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 王孜 龙杰
摘要:我国英文医学期刊的发展要积极回应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充分展示中国科学家的智慧担当。本文基于对《医学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办刊实践的考察,分别从内容选题、采编团队、宣传推广等方面阐述其办刊策略。文章认为,学术期刊建设应遵循国家政策要求,并进一步指出英文医学期刊的发展方向,抓住时代机遇创办新刊、打造平台型医学智库媒体、降维输出提升科学传播能力,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提质增效。
关键词:医学期刊 平台智库 高起点新刊 科学传播
纵观我国医学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仍然处于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阶段,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科研产出不匹配,这也造成了大量的科研论文不得不发表在国外医学期刊。据《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可知,MEDLINE于2020年收录的世界科技文献总数为1461679篇,其中收录的中国科技文献数量为267778篇,占世界总数的18.31%。其中MEDLINE 收录的中国科技文献数量最多的10个学科分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和药剂学、老年病学和老年医学、儿科学、遗传学、肿瘤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另外,Scopus数据库的学科分类体系涵盖了27个学科,2020年该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居第三位的是医学,论文数量为115531篇,占总论文数的18.03%。由此可见,医学类学术论文的发表在STM(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占比较大,但是我国自主创办的英文医学期刊明显数量不够。《医学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以下简称《医学前沿》)自2007年创刊以来,坚持“以稿件质量为核心”的办刊理念,走国际化办刊道路,秉承“聚焦医学前沿,推进全民健康”的办刊宗旨,作为国际学术传播平台,在医学领域学术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业内学者的关注和认可。
《医学前沿》定位为高水平英文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共同主办,其编辑方针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医学进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医药卫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关注学科前沿动态,组织刊发医学领域内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推动医学领域创新发展。主要报道领域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转化医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政策和中医药学等。刊物精选出版方向,报道各学科重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借助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密切掌握医药卫生领域的发展态势,围绕前沿开发和组约高质量稿件。
创刊以来,被多个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2009年被Scopus收录,2010年被MEDLINE收录。2016年被SCI数据库收录,收录论文回溯至2013年第1期。在国内,《医学前沿》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等收录。2013—2015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C类支持;2016—2018年获得B类支持。2015年,入选“中国高校特色英文期刊”。201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支持。2019年,作为成员刊物参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的申报并获得资助。2016年和2020年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2021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22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22年6月,《医学前沿》影响因子是9.927,其在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两个细分领域MEDICINE,RESEARCH & EXPERIMENTAL和ONCOLOGY内位列Q1区,在国内英文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医学前沿》注重反映医学前沿领域的学术进展,关注重大健康问题、国际研究热点,以及中国突出的研究成果。刊物在办刊过程中,充分吸纳各方学术力量支持,主编、编委及编辑部在学术内容的策划、优秀稿件的组织、同行评议、语言及编辑出版质量的提升及国内外宣传等方面积极作为。
1.全球关切的选题内容。《医学前沿》在选题策划上回应全球热点问题,关注人类重大健康问题,立足中国医学实践,始终面向医学前沿策划专题、组约稿件,报道重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成果。组约高质量的文章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硬道理,稿件为王始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源动力,而专题则能够反映学术期刊的专业水准。近年来,刊物精选重磅專题主要有:2020年第1期《病毒性传染病防控》由尚红院士和陈薇院士组稿;2020年第4期《人工智能医学》由田伟院士组稿;2021年第2期《疾病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由陈赛娟院士、陈孝平院士、沈洪兵院士、周光飚教授和任瑞宝教授等组稿;2021年第3期《代谢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及流行病学》由陈赛娟院士、周光飚教授、贾伟平教授、汪道文教授和金旭宇教授等组稿;2021年第6期《脑疾病》由吉训明教授组稿。此外,针对新冠疫情,刊物精准迅速组约相关专题,组织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基础医学、中医药学各领域相关稿件,快速审稿、在线发表,主要研究成果刊载于2020年第2、5、6期《新冠病毒流行病》,专题由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陈孝平院士和周光飚教授组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人们正确认识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2020—2021年,刊物发表有关新冠疫情相关选题的系列文章共计40余篇,该系列文章被引数千次,海内外下载约数十万次,为新冠疫情的防治提供科学借鉴,有力推进相关科研领域的学术交流,为疫情科学防控提供决策依据,彰显了学术期刊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2.科学合理的采编构成及其团队。学术刊物的发展必须要具备完善的办刊机制,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关键在人才、在于团队,一流的主编、编委、作者、编辑,缺一不可。拥有这样的人才和团队,期刊才能办得有底气、有活力、有前景、有奔头。《医学前沿》在编委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主办单位的办刊主体责任,分别从出版服务和学术资源方面加强合作,为刊物的出版流程管理及内容把关。一是主编的学术地位及学术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发展前景。刊物主编由陈赛娟、张伯礼、杨宝峰和陈孝平四位院士担纲,均为学科领军人物,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引领作用,组织优质稿源,为学术共同体凝聚力量。二是编委团队保障了出版的质量。《医学前沿》组建了由国内外医学领域知名学者担纲的编委团队,这为期刊的组约稿、编审稿以及国际推广交流搭建了学者朋友圈,提升了刊物国际影响力。该刊编委团队共计87人,分布在1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编委54人,外籍编委33人;编委会共计院士编委4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7位(含2位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三是高水平作者队伍。邀约院士候选人、杰青等科研专家积极投稿,维护作者队伍;发挥青年学者生力军作用,邀请具有学术影响力并热心参与期刊工作的青年学者组织稿件,发表前沿热点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调动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优质稿源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四是专业严谨的编辑。编辑部严格执行同行评议及编委会终审,严格遵循出版规范,遵守国际、国内版权管理规则和规章制度,严格把关并推动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
3.持续有效的宣传推广。这种国际化不仅在于国际稿源及国际作者占比的提升,还在于采用国际推广手段的加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持续有效地发布学术内容,对科研成果的全球化传播插上了翅膀。《医学前沿》通过微信公众号、邮件推送、TrendMD跨平台文章推荐、科学网、科研圈、领研网、EurekAlert!科技新闻平台等多种宣传途径推广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迅速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21—2022年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48篇,篇均阅读量上千次;科睿唯安邮件推送9次,共计47250封;AMiner邮件推送9次,共计45000封;TrendMD跨平台宣传文章111篇;在《前进论坛》期刊开设的“医海观潮”专栏,共刊登刊物论文宣传稿21篇。另外,《医学前沿》根据稿件内容制作并发布AMiner中英文秒读小视频,采用短视频生成图像,语音智能生成的方式,制作适合多种渠道(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朋友圈、微博、抖音)发布的小视频,不仅实现文章内容的视频化传播,还能够搭载微信视频号的智能推送机制,完成不同时间点的反复推广。
在当前出版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开放科学的发展趋势,融入开放科学的发展环境,建立并打造智慧化的信息智库,转变发行经营思路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我国英文医学期刊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1.抓住时代机遇创办新刊。随着出版融合进程的深入,促使科技期刊等传统学术出版从被动地适应互联网技术,转向积极主动布局平台型创新产业。“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子项目之一的高起点新刊项目,着力前瞻布局、突出引領,支持在传统优势、新兴交叉、战略前沿、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创办高起点英文科技期刊,加快优质新刊供给。该项目从政策上给国内英文医学期刊的创办提供了指引方向。一是重视期刊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稿源的国际化、编委团队国际化、宣推国际化等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拥有更广泛的国际作者,国际期刊比区域性期刊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更强。二是转变期刊集成化服务形式,主要体现为提供学术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工具、学术论文查重、学术内容刊发一体化的出版服务模式,如从预先出版提交(预印本),同行评议到推广到对标期刊的发表过程,真正使学术期刊做到为科研服务。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前正在布局生命医学类高起点新刊的创办,以《医学前沿》为参照,搭建生命医学类期刊的梯队建设,先后创办了《生命代谢》(Life Metabolism)、《精准泌尿学》(UroPrecision)、《肿瘤学全景》(Malignancy Spectrum)三本高起点英文医学期刊,构建旗舰刊—重点刊—新办刊的传帮带期刊建设模式,为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贡献力量。
2.打造平台型智库媒体。2023年2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实施2023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通知》,持续推进出版业智库建设,促进出版行业提质增效,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在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科技期刊从“借船出海”实现“造船出海”是期刊界共同的追求,为此“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设置了“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从宏观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成为大型智库平台,致力于以平台为纽带,链接不同学术文章、政策文件、信息资讯、生活服务等功能,打造投审稿、内容生产、信息传播一体化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学术出版的平台型智库可从产业链重组的角度推动学科发展并建立学科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关注国家战略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努力打造智库型研究平台,将科研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动能,从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的多维度探索科技期刊智慧成果转化的可能。具体到医学期刊而言,可依托自设的自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打造契合刊物定位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微型智库平台,吸引院士、名医、专家在私域流量引流至期刊自媒体平台,在持续的内容生产供给下完成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汇聚,逐步形成品牌化的学术社群,建设学术总监、技术总监、运营总监和新媒体总监的学术出版的术业专攻系统,提升医学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践行《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学术出版传播体系。
3.降维输出提升科学传播能力。教科文组织2021年关于开放科学的建议概述了一个共同的定义、共同的价值观及原则和在国际层面制定开放科学的标准,提出一套有利于让所有人都享有开放科学的公平运作的行动。开放科学鼓励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分享和消费研究,使其摆脱物理格式的限制,并利用数字世界提供的机会。换个角度理解开放科学,不仅是在学术出版领域,延伸到学术期刊产业链的下游,对于学术内容的消费者来说,开放科学提供了受众接触、阅读并使用科研成果的机会。这种操作可视为科研成果的降维输出,满足更广泛受众的信息需求,使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被不断传播、创新和续写。一是充分挖掘学术文章的信息价值。医学类期刊所刊载的科研成果,相较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类期刊有所不同,医学(Medicine)期刊刊载的内容是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最新成果,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人类健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备天然的接近性。应充分发挥“接近性”的优势,将期刊刊载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所需的医疗资讯,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殷切期望。二是提高信息传播和知识服务能力,传统编辑是编校稿件内容,知识服务型编辑不仅要编校稿件内容,还应转变出版理念,有意识将稿件内容转化为信息咨询服务,努力成为媒体型编辑。媒体型编辑可依据学术稿件策划大众关心的医学问题,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将阅读门槛较高的“学术文章”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并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科学资讯,并以图文并茂、视频化的方式在期刊自媒体账号传播出去,充分发挥学术内容的多维价值,既有深度又易传播。
学术期刊也可理解为“知识”的代名词,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科学发现,通过学术期刊的刊载而广泛传播,并进入大众的思想世界,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目前,国内英文医学期刊的载文量较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品牌建设意识不够,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无法达到引领医学发展的效果。我国英文医学期刊应从多维度全面立体讲述中国医学与人类健康的故事,转变内容生产和经营模式,重视学术出版与新兴媒体、关联业务、期刊领域、国际出版等各系统的资源协同,立足英文医学期刊实践推动出版融合创新。
作者单位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汪挺,甘可建,康蔓妮,等.英文医学期刊在初创时期的工作路径及关键举措[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07).
[2]马峥,俞征鹿,焦一丹,等.我国新创办科技期刊的发展潜力评价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2(10).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