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龙 雷亚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因此,乡村学校培养学生反哺和奉献乡村振兴事业,是乡村学校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人格魅力、办学思想等都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品牌形成。在乡村教育振兴这一进程中,需要乡村学校校长高瞻远瞩,下足“绣花”功夫,为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作出新贡献。
乡村学校校长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擎旗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乡村学校规模将越来越小。师资、经费等资源的匮乏成为乡村学校发展的“绊脚石”。这需要乡村学校校长睿智地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如校园文化建设借助乡村振兴的产业扶持项目,为师生打造优雅的学习环境,优化学习空间。同时,乡村学校校长应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着力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2022年版)》等政策精神的学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提升看待问题的高度。乡村学校校长通过理论学习,着眼于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导教师、家长转变“唯升学”“唯分数”的观念,统一师生、家长思想,凝聚共识,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挖掘乡土自然资源开展特色课程育人,培养学生爱乡、恋农的情感,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开启和丰富学生的人生之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当好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擎旗手”。
乡村学校校长是乡村学校发展的“规划师”。“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科学决策能力、正确规划学校发展的校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的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更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具有乡村情怀、全球视野的“规划师”——校长。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乡村学校校长聚焦学校内涵,梳理教育本质,规划好学校发展的蓝图和模式,合理开发和优化乡村教育资源,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促使学校提升育人质量,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时代新人。因此,乡村学校校长应学深悟透相关理论,真抓实干,认清乡村教育的时代特点、未来趋势和历史使命,立足学校地域特色,深入调研,通过SWOT分析,明确“学校在哪里、学校要到哪里去、学校怎样到那里”等基本问题,让学校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发展。乡村学校校长还应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做到准确定位、总体策划、全面组织、全程管理,拟定具有前瞻性的学校发展规划,合理谋划,落实规划的策略、路径,挖掘乡土教育资源。通过特色办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增强乡村特色学校的吸引力,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同时,乡村教育振兴需要乡村学校校长立足高远,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反哺人才。
乡村学校校长是乡村教师成长的“引路人”。乡村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由“有学上”变为“上好学”的更高需求。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乡村学校校长要通过深入学习《意见》,从乡村教育振兴的战略高度,思考如何做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四有”好老师。“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乡村教育振兴中,校长应该是教师的“引路人”,引领教师深刻理解“四有”好老师的内涵要求,懂得践行躬耕的实践策略;引导教师做学生塑造品质、探究知识、开发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从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乡村学校因师资问题,教师往往是跨年級、跨学科执教的“多面手”。校长要成为学科教学引领的“明白人”,要善于捕捉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动态,丰富学校管理理论,指导教师开展科研,带头参加各类研训活动,践行“四个相统一”的基本要求,影响和指引教师的专业成长。乡村学校校长只有不畏艰难,勇于革故鼎新、踵事增华,秉承初心、慎终如始,始终站在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一线,勇于做表率,这样才能使自己管理的学校成为改革的“排头兵”,学校才具有磁力和张力。
乡村教育振兴的本质是乡村学生成长中的现代化。乡村教育要振兴,一方面需要教育家型的校长,针对当下乡村教育困境,优化思维,创新行动,夯实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需要校长葆有理想情怀,当好“擎旗手”,做好“规划师”,成为师生成长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南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