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达 邓亚兵
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个学科素养中,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1]在多媒体技术已经普及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图片作为史料的重要形式,有了更大的运用便利与运用空间。本文以人教社统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二第5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为例,论述图片史料在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
一、服务课堂教学,精心选择图片
有学者经研究证明,“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所需时间为28秒,通过线描图所需时间为15秒,通过照片所需时间为9~12秒,通过实物所需时间为7秒”[2]。可见,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观察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速度与容量,都要远远大于通过文字史料阅读获得的信息量。但历史图片史料浩如烟海,如实物图片、人物照片、书法绘画、报刊书籍、生活场景等,哪些才是教学中最佳选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图片史料来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材图片,即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及教材配套图册;另一类为课外图片,是由他人、教师本人拍摄或绘制的图片。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插图与配套图册,是诸多历史学科专家依据教材文本的需要、经过审慎考证后选编的,这些图片与教材文本关系紧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图片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特征,可以作为教材图片重要补充。但教材图片与课外图片,都应服务于课堂教学,其择取应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以真实性为前提。“求真”是史学学术性基本要求,作为历史研究范畴的历史图片的求真,就是要追求所选图片的“真实性”,而这个“真实性”是指图片史料内容尽可能最大程度展现真实历史现场,或符合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并能与文献史料互证。即使是示意图(如疆域、战争形势、经济贸易等)、漫画和想象图,也应当依据史实,合理构思。
本课教材图片中,有个别图片史料的“真实性”与学生认知产生一定偏差,教材正文中对“匣钵”功能做了“为了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的解释,并在教材第21页附上“匣钵”图片。但是,教材中单个“匣钵”图片及其说明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一个未封闭的碗状匣钵如何做到“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呢?这需要教师做补充说明:在烧制过程中,先将坯胎置于一个匣钵内,匣钵一个套一个叠起,再在最上面倒扣另一个匣钵,这样就保证了匣钵的封闭性,起到防止气体污损坯件的作用。
第二,以实用性为原则。课堂教学中,图片史料作为辅助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实用性为原则。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一幅所选的图片,其呈现的时间节点和方式,都应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有着特定的目的,而非只是一种形式,它们与教材文本共同构成教学有机体。
本课教学中,笔者以“文物里的农耕智慧”为主线整合教材,借助文物图片,引导学生感知中国先民的智慧。图片的取舍和补充、呈现和解读等,也紧紧围绕“智慧”展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为例,先展示教材配套图册《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战国时期铁农具种类多样的特征。然后,为加深对战国铁农具的“智慧”认知,进而补充《战国铁农具示意图》[3](图1)。
通过图1,直观展示战国时期铁犁、铁镰、铁锤、铁耙等农具形状,然后设置问题:你能认出的铁农具有哪些,并能指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吗?从形状和功能的角度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什么特征?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察思考,认识战国时期先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农耕环节,设计和冶炼出不同的铁农具,如耕地、播种、除草、收割环节的工具各不相同;且同一功能的铁农具如铁锄等也有大小宽窄之别(如三齿钉耙、五齿钉耙、无齿锄),满足了不同的耕种需要。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古人农耕智慧的表现。
第三,以趣味性为补充。这里的“趣味性”指所展示的图片表象或隐含的信息,有的对学生而言很陌生,有的则与他们原有认知存在着一定“冲突”,这种陌生感和冲突感,可极大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本课在介绍原始社会末期的灌溉陶器时,补充展示一件汲水陶器“小口尖底瓶”[4](图2)。从形状上看,该图片与学生生活常识相冲突:日常生活中的容器一般多是平底,便于直立放置,它为什么底部是锥形?这种思维冲突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图片示例如下:
设问:这是与农业有关的重要工具,你知道它的用途吗?它为什么设计成锥形?
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猜测、讨论并尝试解读,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锥形陶器取水,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当空瓶放入水中时,受力的作用而发生倾斜,从而实现取水。当瓶内装满水后,受力的作用,又会重新直立于水中。在搬运过程中,由于瓶口小,又可以有效防止水的流失。高中学生已经有物理学的相关力学知识,这一简单而又有趣的介绍,使他们再一次领略了先民们不凡的智慧。
二、围绕教学目标,尽心用足图片
图片史料属于感性知识,通过欣赏、分析、解释图片,获得历史认知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利用图片史料辅助教学应从三个递进式关系展开:即始于感知历史表象、进而挖掘历史细节、终于把握历史进程。
(一)以图片感知历史表象
统编教材受篇幅所限,行文较为概括和简略,学生对一些历史元素的理解多停留在字面上,或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但止于字面的理解往往是机械的、短時的,而借助想象的理解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与文字史料相比,图片史料可直接呈现历史表象,有效实现知识内化,且避免了可能因错误想象而引起的错误理解。
本课教学内容与当代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度较低,一些生产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学中需要合理利用教材和图册插图,恰当补充课外图片,帮助学生形成具象历史认识。以纺织工具为例,教材提到如“骨针”“陶纺轮”“汉朝纺车”“提花机”等多种纺织工具,但只在P21页“历史纵横”中展示了“蜀锦提花机模型”,其它的纺织工具则无图片示例。“陶纺轮”“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可选用图册配图[5],而“骨针”
[6]则需选用课外图片(图6)。具体如下:
通过图3至图6的展示与观察,学生对“陶纺轮”“纺车”“提花机(见教材P21页图)”“骨针”等纺织工具,可由单纯字面理解与想象认知,上升为直观具体的形象认识。然后结合图片讲解各自的功能,可实现历史知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进一步飞跃。
(二)以图片挖掘历史細节
图片史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掌握展示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观察,更要引导学生解读和挖掘历史图片所隐含的重要信息,引发学生的历史思考。”[7]
本课教材对骨针只做了“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的简单介绍,这句表述可获得中国纺织业起源时间、早期纺织工具和纺织材料等信息,但仅有这些信息还不足以反映原始纺织业的发展概况。为此,可展示骨针图片(图6),并以文字形式补充该图隐含的信息——“该骨针残长82毫米。山顶洞人在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针孔的直径只有约1毫米大小”。学生对以“骨针”为代表的原始纺织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而设问:从“1毫米”针孔我们还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教师通过补充骨针的大小和工艺细节,学生可进一步感知原始社会纺织业发展概况。体会到中国纺织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相对发达,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再以陶纺轮为例。教材正文介绍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纺线工具,并在图册配有一张插图(图3)。但通过教材和图片信息,只能得出陶纺轮的出现时间、功能和形状。为此,在介绍完陶纺轮的功能之后,进而设问:陶纺轮上的花纹有何用处?引导学生去猜测和试着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当带有装饰的陶纺轮旋转时,这些彩色纹样便随之产生律动美感,使单调乏味的劳动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陶纺轮不仅满足了古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美的精神追求。
(三)以图片把握历史脉络
如果说单张图片是从“点”的角度去认知历史,那么围绕同一主题的图片序列则可以从“类”的角度去把握历史。图片序列是由两幅及以上图片史料按照时序、因果、共性等逻辑关系构成排列的有机体。教学中,同一主题图片史料按特定方式先后呈现,可以将历史特征具象、动态呈现出来。对比序列中各图片异同,可以感知历史传承与创新。分析序列中图片由此及彼的原因,可以把握历史的内在脉络。
以陶瓷业为例,首先展示和讲解教材第21页的“工匠使用坯车制坯”“匣钵”“支钉”等制作工具的插图,可引导学生感知陶瓷工具的形状,并认知其各自的功能。进而展示图册配图“蛋壳黑陶”[8]和文字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坯车出现的历史必要性和进步性。最后再次呈现蛋壳黑陶、坯车、宋代白瓷、匣钵、支钉等五幅图片,从而形成陶瓷工艺图片史料序列,设计以下问题链。
问题1:坯车制坯与泥条盘筑法相比有什么优点?
问题2:宋朝的白瓷为什么能做到晶莹剔透,毫无杂质?
问题3:在烧制过程中,怎样避免瓷器烧制不与匣钵相连?并使瓷器底部内外受热均匀,颜色一致呢?
通过展示和对图片序列递进式问题链的解释,陶瓷业制作工具的进步与逻辑关系更加具象和清晰。由此把握了中国先民在解决问题和出现新问题的循环中,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下,推动了陶瓷工艺不断更新、日趋进步的历史脉络。
总之,图片史料是历史学科的直观教学素材和独特的课程资源。可以实现历史思维的高效推进,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规律的认知,推动历史抽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图片史料必将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5页。
[2]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第27页。
[3]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第61页。
[4]现存陕西西安博物馆。
[5]浙江省教研厅教研室:《历史学习图册·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22年,第26页。
[6]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保管栏”。
[7]王子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8]浙江省教研厅教研室:《历史学习图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22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