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李宇阳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美育 文化经典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引用格式 周琼,李宇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彰显及推进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18):43-46.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传承中华文明,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新时代新征程上,将学校美育工作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它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果敢的理论創新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育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传统物质文化、传统精神文化以及传统制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1.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的美育价值
物质文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综合,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4],代表着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包罗万象,从建筑家具到天文数学,从文字饮食到农田水利,从烧砖制瓦到造船驾车,从冶金制瓷到缫丝制衣,无不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芒。以中国传统建筑和汉服为例,可以发现,传统物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建筑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选址考虑五行阴阳学说,多采用木架结构方式,多以庭院为单元组合布局,这一传统建筑模式数千年来自成体系、一脉相承,真正达到了结构、功能与艺术的统一[5]。汉服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服饰文化。“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汉服充分体现了宽博大气的形态之美与含蓄内敛的礼仪之美,褒衣博带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厚仁爱的境界追求与包容四海的大国气度。此外,我国博物馆中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无一不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无一不是开展美育的沃土。充分汲取传统物质文化中的美育要素,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强化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美育价值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中氤氲化育出来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等的总和,代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传统精神文化。“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概括,也是中华民族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6]。这些思辨哲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美育因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个人信条的写照。这种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的责任伦理,构成了维系大一统国家和家国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充分汲取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美育要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从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转变为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个体。
3.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美育价值
制度文化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代表着人类营造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成果。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中蕴含着不可多得的制度思想,是涵养制度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礼乐教化传统,这一教化传统将政治、道德、审美和教育融为一体,在维系国家统治、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塑造、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成,发挥了不可以替代的作用。乐与礼的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爱美心理形成的文化渊源[7]。“美善相乐、礼乐相济”的古典美育思想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艺术生命体中,一直融入在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中。此外,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涵养制度意识,还包含着丰富的法制思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我国古代法家的治国理念。这一法治思想虽与我国现代法治观念有一定不同,但对于我们惩恶扬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8]。毋庸讳言,产生于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确实精华与糟粕并存,但是我们不可“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注意到制度文化中的糟粕就全部否定制度文化的价值。要在厘清糟粕与精华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制度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弘扬,引导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坚定弘扬者,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美育中运用的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
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传承文化经典。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民族智慧和民族美感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传承关键在于弘扬经典,必须强化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识,熔古铸今,赋予文化经典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方式,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与行动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是培养具有中国心、中国魂学生的重要举措。学校美育工作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传播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涵养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审美品质为己任,让中华美育滋养每一位学生心田[9]。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力、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3.尊重教育规律,满足学生需求
中华美育传统特别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过程中,同样须遵循美育特点,尊重教育规律。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各有不同,审美需求也各有差异。学校要明确各自的美育目标和美育任务,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此外,美育并不单单是对某一具体学科审美能力的培养,它还关注对人性格、品德、素养和情感的培养,它关注个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李泽厚曾言:“美育不简单地是一个艺术教育问题,它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构自己的人生。”[10]故此,要将促进学生的精神解放和个性完善作为学校美育的追求。
4.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工作,还要加强系统观念、注重整体布局,形成横向有机配合、纵向系统衔接的美育格局。从横向来看,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整个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从纵向来看,要重点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即应着力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貫穿于学校美育工作的始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美育中推进的路径
1.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工作,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推进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过程中的价值。文化自信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依托,终将会发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精神支柱的历史性作用[11]。推进文化自信,必须扎根中国历史沃土,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1)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向上向善美德。在价值观念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基本走向,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美。情感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催化剂,当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认知认同后,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会帮助学生产生情感自觉、共鸣与认同[12]。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意志认同和行为认同。思想道德建设的最终指向是切实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让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
(2)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3]中国共产党拥有百余年奋斗实践和七十多年的执政兴国经验,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目前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还未被足够重视,亟需在学校教育层面得到贯彻与落实。此外,还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领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朝气[14]。
2.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完善教材体系。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15]。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施美育的根基,进一步加强美育教材建设与管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强化经典意识,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素材[16]。与此同时,伴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可综合利用数字技术,尝试构建数字教材[17]。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辐射场域,也是开展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基于此,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创设主题鲜明的审美环境。各校可以综合利用广播、电视、课间音乐、教室挂图、校园文化墙、宣传栏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营造高雅健康、富有美感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全时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提升美育的文化深度。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参与性较高的美育活动之一。各级各类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领略艺术经典,塑造健全人格,构筑中国精神。
3.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1)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内心喜爱之情。在保证音乐、美术等基本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增加有关少数民族美学文化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领略我国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着力实现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等开好美育课程。严禁随意挤压、削减美育教学课时,充分保障美育实施的教学时间。除音乐、美术课程外,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艺术、传统手艺、民族舞蹈等艺术类课程均是开展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教学板块。
(3)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不仅在于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并贯穿到人才培养始终,将当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美育教学优势,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4.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
(1)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首要之义,是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成为学校美育的内容,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
(2)培养学生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8]。学生要掌握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并对其进行创新发展,要让学生做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讲好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3)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社会技术变革加速是我们现代所处历史时期的特征[19],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数字化技术+传统文化教育”的美育路径,打破学校美育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美育全覆盖,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全过程。
参考文献
[1][2][13][1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04).
[4]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
[5] 李春.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范畴体系述论[J].艺术百家,2018,34(01):172-178.
[6][14]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40,248.
[7] 祁海文.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起源与产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51-58.
[8]朱景文.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当代价值[N].人民日报,2021-04-22(016).
[9] 錢晓芳.谈美育实践与文化发展的关系[J].新美术,2019,40(03):114-118.
[10] 李泽厚.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M].杨斌,编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11] 申国昌,史降云.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育自信[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04):1-8.
[12] 朱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四维建构与促进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08):141-147.
[15]刘博智.擦亮“中国底色”的统编三科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8-01-13(004).
[16] 张亮,郭明姬.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2(08):148-155.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35.
[作者:周琼(1985-),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李宇阳(1997-),男,山西朔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