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毅
【摘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研究项目,创设符合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境,用问题指导他们深度探究,充分把握课堂生成资源,并调整预设方案。这样才能优化项目式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教学;应用策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实践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有重要影响。在综合实践课中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以及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策略和项目式学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项目式学习指的是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获得真实体验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创设真实情境,代入角色
在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一个和生活有一定相似點的情境中,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激发,探究效果也会提升,他们容易产生代入感,提升探究兴趣。
创设真实情境需要体现出社会生活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看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扰。在这个基础上设置情境,学生的接受性就更强一些。如饮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饺子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食物,也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不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会包饺子。故此可以设置“包饺子”实践活动,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春节期间,和父母一起包饺子的场景。这样他们就更有代入感。
真实情境的创设还需要体现出情感体验性。教师设置的活动要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带着情感参与活动,代入感更强。如在“包饺子”中,可以创设情境:“一天的辛苦工作后,爸爸妈妈都感觉十分疲惫。在新春佳节,你能否担负起包饺子的责任,不仅给家中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也让爸爸妈妈有机会好好休息呢?”这样的情境设计将亲情融入进去,学生的体验感一下子提升了。除了激发亲情以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饺子”的历史来源,让学生看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虚实结合也是情境创设的重点。学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进入拟真的情境,尽可能地还原生活场景。
二、设计驱动问题,深度学习
项目式学习要体现出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参与深度学习。教师要在设置各个项目的时候,加入一些驱动问题,用这些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基础性、挑战性、开放性、趣味性特点,这样教学效果才更好。
在“制作叶的标本”这个综合实践项目中,教师层层递进,安排了三项活动,分别融入驱动问题,鼓励学生逐深度学习。
项目一为“观察标本探不同”,驱动问题为:“请观察一下树叶标本,看看树叶在构造上由哪些部分组成?对比标本和未制作成标本的树叶,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体现出了基础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标本的特点是什么,并提升观察、对比的能力。
项目二为“自学课件学技术”,驱动问题为:“请你通过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了解制作树叶标本需要哪几个不同的步骤,并在家中尝试做一做,看看能否成功。如果遇到了困难,可以回到课堂中,和同伴讨论。”这个问题体现出了挑战性,而且让学生提升了动手能力。
项目三为“融入自然展创意”,驱动问题是:“在翻转课堂的讨论后,同学们都掌握了制作树叶标本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大家分组行动,来到大自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叶片,制作标本,并利用这些标本制作有创意的工艺品。”该问题体现出了开放性和趣味性。它让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自主寻材料,并运用创新思维,制作各种叶子工艺品。
如果驱动问题能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提升他们的参与兴趣。那么,学生的探究就会逐步深入下去,提升探究热情。
三、抓住意外事件,生成资源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的实践能力各有不同,在参与项目式学习时,也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不少学生在面对意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教师要把握住意外事件,生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该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面具制作”综合实践中,教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项目,并结合这些项目中的意外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项目一中,学生要自主观察面具,体会面具的艺术特点。在此过程中,主要出现的意外是学生缺乏兴趣,或者兴趣点出现偏差。如有一名学生提出:“这些面具都不好看,奥特曼的面具才好看。”教师抓住这个意外,鼓励学生各自说出自己喜欢的面具是什么样子的。结合此生成资源,学生拓展了赏析面,提升了探究兴趣。
在项目二中,学生要学习如何制作面具,并参与制作。在本阶段,主要出现的意外是材料不够,绘画、剪裁过程中出现错误。如有一名学生在画面具的时候因为手抖,画了一条红色的斜线,而且他也没有其他可供调换的材料。教师此时可以鼓励其运用创新思维,想想是否可以将线条转化成面具整体构思的一部分。该学生得到启迪,将斜线画成了花枝,增添了神秘感和美感。通过该生成资源,学生学会了随机应变,并提升了审美赏析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
在项目三中,学生要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和小伙伴编演一段小品。在该项目中主要出现的意外是人际矛盾。学生可能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争吵。教师要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养成友好协商的交流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扮演反面角色是剧情需要,并不代表扮演者的善恶。相反,反面角色更容易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在一番引导下,学生的善恶观得到了调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发展。
项目式学习中的学习需求是主动的,学生自己就是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他们常常认识不到问题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抓住意外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
四、调整预设方案,发展思维
教师在设定教学环节的时候,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预设方案,规划活动内容。但是如果学生被动按照预设的内容一成不变地完成活动,他们容易思维固化,不利于发展思维能力。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两种调整方案。一是结合学生的学情调整预设内容,促使他们的思维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二是在预设的时候就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结合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拓展他们的思维宽度。
在设计“中国结”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原本预设了两个活动项目。项目一给学生展示中国结,并指导他们掌握中国结的基本编制方法。项目二则鼓励学生以“欢欢喜喜中国年”为主题,自主创作中国结。他们可以融入各种其他艺术元素,并着重体现喜庆的节日气氛。
在参与项目一的活动时,有学生提出:“我想到古人有结绳记事的传统。那么,中国结的来源是不是为了结绳记事呢?”教师可以结合这个问题调整预设方案,设计一些更具有文化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学生可以自主上网搜索资料,了解中国结的起源是什么,最初有什么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功能。如有学生发现,中国结的起源其实是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发展到后来,有了结绳记事的功能,现如今一般都是起装饰作用。
项目二本身就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单纯的制作中国结,没有将其他艺术融入进去。教师此时调整预设,加入了“对比不同艺术形式”的活动,给学生展示剪纸、泥人、十字绣、草编等各种中国传统工艺品,并让学生对比它们在材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点。此后再选择一些和中国结有共性的艺术手段加以融合。如有一名学生发现草编和中国结一样,都属于编织艺术,只是使用的材料不一样。他开始研究如何将草编的技巧运用到中国结的制作中。通过预设调整,该学生的思维宽度有所提升。
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情况调整预设方案,则能逐步提升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这也能让项目式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结合项目式学习法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参与主題探究。然后围绕这些真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展开层层深入的分析和实践。这样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文意.少先队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J].教学与管理,2020(05).
[2]黄丽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价值诉求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