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丽
摘 要 以《陋室铭》教学为例,以字的本源为切入点分析文言文词义,串联意象,解读作品的情感和蕴含的文化,探究托物言志类文言文的教学策略。品析“德”字字源,解读刘禹锡的高尚志趣以及古人比肩贤者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策略 字源 词语 意象 思想情感 文化意蕴
托物言志类文言文是借助某种客观意象而表达某种主旨,抒发某种情感。串联文中意象的字源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作者情感以及包含其中的文化意蕴。字源能巧妙地与文言教学相融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以刘禹锡《陋室铭》教学为例,研讨字源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字源查证为切入点深刻理解词义,识记词语
字源是文字的起源沿革,包含文字的基本结构与原始意义。研究汉字的起源与原始义,了解汉字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词语的含义,识记词语。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陋室铭》是一篇极短的文言文,共81字。但学生在默写的时候仍然会出现错别字。为了更好地识记这些易错词,笔者通过字源查证法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馨”其小篆写法为:馨,从香,殸声,殸,籀文“磬”。“馨”字的殳部的字源本意为一种用竹或木制成,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声部可以理解为手持器具敲击发出很响的声音。结合“香”部,《说文解字》对其解释为散布很远的香气,有赞美的意思。“苔”的小篆写作苔,《说文解字》:“菭,水衣。从艸,治声。”本义青苔,也指苔类植物。代表植物类的字一般有艹头。如“案”本义为上食物时用的有足木盘,后引申指长方形条桌,如“几案”;又引申指架起来代替桌子的长木板,如“肉案”“案桌”;后因官府的文书放在奏案上,引申指处理公事或记录事件的文书等。“牍”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用木片当成作书写的一种材料。《说文解字》解释为长一尺,已经书写内容的叫牍,不曾写内容的为椠。通过对这些字的字源分析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义,又能有效地识字、书写。
笔者还发现对于古今解释没有变化的词语也很容易出错。如“阅”,《说文解字》:“阅”指将家庭功名尽数记载于大门的门板,以便浏览。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省略了“言”的“说”作声旁。这样“阅”的字义便跃然于纸上,因此学生在上课时脱口而出,“阅”是“看”的意思。说明通过字源分析,学生对于“阅”字的理解非常深刻。
查证字源还能巧妙地辨别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惟”和“唯”两个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惟”的解释:为思,思考。《古代汉语》对“惟”解释为侧重内心的认可度。通过查证字源,发现“惟”字侧重主观判定,“唯”字侧重客观陈述。可见,解读字源有助于提高书写的准确性。
二、以字源查证为切入点理解文章意象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作者的志向和意愿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常寄意于物,通过描绘物的某一特征或者描绘多种物的共同特征来表达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托物言志类文言文中的“物”即意象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深究这些意象的字源,串联这些意象的字源能更全面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
《陋室铭》全篇押韵,结构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笔者运用字源查证的方式教学,探究意象之间的字源关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作者的情感。如“鸿儒”意象,“鸿”指大鸟,字形采用“鸟”引申为大。“儒”古同“懦”,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说文解字》:“儒,柔也。”最早是对精通宗教礼乐的术士的称呼,负责为贵族主持祭祀、婚丧嫁娶等仪式,从业者往往地位低下,所以形成了柔弱的性格。春秋战国时期,儒士指崇奉孔子学说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学者,传承了“儒”字的儒雅、柔弱的本意。这个意象的选取可见作者对博学之士的向往。文中另一个重要意象是“素琴”。《说文解字》解释为“素,白致缯也”,引申为朴素,指物不加修饰。琴,“禁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释为:禁者,吉凶之忌也。引申为禁止,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可见“琴”可安顿心灵,禁止邪念,是古代地位极高的乐器。“素琴”则是不加装饰的高雅之物。作者高洁的志趣中当然无世俗的“丝竹”之音,无官场的“案牍”的劳形。通过字源串联意象,能够发现不同的意象之间包含千丝万缕的联系。《陋室铭》中“鸿儒”“素琴”都是刘禹锡眼中的高尚之物。“儒”字词义的转变包含了学者性格儒雅的特点,“琴”则体现了刘禹锡高尚的志趣。
文中还引用了两位古代贤者的事例。“诸葛庐”的“庐”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庐”的本义为农忙季节在田间临时搭建,用来看守庄家的简易棚屋,泛指简陋居室。“西蜀子云亭”中的“亭”,《说文解字》解释为:有顶无墙,路边可以让百姓行人安定歇息的建筑。引申为民所安定也。从这两个字的字源中,可见“庐”与“亭”都极为简陋,却能为他人提供歇脚之处,可让人心安,与他们主人的品行性情一致。简陋的建筑因“诸葛亮”和“杨雄”赋予他们别样的意蕴。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刘禹锡身居“陋室”而写出“惟吾德馨”的情感,理解作者类比贤者的思想。
以字源查证为切入点,串联意象,由个体到整体深入理解意象内蕴,分析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解读“物”中所托之“志”。
三、以字源查证为切入点体悟文化韵味
学习文言文既要积累重点字词,文学常识,更要明白“文以载道”,传承“道”和“志”。《陋室铭》中刘禹锡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德馨”的?古代文人比肩贤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情怀呢?
查证“德”字的字源发现,“德”小篆写法, 德。彳部,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部是“直”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 “看得要直”之义。右边的眼睛下加了一颗“心”,即除了“行正、目正”外,还要“心正”。结合这部分的注释可知,“德”从商代最初的书写到汉代以后的演变中,逐渐增加了对品德的要求。从最初的“行正”,到西周增加了“眼正”,到春秋时期增加了最难的“心正”要求。可见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以来对品德高尚有极高期望。从“德”的“行正”“眼正”“心正”角度能巧妙解读刘禹锡的情感。此外,“德”字的字源查证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德”字的书写,理解“德”的内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能见出作者居住之地潮湿、荒凉。进入刘禹锡的眼里,却是草色青青的盎然生机。身处贬谪之地,不抱怨,不消沉,眼里所见却是那一抹动人心弦的悠然自在。这是对德“眼正”最好的阐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显示作者追求精神世界的交流,心境很豁达。这是刘禹锡“行正”“眼正”的写照。“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看出随着自己的心境调弄琴弦,不用取媚权贵,翻阅佛经修養身心,逆境中孤傲地追随内心,自在地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说没有觥筹交错之声,没有嘈杂喧闹之扰,这种高洁正是“心正”的最好解释。
综上,教学中巧妙运用字源查证法,推究字义的演变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识记、书写、积累文言词语,深刻理解词义;分析意象,串联意象之间的字源,有助于理解作者情感,领略汉字的文化意蕴。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市汇溪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