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晶波 郝进菲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整体设计;教学实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将课程内容进一步结构化,引领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建构。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揭示了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内涵和设计思路。笔者认为,设计学习任务群首先要根据课程内容提炼出学习主题,再围绕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若干学习任务,然后为每个学习任务设计目的明确、相互关联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据此,可将学习任务群的组织结构进行可视化呈现:主题—任务—活动,按照此结构框架,可以对单元学习任务群进行整体建构。本文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整体设计与教学实施为例来进行讨论。
一、学习主题引领,整体规划
1.对话文本,提炼学习主题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企盼王师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忽闻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由两部分构成,分别表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惊闻爱子牺牲噩耗后内心的极度痛苦、煎熬和作为领袖以国家为重,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描写了刘伯承在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剧痛接受手术,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清贫》一课,叙述了方志敏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表现了他舍己为公、矜持不苟的崇高美德。三首古诗和三篇以革命先辈为题材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凸显了“责任”这一主题。单元导语明确提出分别指向阅读和表达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堪称通过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范本。
这样的编排旨在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具体品读感悟中,体会革命先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浸润“红色基因”,将革命文化教育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充分对话文本、正确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统整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提炼学习主题为“读懂责任”。
2.围绕主题,确定整体目标
围绕学习主题确定单元整体目标时,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学段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考虑统编教材单元导语、课文、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使其构成一个闭环,进行整体规划。可在单元导语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基础上,明确本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再对应整个教材编排体系,根据学情,精准定位本单元教学目标。这样,教学就能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单元导语和“交流平台”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体会人物内心,方法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目的是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揣摩、品悟感受人物的责任担当和伟大情怀,内化“责任”意蕴,受到熏陶,从而以文化人。对于该单元的能力目标,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已经学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还将学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基于此,围绕学习主题“体会内心,读懂责任”,可确定单元总体目标:(1)梳理本单元字词,认识3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和28个词语,尝试探究“衣裳、妻子”等古今读音和含义不同的字词;(2)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责任”;(3)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读懂“责任”;(5)梳理革命文化主题内容,阅读相关文章、资料,尝试探究革命文化源流;(6)能按一定顺序把某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写清楚;(7)能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角度把某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其内心。目标1指向语言文字的梳理与探究;目标3指向积累与背诵;目标2和目标4指向阅读理解,著力于要素学习;目标5指向拓展与探究,着力于延伸学习,内化、升华革命文化主题;目标6和目标7均指向表达,着力于方法的迁移运用。
二、统筹目标,细化分解学习任务
1.统筹目标,设计学习任务
单元整体目标确定后,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构建单元学习任务群,对应单元整体目标,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习主题为“体会内心,读懂责任”,总学时为13~14课时,任务分配详见表1。
六个学习任务是依据单元总体目标设计的,重构学习内容,设计多种课型,凸显“责任”主线,紧扣素养目标。
2.分解细化,明确课时目标
单元整体目标明确后,根据学习任务和对应目标再次对话每篇文本的具体内容和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分梯度进行排列,合理分解,细化成课时目标,最后再按规范的教学目标四要素准确描述出来,做到“一课一得”。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进行说明。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本内容和课后练习与单元目标1、目标2和目标4密切相关。课后练习1指向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由任务2完成;课后练习2是直接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目标,对应目标4,集中在任务4完成,是“一课一得”的有力抓手;课后练习3指向积累运用的拓展性目标,涉及对文本内涵和文化主题的理解,对应目标2和4,在任务4完成。据此,分解单元目标4,将学习任务群框架下的《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时目标确定为:(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和内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2)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情感;(3)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三、针对学习任务,设计活动
語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是建构学习任务群的关键环节,关涉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学习任务群下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目的明确,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仍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
围绕学习主题,完成任务4的第一项任务——体会慈父心境、领袖胸襟。《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语文实践活动可设计如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再次聚焦“责任”,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情景设置: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2周年之际,学校组织纪念活动,要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脚本编排课本剧。如果你想演好,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真正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我们先通过几个小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1:重温历史,聚焦“责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毛岸英主动请缨赴朝参战,是以保家卫国为己任。
活动2:品读课文,体会“责任”——落实目标2
在此学习活动中适时指导朗读,读悟结合——实现目标1
1.体会慈父心境
惊闻岸英牺牲的噩耗,毛主席的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默读第一部分,勾画描写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1)关键语句及问题导引:
读第一部分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思考:你从这简单而重复的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读第一部分第四自然段第七句话,思考:主席紧锁眉头可能在想什么?为什么情不自禁地喃喃?
(2)补充资料,深入思考
资料:毛岸英的坎坷经历及成长历程的资料。
“那一次次的分离”指哪一次次的分离?结合查找的资料,再对比现实,深入体会。
2.体会领袖胸襟
岸英赴朝鲜参战,不曾想竟天人永隔。作为失去爱子的父亲,主席的内心无比悲痛,充满自责,甚至难以相信,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那么,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主席,面对朝鲜人民希望岸英葬在朝鲜的要求,他会怎样抉择呢?默读第二部分,勾画出描写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再次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关键语句及问题导引:
读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抓住“不由自主”“无限的眷恋”,思考:此时主席望着天花板可能在想什么?
读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三至四句话:这个念头是什么?为什么很快就打消了?
读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五句话,思考你从主席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主席?
活动3:对比阅读,探究“责任”——实现目标2
“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国家赋予我们责任。”时代不同责任不同,读下面的文字探究“责任”。
材料1:《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第五句话。
材料2: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此诗写于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
①对比阅读两则材料,探究毛主席决定把岸英葬在朝鲜的原因,除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外,还可能有什么?
②通过材料2,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毛泽东?
活动4:表达交流,延展主题——实现目标3
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入朝参战。长津湖、松骨峰、上甘岭等战役惨烈空前,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血洒疆场。请你采访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结合你查找的资料和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与他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活动5:总结升华,呼应主题
主席的儿子、普通的战士,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湮灭在战争的硝烟里。普通战士马革裹尸,岸英赴朝参战,主席将爱子葬于朝鲜,这都是“责任”使然。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尽,但抗美援朝精神永存。铭记“责任”,永续传承。
以上学习活动围绕学习主题设计,在真实的情境中,融阅读、思考、表达、讨论、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一体,以“演好角色”驱动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无痕渗透革命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对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中,感悟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以身作则、不徇私情的伟大情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另外,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要融入评价,通过适时、适度、适量的诊断性、激励性、表现性评价促进学习不断深入,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单元学习任务群要在充分对话文本、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按照“主题—任务—活动”的思路进行建构,做到总体目标清晰,任务分解合理。教学实施以任务驱动,学习活动要有内在逻辑关联,体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从而实现高效教学,更好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