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中手语内容的编排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3-07-04 02:28王小晨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

王小晨

【摘 要】 手语是聋人沟通与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依据《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2016年版)》编写的沟通与交往教材承载了培养聋生手语沟通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精心穿插手语内容,系统安排手语沟通要点,梯度设计手语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依托教材内容,着力引导聋生学习规范手语的打法,掌握手语沟通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发展聋生手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为聋生今后自由选择沟通方式夯实基础。

【关键词】 沟通与交往;手语内容;编排分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62

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它是聋教育的辅助工具,是聋人沟通与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是聋人文化的载体和核心。2007年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聋校义务教育阶段增设沟通与交往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将“手语训练”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与“口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并列,明确提出沟通与交往课程要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语言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编排分析

依据《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2016年版)》编写的《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沟通与交往》(以下简称教材)承载了培养聋生手语沟通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尊重聋生沟通与交往的特点,重视规范手语的学习,在手语内容的编排上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精心穿插手语内容,突显手语沟通的重要性

首先,教材中的情景对话虽然是以汉语书面语的形式呈现的,但不仅指向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聋生也要基于此学习手语的表达,教材的配图有意突显了这一点。例如,教材一年级上册在准备课中安排了手语学习的准备训练,设计了手影游戏、手指操、手位操等活动项目,并提示手语动作范围,引导聋生初步了解手语中不同的手位变化,提升他们手指的掌控能力。又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开个小小故事会》,第二个情景的两张配图中,李浩在说“大家好”“谢谢大家”的同时,分别打了“大家”和“谢谢”的手语。

其次,教材每课集中呈现四个以常见事物为主、可以运用于本课话题的词语,每个词语都配有手语图,引导聋生学习规范的通用手语打法,积累生活中的常用手语词汇,为聋生打好手语沟通的基础。

再次,教材中的练习活动及实践活动围绕单元主题或汉语语言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与活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与交往技能,手语训练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实践活动第一项练习活动,呈现了与本单元主题“美味的食物”相关的四个词语:酸、甜、苦、辣,要求聋生根据词语意思仔细对比插图中的人物表情,选一选、看一看怎么打手语更准确,引导聋生打手语时要注意表情。

(二)系统安排手语沟通要点,强调手语沟通的技巧与交往策略

教材结合情景对话内容或练习活动,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示手语沟通的技巧与交往策略,培养聋生良好的手语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1]。例如,一年级上册提示聋生“打手势应在合适的范围内”“学会用手语向别人问好”“打手语的时候动作要准确”;一年级下册提示聋生“注意手语表达的特点”“打手语的时候,动作要适度”;二年级上册提示聋生“注意手语动词的方向”“打手语的时候要有恰当的表情”“身体姿态要大方端正”;二年级下册提示聋生“打手语的时候,注意双手的方位”;三年级下册提示聋生“注意打手语的速度”“不会打的词可以查手语工具书”。教材中系统安排的这些手语沟通要点,可以使聋生获得有用的手语沟通技巧,掌握手语沟通的基本交往策略,进而实现有效沟通。

(三)梯度设计手语实践活动,重视手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

教材重视引导聋生在手语实践活动中理解手语与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特别是由于语序不同、成分不同导致的转换难点。一年級、二年级的手语实践活动指向“体会手语和汉语的对应关系,建立手语、词形、意义之间的联系”。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实践活动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安排了让聋生用手语打一打“漂亮的学校”“干净的教室”“六名聋生”“两位老师”等比较直观的词语。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手语实践活动逐步指向“认识手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了解其不同语法特征,实现自如转换”。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实践活动安排了三个意思相同但书面语表达形式不同的句子,第一句是“老鹰捉住了小鸡”,第二句是“老鹰把小鸡捉住了”,第三句是“小鸡被老鹰捉住了”。练习要求“先读句子,再打手语”,引导聋生了解“把”字句、“被”字句用手语表达时语序会发生变化,从而掌握这两类句子在手语与汉语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二、教学建议

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主要方式。在沟通与交往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引导聋生学习手语的规范打法,掌握手语沟通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发展手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为聋生今后自由选择沟通方式夯实基础。

(一)借助手语插图,指导聋生学习规范的手语

聋生在入学前的语言使用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使用自然手势进行交流,这类聋生通常来自聋人家庭;另一种情况是只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指点式手势或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这类聋生通常来自普通家庭。两类聋生入学后,教师需要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规范的手语,为今后的学习和交流打下基础。

1.用好教材中的词语板块,规范聋生的手语动作

教材每课安排的词语板块都配有国家通用手语图,这是引导聋生学习规范手语的主要依托。教师在教学时,可先结合对话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聋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发展聋生认识事物、称说事物的能力;再请聋生仔细观察手语图示,体会每一个手语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引导聋生建立手语、词形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培养意义识记手语动作的习惯。例如,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推荐”“介绍”两个词语时,可以先结合课文情景对话内容,引导聋生理解词义,然后让聋生观察两幅手语图示。有的聋生可能发现词语“介绍”有“介”这个字的动作,是模仿“介”的字形;有的聋生可能发现词语“推荐”的第一个动作中左手伸大拇指,右手向前推一下左手,表示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人或事物介绍给别人。对聋生这样的发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们不断地去探究手语动作蕴含的意义。

此外,在手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词汇的理据和文化内涵,告诉聋生手语和汉语的词汇不是一一对应的,有时一个手势可以代表多个汉语词汇。例如,“刷牙”的手语动作既表示“牙刷”,也表示“刷牙”。

2.用好教材中的手语图示,培养聋生自学手语的能力

手势具有手形、位置、朝向、移动、表情、力度等组成元素,这些组成元素在教材的手语图示中都有明显的标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聋生了解图示中标识所代表的意思,并让他们学会根据标识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教材提供了手语中常出现的十个手势动作的方向指示及手语动作的范围示意图,教师需引导聋生熟悉这些手语中最常见的手位术语及动作,帮助聋生日后自行看手语图,自学手语。刚开始教学这些手势动作的方向指示时,教师要注意与聋生同方向进行示范引导,如果站在聋生对面,则应做镜面动作,以确保聋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方向。

(二)结合情景对话,引导聋生掌握手语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教材中的情景对话是每课的核心内容。教学时,教师应紧密结合情景对话,引导聋生在沟通与交往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手语沟通的技巧与策略。

1.紧密联系对话,为聋生提供交际的范例

教材中每一课的情景对话紧密联系聋生的日常生活,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聋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设计交际情境作为交际范例。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观察插图、分析行为、模仿动作等方法,引导聋生学习教材中的每一个交际范例,掌握如何在类似情境中得体地与人交往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你好》时,教师可先让聋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问好的”,再通过演示引导聋生了解在用手语向他人问好时,要伸出大拇指,脸上还要带着微笑;如果是向教师或长辈问好,要一边鞠躬一边用手语问好。

2.化抽象为具体,为聋生架起理解的梯子

在有些课中,教材会以学习伙伴的方式提示基本的沟通交往策略或交际礼仪。教学时,教师要化抽象为具体,促进聋生对沟通策略与交际礼仪的理解,引导聋生不断积累沟通与交往的经验。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3课《我们来朗诵》时,教师可以先让聋生联系之前所学的与手语相关的沟通要点,思考“用手语朗诵诗歌需要注意什么”,包括“打手语的时候,动作要准确”“打手语的时候,身体姿态要大方端正”“注意打手语的速度”等。这些注意点都比较抽象,教师需借助演示或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要点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让聋生感到切实可操作。再比如,聋生可以通过查《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或问问高年级的哥哥姐姐等方式把手语打准确,教师以演示或试错的方法引导聋生体会什么样的身体姿态才是大方端正的、多快的手语速度才是适当的等。总之,在交往互动中,教师应及时捕捉这类能推进手语交际活动的关键点,适时引导,把抽象的技巧与策略具体化,使聋生逐渐建立起感性认识,最终形成沟通技能。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聋生自如转换沟通方式的能力

沟通与交往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聋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快速识别交往对象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在手语和汉语之间自如转换[2]。

1.认清异同,帮助聋生树立手语与汉语转换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手语与汉语在语法上的联系和差异,帮助聋生树立语言转换的意识。手语是指聋人为满足生活中的交流需要,自发创造并约定俗成的,具有独立的语法体系和结构特点的手势语,它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例如,手语在表达时不使用量词、省略状语、省略补语、借助表情等来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不能将手语直接翻译成口语说出来,也不能直接翻译成书面语写下来”的认识传达给聋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转换意识。

2.循序渐进,引导聋生掌握手语与汉语转换的方法

聋生语言转换能力的形成是在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首先,在沟通与交往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手语帮助聋生理解对话内容或句子的意思。其次,要让聋生了解手语与汉语在表达上的联系和异同,引导聋生归纳出同一类句子的两种表达方式。最后,让聋生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强化语感。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二中三个“把”字句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这三个句子,让聋生读一读、演一演这三个句子,再用手语打一下这三个句子:“书/我/读完了”“米饭/我/做好了”“桌椅/我/摆放/整齐了”。然后,教师让聋生对比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聋生通过对比很快能发现语序发生了变化,“书”“米饭”“桌椅”这些名词都放在了句首,省略了“把”字。接着,进行“把”字句转换的拓展练习,教师按照手语的表达方式打出几个“把”字句,如“我把衣服洗好了”与“衣服/我/洗好了”,请聋生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写出来,或是教师写几句“把”字句,让聋生打出句子的手语。最后,请聋生读一读这三个“把”字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借助演示,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和已有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优势,帮助他们理解句意,引导其建立句意、手语句型与汉语句型的联系,然后通过拓展同一类句型,并反复训练,从而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此类句子的手语与汉语之间转换的方法。

3.搭建平台,加强聋生自如转换手语与汉语的能力

除了专门的沟通与交往课,教师还应联系聋生的生活,搭建实践平台,将沟通与交往的主题作适当延伸,引导其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灵活选择和运用沟通方式,实现有效沟通。例如,在学完《水果》一课后,教师让聋生带上沟通本去一趟水果店独立买水果,请家长拍摄聋生买水果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地点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些与社会上的聋人交往的情境,比如聋生学完《推荐一本书》《我们“手拉手”》等课文后,可以请优秀的聋人毕业生来学校参加读书节或者联谊活动,让聋生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自如转换手语与汉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程是我国聋校课程设置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聋教育走向了融合和多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手语教学资源,遵循聋生手语学习的特点与规律,随时关注聋生的手语表达情况,引导聋生有意识地运用沟通与交往课上学到的手语沟通的基本方法、交际策略和习惯,提高聋生沟通与交往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沟通与交往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文汇学校,310018)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的教学建议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五年专学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器乐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概率统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