稳”,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结构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致力于解决质量、效率、活力问题,宏观审慎政策致力于防风险,产业政策要定位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二是政策组织机制的协调。设计科学、可行的多层次政策协调机制以确保三大政策目标和内容的协调,确保三大政策在推进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中形成最大政策合力。为此,须建立三大政策协调的组织机制,完善三大组织框架、工作机制以促进政策内容和政策实施的相互协调,并从政策实施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等不同的层面构建多层次的政策协调机制以降低政策的协调成本[10]。

3.政策的转型和创新

政策转型包括四个方面:政策出发点要从短期政策转向长期政策;政策目标要从数量型增长政策转向质量型增长政策;政策内容要从总量政策转向结构政策;政策重心要从促进增长转向推进改革[11]。

此外,还须推进政策的改革创新、优化调整。财政政策改革的方向包括:结构性减税、结构性财政支出政策和补贴政策;货币政策应优化升级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引入和创新微调型货币政策工具,丰富、优化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建立功能性为主的新型产业政策体系。从以产业扶持为主转向维护竞争和促进创新,重构以增进与扩展市场为取向的产业政策理论体系。以功能新政策为主,精简选择性政策,兼顾政策的协调均衡。确立竞争性、创新型的功能性政策在产业政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精简选择性政策,做到选择性政策的精准发力和动态调整[12]。

参考文献:

[1] 马秀贞,孙习武,邵晓燕,等.新发展格局下青岛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2(5):6267.

[2] 孔祥利,谌玲.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统合逻辑与施策重点[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3):514.

[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16].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 011.html.

[4] 李佐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60.

[5] 童行健.供给学派并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論渊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14,25.

[6] 刘元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解读[N].光明日报, 20160728(16).

[7] 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3):514.

[8] 陈小亮,刘玲君,陈彦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整体逻辑: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的视角改革[J]. 2022(3):1023.

[9] 刘鹤.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221104(6).

[10] 江飞涛,李晓萍,贺俊.财政、金融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基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6(8):107114.

[11] 任保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政策转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1):4651.

[12] 冯飞.以精准的产业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16,6(16):1113.

责任编辑:马达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经营者(2016年19期)2016-12-23 16:03: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5:46:26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人民论坛(2016年30期)2016-12-05 14:38:5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关系探讨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07:32:48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9:01:15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01:5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8:13:29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