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应对

2023-07-06 11:45吴成荣
新教育·科研 2023年6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小学数学

吴成荣

【摘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找到问题设计起点,根据学生学力基础和学习悟性,推出一些关联性、思考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考和深入互动,逐渐形成问题共识,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应对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应对,在学生学情基础上,围绕问题情境、问题活动、问题指导、问题训练、问题调研、问题应用等内容展开教程安排,促进生本思维觉醒,形成崭新学习动机,以提升其学习品质和效率。学生对教学问题最为熟悉,对教师设计问题有更强责任感,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展开问题设计和投放,以充分发挥问题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广泛讨论,在主动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教师有意识推出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对培养学生数感也有重要帮助。

一、创建问题情境,调动生本数学思维

教师深潜教材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研究,设计一些适合的思考问题,及时投放到教学不同环节,针对学生学习关注进行具体引导,能够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激發学生思考主动性。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与数学案例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带来最直接的思考机会,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结,找到数量关系,展开数理研究,这样可以顺利激发学生数学思维。问题情境创设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对问题呈现方式进行创新处理,无疑能够带来全新启动力量。

如教学“千克和克”,教师拿出一架天平秤和一台体重秤,引导学生展开内容和概念阅读,利用问题进行调度,让学生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教师拿出一些小袋子,现场展示:大家能够准确估猜这些袋子的质量吗?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估猜,教师现场称量,验证学生的猜测。教师再次要求学生估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学生参与估猜的热情更高了。教师让学生区别千克与克的不同,利用具体物品进行对比,给学生提供直观观察机会。学生对千克和克之间换算关系有了清晰把握,教师设计一些训练题目,要求学生展开计算解读,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学生进入研学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围绕生活案例进行问题研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开始对千克和克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对身边一些物品进行质量估猜,尝试掌握称量物品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设计情境问题进行调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估猜活动,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学生估猜验证情况能够看出,教师问题调动非常有效,给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学生主动进行研读和讨论,围绕一些现实案例进行具体分析,逐渐走进问题核心,并在深度思考和归结中形成学科认知能力。特别是一些实验操作活动,对学生形成多点冲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习效果显著。

二、推出问题活动,促进生本合作对话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问题研讨活动,其助学效果会更显著。学生对数学问题比较敏感,如果能够结合数学活动进行问题探索,自然能够形成思维对接,顺利进入问题研学环节。小组集体讨论数学问题、合作研究数学问题、展开质疑释疑活动、进行集体辩论活动等,都属于问题活动范畴,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实际展开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对话的机会,其组织效果会更为丰富。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数学活动与数学问题相结合,其适合性更高,学生回馈更为主动,教师需要有优化设计意识。

学生对数学操作活动、观察活动都比较有兴趣,教师借助活动投放一些思考问题,将问题和数学活动相融合,一样能够获得丰富调度力量,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探究学习情境之中。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实验操作,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进行重点梳理,然后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宽、边长、周长等数学要素进行实际推导,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教师设计带有问题性的数学活动任务:在我们校园中有不少绿化带以及滑梯等,这些地方图形大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只有一把直尺,你能够测量出这些图形的长、宽、边长和周长吗?如何才能提升测量准确性呢?不妨实地进行操作一下。学生接受实地操作任务,都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进入校园展开了数学实验操作,对相关想法和设计进行实地验证。

教师利用校园绿地做文章,设计实地观察和测量任务,学生回馈主动,在探索体验中内化学科认知。学生进入实地测量时,肯定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导致测量计算不够准确,教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引导,并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更多提醒。问题调度有多种形式,教师对问题活动任务进行优化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创意的实践探索行动,其组织呈现设计合理,学习探索效果显著。

三、优化问题指导,提升生本学习效率

学生进入问题探索环节后,教师需要对学生问题感知情况做深入分析,哪些地方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哪些地方还存在困惑,问题研讨推进过程存在什么障碍,学生思维还有哪些短板,这都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对问题的感知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针对学生问题接受实际展开具体指导,以提升其学习效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呈现个性化,教师对学情调研需要有更强针对性,这样才能有重要发现,以便做出积极应对。

教师利用图示方法进行助学设计,利用问题进行辅助组织,可以为学生创造数形结合的机会,其组织效果会更为突出。在教学“周长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些细铁丝,制作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计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然后进行实际验证。这是一个带有实验操作性质的学习活动,学生对此充满热情。为延伸学生思维长度,教师对接生活展开问题设计:在我们身边有太多规则图形,找到其中三个图形,你能够利用直尺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如何才能提升周长测量准确性?会有哪些新的设想和操作呢?教师问题发出后,学生都能够快速回馈,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测量计算情况进行观察,给一些学生提出一些建议,要求学生介绍一些特殊的操作方法,获得不少有价值信息。

学生对数学实验和生活对接学习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有意识推出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具体测量和计算,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对这些测量观察活动比较熟悉,能够自然进入到互动环节,并在高频互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习带有个性化特征,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探索,利用问题进行启动和激励,其激发效果显著。学生进入数学实验环节,可以发现更多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其学科思维顺利启动。

四、延伸问题维度,对接生本生活认知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计问题,还要根据学生问题解读情况做出调整,利用新问题继续展开调度,确保学生思维有足够的张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带有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生活数学认知基础有理性把握,这样可以提升问题设计的适合性。问题与训练相结合,问题与概念相结合,问题与生活相结合,都可以产生更多思维起点,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以提升其问题设计和组织品质。如果有必要,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广泛吸纳学生意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学习价值会更为丰富。

教师有意识延伸问题设计,需要对接训练题目,或者是做好生活融合思考,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研学的机会。学生对带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比较敏感,教师根据学情展开问题设计和投放,能够获得丰富调动能量。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实验: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沿着一定方向进行平移,观察课本位置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算不算数学中的平移呢?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平移概念内容,合作操作和研究,对平移现象进行集体讨论,逐渐达成学习一致:平移是直线运动,平移物品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其形态不能发生改变,如果其中一些要素有了改变,这个平移则不成立。教师继续设计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平移?学生对平移现象进行专业研究,对平移概念进行验证思考,进而形成崭新学习认知,这样的学习带有创造性,其价值更值得认同。

教师从数学实验角度展开问题设计,学生有观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最终达成学习一致,这无疑属于探究性学习。教师利用问题进行组织和调度,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度研究,自然结合生活认知经验展开思考,形成诸多学习启迪。师生互动和谐指数高低,直接决定学生探索品质优劣,教师问题设计最为关键,需要进行多重优化处理,以提升问题调动品质。如果教师能够主动邀请学生参与问题设计和组织,学生主人翁精神被激活,其探索效果会更为突出。

五、强化问题调研,注重生本学科反思

教师对数学内容进行研习,對学生学习进行调研,在充分了解教情和学情基础上展开问题设计和投放,其问题讨论学习会有更好的效果。教师围绕数学概念设计问题、针对案例设计问题、结合生活对接设计问题、根据数学实验操作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建立数理关系认知,以提升其学习品质。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其调度作用更为突出,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启迪更为丰富,对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习惯也有更多帮助。

学生对数学问题比较敏感,教师对问题内容、投放时机、调度效果展开研究,能够提升问题助学效率,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分数大小比较环节,教师利用图示方法进行问题:一张饼被分成了8份,如果将这张饼分给两个人,平均分配,每人占几分之几?如果不平均分配,各人占比是几分之几?学生观察插图,开始思考和应答:如果平均分配,每一个人得到4/8,如果不是平均分配,这里则有多种分法,可以是2/8对6/8,也可以是3/8对5/8。教师设计了案例问题,成功调动学生探索主动性,因为问题答案不唯一,给学生更多思考出口,这样的问题设计带有研究性。教师习惯设计答案唯一的问题,这样容易固化学生学习思维,如果能够针对性推出一些多种答法的问题,其训练价值更为突出。

教师对问题展开创意设计,让学生主动进行延伸思考,针对图示进行多点解读,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学生对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比较有探索兴趣,教师适时推出这样的问题任务,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探索机会。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或者是问题推演中有更多新发现,组织学生展开学法交流,其助学作用会更好。教师研学问题设计技巧和方法,能够为学生准备更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六、追求问题应用,完成生本认知构建

数学问题有一定适用范围,教师利用问题进行调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思考方向,也能够促进学生数感的觉醒,主动建立数理逻辑关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展开实践学习,结合生活认知展开问题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实践性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交流中完成数学认知的内化。教师运用问题进行教程安排,根据学生问题解读进行训练设计,都能够创造更多思考起点,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效率。

教师对接生活现象进行数学问题设计,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索,也能够有更多新发现。如教学“间隔排列”这部分内容,教师先展示一组图片:细致观察这些图片,看有什么样新发现,特别关注图形构建方式,看能否看出一些“门道”?学生对这些图片比较熟悉,很快就有一些信息回馈。如:彩灯链条组织时,各种彩灯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花坛边缘摆放的花盆也是有规律的,一盆红色的、一盆黄色的、一盆蓝色的,然后又是一盆红色的、一盆黄色的……再如:20只小兔子排成一排,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教师围绕这些案例进行问题设计:截取一节彩灯,你能够准确判断某一个位置上是什么颜色的灯吗?如果有40只小兔子,按照同样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列,一共有多少棵蘑菇呢?学生有观察经历,开始继续思考和讨论,逐渐形成共性解读。

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案例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教师围绕这些案例进行问题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问题与学生生活认知对接,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触动,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呈现多元性。问题设计与案例对接,教师有意识设立思维起点,学生回馈主动,说明师生心灵契合,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数学问题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学习任务,教师推出问题时,要有意识进行对接处理,确保数学训练教程顺利打开。

问题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中有广泛应用,教师需要对问题资源、问题设计、问题投放、问题指导、问题调动、问题验证、问题应用等角度展开研究,以提升问题设计组织品质,成功调动学生学科思维。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比较敏感,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进行教学组织,针对学生关注进行调研推动,确保问题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进。如果有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设计,主动展开问题应用和实践,其学习效率会大幅度提升,对促进其学习习惯培养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启冬.立足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导向,生成多元思维[J].基础教育论坛,2021(10).

[2]石伶俐.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22(18).

[3]李国敏.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导向的深度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