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究

2023-07-05 15:35李政
科技风 2023年18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高职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稳步推进,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发展迅猛,社会对财经商贸类人才需求大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应主动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构建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财经商贸;应用型

财经商贸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第三产业从事相关工作,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必然导致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旺盛,人才缺口巨大,因而财经商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毕业生却普遍存在着毕业生水平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现象,更有不少毕业生从事跟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出现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现象,这就反映出当前高职财经商贸类專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需进行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第三产业对从业者的知识宽度、专业基础、交际沟通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创新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拓宽多维度育人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建设,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需求,不断为企业输送德技双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一、影响财经商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存在结构矛盾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主体,高新技术在高端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岗位更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要求也更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工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现实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才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目前人才却十分缺乏,急需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大学生专业能力不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符,毕业生不能快速融入企业工作环境,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培养的大学生越多,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就越大,“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严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招生数量猛增导致人才供给量膨胀质量下降

高等教育逐渐从原来的精英教育时代迈入大众教育时代,大众化教育必然要求高等教育逐步转型,高等学校应承担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财经商贸类人才需求旺盛,高校没有认真考虑就业市场的供求是否矛盾,纷纷增开财经商贸类

专业或者扩招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因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造成了人才供给量膨胀,但办学定位模糊,培养的人才同质化严重。高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大学生素质下降,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使得人才供给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总体上来说处于优势地位,其用人理念、用人机制和需求数量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大学生追求良好的职业前景,觉得规模大、成熟规范的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前途,重视员工的培训,发展空间大,因而大学毕业生都想去这些企业就业。而一些规模小的企业急需人才,但企业在员工福利、激励机制、培训方面还没建立完善的机制,发展空间有限,员工对小企业的满意率较低,企业文化无法吸引毕业生,大学毕业生觉得去这些企业就业没有发展前途,求职就业的意愿不高。

(四)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高

大学生普遍缺少就业风险意识,就业期望比较高,希望自己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而用人单位又觉得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眼高手低,很难适应企业的用工岗位需求,高校毕业生遇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路径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高职院校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成为各校面临的严峻问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紧密对接,构建产学全方位、全链条、深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工作中,企业和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培养适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提高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校企合作让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与适应,让学生提前接触用人单位,合理定位,确立合适的就业期望值,让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用好“互联网+思政”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专业课程思政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效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定期研讨教学,开展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题研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把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程思政课堂。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加强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强化实体基地和虚拟基地(平台)建设,以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为引领建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满足本专业学生校内实验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与产业龙头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完善产教融合制度建设,共筑“校、生、企”三方共赢的产教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三)建立专职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研修、培养,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平台,将其培养成为高素质职业教师。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专职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打造以学科带头人、教授和副教授引领的专业建设型、课程建设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型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型为主的教学团队,带动专业教师团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专业内各研究方向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研究,实行学校师资团队与企业专业人员互兼互聘,双向融通,建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认定、引进、培养和评价全链条工作机制。引导教师把各类大赛作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通过参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以“1+N”形式组建一支责任心强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也就是1个企业培养多名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丰富的企业教师;以“2+N”形式组建一支专业模块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即主要专业课程由两名专业教师于多名企业现场实践教师组成课程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专业新任教师为骨干教师,校企建设企业工作室合力培育技术技能大师,专任教师严格执行“五年一周期,每年至少一个月”的教师全员企业实践锻炼轮训制度,紧贴行业发展需求,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鼓励团队成员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四)持续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加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索,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企合作,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帮助他们获取具有持久价值的知识与技能,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重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开发活页式、融媒体新形态教材

实现多元主体课程体系的建立,结合职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块、实训及评价方式等,促进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针对性。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探索课证融通的育人模式,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从课程、教材、标准和实训资源四方面建设一流的教学资源。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课程,对接岗位能力标准,以学习者为主体,按模块重构课程体系与内容,开发符合岗位技能需要的工作手册、活页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突出技术技能应用性与实践性,教材要體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成果。

(六)推动学历和技能等级互认互通

依托“学分银行”平台,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推动学历和技能等级互认互通,从而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获取的学分、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及技能竞赛获奖等成果,可以通过学校统一的平台进行在线申请,学校认定学生专业学习以外的学习成果,承认其学分。

(七)对接终身教育,推进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效率

面向终身教育新理念,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助推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效率。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水平,为课堂革命插上信息技术之翼,让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服务课堂,赋能和创新课堂教学。打造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促进教法改革。持续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校级、省级线精品开放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开放共享,服务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多元化社会群体。制作有二维码访问的教学讲解视频,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壁垒,搭载融合VR虚拟、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教学仿真模拟平台,将实践的重要节点实景展现,让学习者通过实景化体验式学习。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引导学生学法改革。

结语

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立足学校实情,紧扣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双主体”育人拓宽教育研究视域[N].中国教育报,2018313(9).

[2]马庆发.三个“一公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之立体观[J].江苏教育,2015(8):1520.

[3]于萍,杨晓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知识经济,2019(10):148150.

[4]屈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角色定位的实证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1(4):9.

[5]邓亮,李媛.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量化分析[J].职教论坛,2021(11):879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2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22SSPRJD002);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02113628);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GTXYZ2102)科研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政(1977— ),男,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应用型高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