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3-07-04 04:57尤立杰张凌志
高教学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实施路径立德树人

尤立杰 张凌志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知识教育与思政元素结合的实践创新,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抓手。经过几年的建设,课程思政取得突出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打通“最后一公里”、教学设计不完善、评价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因此,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多渠道、多方法、多措施完善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创新;立德树人;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77-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hig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achiev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the people. After the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s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difficulties in opening up the "last mile", such as the imperfect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be optimized.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multiple ways, methods and measures while optimiz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 In a subtle wa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b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the people.

Keywords: colleg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politics

第一作者简介:尤立杰(1981-),女,汉族,黑龙江泰来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组组长。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及国际贸易。

*通信作者:张凌志(198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类专业课在重视知识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为规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指导方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任务、目标、课程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纲要》的出台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准则。2021年国家开启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课程思政竞赛、示范课与示范中心应运而生,加快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为未来的课程思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一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一)  课程思政内涵更加清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梳理、汇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帮助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特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质量。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其有别于思政课程,是不同专业的知识理论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实践创新,在思想政治内容输出中更多地呈现出隐性特征。而课程思政本质特征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  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能力不断提升

青年一代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才培养逐渐向市场化倾斜,价值引领逐渐被淡化,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缺乏有效衔接。因此,如何将价值引领渗透到各科专业教学中去,成为了国家教育以及教师教学面临的难题,而课程思政则成为解决此困境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展开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不断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提升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觉悟与品德修养,增强了“四个自信”。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此外,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设立了学校党委领导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协同一致,不仅有利于学校领导层及时了解一线课程思政推进现状,更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所需,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和措施,不但可以实现思想政治的价值引领,也保证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在个专业课中的主导地位。

(三)  课程思政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逐渐深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一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课程思政中的理论地位,并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根本问题是课程思政的本质任务。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导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新时代青年全面教育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对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劳动能力、需求、社会关系、个性和人类层面上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提升人的各种技能,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能力。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理论根基,是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和必然选择。首先,坚持马克思指导地位是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重要的理论指导。教师需要具备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进行人格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修身立德、传道解惑。其次,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实事求是原则是新时代大学生对各种观点、思想进行甄别和过滤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能够深究其根源、分析其表象,立场鲜明地帮助当代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第三,运用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帮助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可以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既符合我国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四)  课程思政建设初具规模

在《纲要》出台后,2021年国家开启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热情。经过两年的建设,全国现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达到699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各类平台也开设了课程思政专栏,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思政专题网,新华网开设的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等。各类竞赛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两年来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高校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竞赛活动。在国家层面上各类比赛也层出不穷,如2019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2022年度“觉醒杯”课程思政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地丰富,为后续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  课程思政实施困境

(一)  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关键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重要。但是进入新时代,世界环境复杂多变,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思维方式及心理上都与以往出现了很大区别。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育,也赋予了课程思政重要的历史使命。虽然从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课程思政走进每个学生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待进一步打通,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课程思政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完成了顶层设计和教学体系建设,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停留在竞赛、比赛、中心建设等方面,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实现课程思政的普及,“最后一公里”未打通。例如在各类比赛中,教师精心准备一节或几节的教学内容,由评委和专家进行评审,专家会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包括思政元素的合理性、与知识的相融性以及课程思政的显性与隐性处理的是否得当等。不可否认,专家评审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课程思政真正面对的受众是学生,在进行教法的精心设计后,能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能否吸引学生?能否与学生产生共鸣?这些问题还有待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验证。而且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能否实现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有效、无痕融合,是“最后一公里”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次,大学生个体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运用多种方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较高,对教学内容、教师素质都较为认同,但在学习获得感上的评分相对较低[4],认为思政内容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帮助有限[5]。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两方面:个体需求满足和社会需求满足。但是我国传统教育视角主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重点,学生的个体需求却未得到足够地重视,从而导致学生课程思政获得感较低。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个体需求被满足的前提下,社会需求才能被正确建立。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中要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切入点,解决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中的“为了谁”“我是谁”“成为谁”等问题,才能让学生思想得到升华,从而上升到社会需求的满足,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二)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深化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育系统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使学生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变化的重要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其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及知识体系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进行科学地规划与安排,实现思政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无痕融合,达到以知识体系为主线,思政内容为辅线,产生“盐溶于水”的效果。但是,在现阶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思政元素挖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推进各学科思政元素的挖掘,《纲要》明确提出要根据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寻找思政元素突破口。但在课程思政提出后,“什么是课程思政”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困境。在最初的理解上,大家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集中在党的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等宏观内容上,这些确实是要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太“高大尚”,产生了“虚大空”的问题,不但没有与知识体系内容产生衔接,而且使学生在接收的过程中产生了抗拒心理,就如同学习对于学生非常重要,家长天天在学生面前进行催促,不但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其次,思政元素融入的显性特征太明显。由于课程思政涉及所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复杂且庞大,特点各不相同,使得课程思政具有明显的隐性特征。但是由于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存在局限,过于直接、直白的传授方式使思政元素的融入过于牵强,造成“盐”与“水”相容性较差的问题。此外,由于教育者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掌握的深度不同,以及对课程思政理解上的偏差,也抑制了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创新性,因此,造成了思政元素具有较为明显的显性特征。

第三,思政元素融入的度有待进一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注意“适度”原则,也就是整体上把握“分寸”,掌握“火候”,“过度”和“不及”都是度没有掌握好的表现。专业课思政元素的融入一样也需要掌控好这个度。思政元素少,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则达不到要求;而思政元素融入过多,甚至掩盖了原来学科知识体系,又产生了过犹不及的效果,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  思政效果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课程思政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围绕学生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而展开系列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程度是课程思政成功与否的重要標志。因此,效果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内容。而从现阶段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评价机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教师的评价范围存在局限性。在现有的课程思政竞赛的评价标准中,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等,评价范围较为集中,而教师对整本教材知识体系的熟悉程度,如何将教育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在课堂中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学生,以及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涉及的评价内容较少。其次,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个性化评价缺失。由于课程思政还处于建设阶段,并没有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普及,学生现场参与度不高,课程思政效果难以捕捉,可以检验学生思政效果的机会较少。而对于课程思政的接受主体学生而言,个性化评价缺失。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效果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上,看事物的角度上以及学生思想认识上,这些内容具有隐蔽性很难进行量化,课程思政是否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及程度无从考量。

三  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优化

(一)  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最后一公里”

推进课程思政系统化、规范化、普及化发展,需要从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遵循教育、认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结合课程要求,在不改变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将知识、能力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使思政走入课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是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层面,出台课程思政走入实际教学课堂的相关政策,为课程思政走入课堂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路径支持、鼓励措施,以政策促进课程思政在日常教学中的推广及普及。而在高校层面上,加强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推动校党委书记、院领导、专家委员会、教研室、学生代表建立“一线五环”的工作格局,实现“建-教-评”一体化,不仅可以加强党组织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还可以做到上下“一盘棋”,形成决策-教授-评价-决策的评教回路。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计

首先,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水平,深化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培养一支政治强、有情怀、视野广、严于律己及具有人格魅力的新时代教师队伍。而在教学中,应深化教师队伍教育理念建设,以全面贯彻党的基本方针为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从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以学生需求为突破口,用理念指导方法和行动,培育好新时代的接班人;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构建职称结构合理,年龄分布均衡的“成长-成熟-提升”三阶段互助式的教学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关键领域和教学的关键环节,重理念讲方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与广度。第三,完善教学设计。在思政元素挖掘上,结合学生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借助教学团队的力量,以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境为切入点,以结合实际、符合学科要求、实现思想引领为原则,挖掘与知识体系相融的思政元素。而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即要突出课程思政的隐性特点,又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度,实现润物细无声。

(三)  全方位、多措施优化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建设是立德树人成果的重要检验,也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体现。因此,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准则,结合高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环境塑造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而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着重突出理念教育、道德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除了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体系建设,还应该引入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考核机制。由于思想政治塑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隐蔽性,所以捕捉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采取多种手段是必要前提。首先,思想变化体现在行动上,针对学生平时表现,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评机制,实现学生思想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量化和教师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其次,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更多的思想内容体现在互联网络中。因此以大数据为前提,利用数据抓取和挖掘技术,以教育主体、教育环境和教育受众为要素,建立网络评价指标体系,挖掘潜在的效果因素。第三,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全方位、多角度考察教学主体和受众。

四  结束语

教育是我国立国之本,高校则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而课程思正则是将教育和党的需要结合为一体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做好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国家需要和高校培养相统一以及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相同一的重要途径。鉴于现阶段我国课程思政存在的现实问题,应该从加强顶层设计、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计和优化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助力高校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新一代中国知识青年。

参考文献:

[1] 肖敏.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2-54.

[2] 傅瑶.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目标及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7):122-128.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4] 戴艳军,赵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状况的调查——基于全国53所高校的问卷数据[J].科学决策,2021(9):94-101.

[5] 章秀英,朱坚,李露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特点及提升对策——基于全国31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107-114.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实施路径立德树人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研究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