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教育: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7-04 07:44李方芹杨卫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方芹 杨卫宏

摘  要: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科学梳理大中小学有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意蕴,并在分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革新思路、平台搭建、人才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2-0066-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引导处于人生“拔节育穗”期的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因此,在青年受教育的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有重点、有层次、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大中小学开展好思政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遵循。本文拟从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教育(以下简称一体化教育)的价值意蕴切入,在厘清现存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探寻优化路径,以期为大中小学衔接式、链条式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进而使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得以塑造,积极投身强国建设。

一、价值维度:一体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从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三个价值维度来看,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内在需要,还是我国转型阶段发展的战略需要。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引领,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力量的精神旗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163这充分肯定了青年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寄托在青年身上,也为学校培养青年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青年的价值观养成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各个阶段都应格外重视。“好种出好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和小学阶段就要播下良好的种子,奠定坚实的基础。“好苗出好果”,但好苗要锄去杂草,中学和大学阶段就是锄去杂草、长成好苗的重要阶段,是青年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在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划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界限,使其价值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得到升华改造,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是人类思想中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论等哲学思想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系统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联系的,任何事物本身都具有自己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其他事物的组成部分之一,各组成部分之间遵循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着,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另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化。只有全面准确把握整体及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遵循内部发展规律,才能达到最优的目标。[3]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化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指导下,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在遵循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从而达到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的效果。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要求,它应该是一项周密的顶层设计,需要教育者既能从宏观层面把握大方向、大规律,也能从微观层面兼顾小、中、大各个学段教育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评价及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系统衔接。在这个意义上,既要注重一体化教育的整体性,又要关注层次性,还要注意协调性,三者辩证统一。

(三)我国转型阶段发展的战略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转型阶段,对社会发展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社会转型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从“富起来”转向“强起来”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会带来各种风险挑战,其中,文化心理性风险挑战尤为突出。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新功利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入侵,试图重构中国民众的价值观;二是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主流文化安全。这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将直接影响我国青年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及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一体化建设,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针对各学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使大中小各阶段相互衔接、相互推进、渐进发展,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化价值认同内化,提高文化自信自觉。

二、现实维度:一体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从学界研究成果和现实发展状况两个维度来看,目前关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有益成果,如对“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关于成立省或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的先试与行动等,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的共性難题。

(一)一体化育人意识淡薄

教育意识是教育行为的前提。思政课教师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目前来看,大中小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普遍存在一体化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学习和实践行为的选择,结果就是,教师缺乏行动力和自觉性,一体化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各学段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校未能将各自学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体系中,虽然口头上支持,但实际上并不够重视;二是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源于对相关政策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三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是提高教师一体化教育意识的保证,但大中小学的大部分学校尚没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二)缺少交流互动平台

从相关调研结果来看,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基本能够认识到一体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部分教师也积极地去尝试了解其他学段相关情况,但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没有平台也没有机会和其他学段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即使极少数教师通过偶然的机会有所互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却也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什么样的交流研讨平台,如何构建,以及怎样保证构建的平台能够发挥良好效用都是需要我们今后进行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互联网+”时代遇上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解决跨区域、跨学校问题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有效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创建各类平台,为各学段教师交流研讨创造机会、提供服务。

(三)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康沛竹、艾四林等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关键,要狠下功夫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4]大中小一体化教育是在适应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顶层设计式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大中小各学段教育目标层次不清、教育内容重复冗杂等问题,从而提高教育的客观效果。目前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精力,特别是人力建设方面。葛自娇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各学段教师大多仍是独立教学,虽然表示支持銜接教学,但没有时间、精力和好的途径去了解其他学段的相关情况,难以掌握各学段教学之间的关系,也就难以付诸实践。[5]由此,合理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师资团队是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目标设定层次不够清晰,内容设置存在简单重复,不够灵活,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方面。目前,小学课本上没有明确编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但学校均会要求每个小学生都能熟读熟记“24”字,评价方式是每月随机抽背。在小学阶段的侧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24”字,并熟记于脑海中形成一种意识。初中(初三上学期第5课)课本《道德与法治》中明确设置有相关的内容,高中(高二文化生活部分)的思政课教材中也明确增加了相关内容,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中编排有6个学时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教材中第十章第三节也有相关内容教学知识点。总之,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的在用教材中都讲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重要性、意义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的问题,但目标设置未体现出层次性,侧重点不明,教学方法多是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评价标准多是通过考试考查,形式较为单一。

三、实践维度:一体化教育的优化路径

鉴于上述大中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秉持大格局统一协调、统筹推进,树立一体化育人理念,搭建两个育人平台,合理组建三支队伍,构建完善“四个一化”教学体系。从革新思路、平台搭建、人才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一)革新思路:树立一体化育人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校教育的价值旨归是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认同、涵养家国情怀提供了根本遵循、伦理规范与行为准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有效文化载体。然而,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全面的教育过程,需要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协调配合、循序渐进、统筹推进。基于此,各学段必须革新教育思路,敢于打破陈规,破除现有教育的学段和类别划分的约束,树立一体化育人理念。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一体化教育工作。一方面,要使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侧重点在于“育”)与教学(侧重点在于“学”)一体化。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与教学育人等育人功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通过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新格局。

其次,要加强相关政策宣传解读。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是政策落实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师对政策认知度、接受度和重视度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学习论坛,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等形式强化教师对相关政策的把握、重视和贯彻。

最后,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将影响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将一体化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关制度体系,如纳入学校集体备课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培训研修制度等。总之,推进一体化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联系,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强化“一体化”育人意识,形成“一体化”育人大格局,进而落实“一体化”育人行动。

(二)平台搭建:重点搭建两个平台

搭建跨区域、跨学校的一体化教育平台是畅通大中小各学段教师交流渠道的有力载体,也是有序推进一体化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保障。要基于交流互动和专业指导的需求重点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搭建一体化交流互动平台。一方面,要落实一体化集体备课制度,构建常态化联系机制。目的是促成不同学段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研讨,提升他们对一体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落实一体化任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组织线下活动的同时构筑线上一体化教育平台,如开设大中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小程序、公众号或APP等,通过线上研讨与线下交流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另一方面,要完善一体化师生共建体制和平台。通过师生共建为学生创造空间,鼓励并指导他们自己策划、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真正领悟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突出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打通落实一体化任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构建一体化专业指导平台。一体化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需要在专业指导平台建设上多下功夫,通过聘请市级、省级、国家级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各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在积极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价值观形成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牵头制定专业的一体化教育的课程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并针对相应社会热点和问题难点进行理论课题研究。同时,要有效发挥专业指导平台专家科研成果的辐射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成果展示活动、专题培训活动或典型经验交流会等,助力大中小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人才建设:科学组建三支队伍

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定位准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团队共同体是落实一体化教育的重点。要基于研究、教学和服务的需要科学组建三支队伍。

一是组建一体化教育研究队伍。通过聘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及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专兼职人员等作为中心人员,打造一支善研究、乐研究、会研究的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团队,通过合理布局各研究方向,强化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是打造一体化教育教师队伍。高素质、高水平的一体化教育教师队伍是推进一体化建设向深走实的重要基石,是保障一体化教育教学质量,引领学生坚定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在配齐、配足、配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中小各学段相关教研室主任、思政课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作用,打造一支善于“塑造灵魂、塑造观念、塑造新人”的专兼結合、结构合理的一体化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师资配置和发展一体化。

三是构建一体化教育服务队伍。充分动员各级各类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及学生社团干部等加入一体化教育服务队伍,通过讲解宣传相关文件精神,组织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实现价值观的升华。综合以上,通过合理组建三支队伍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内涵式发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引导青年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增强“志气、底气、骨气”,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

(四)教学改革:构建完善“四个一化”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2]166结合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与埃里克森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观点,个体道德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双重特征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立性和独特性,各个阶段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有序衔接着的。[6]因此,要根据各学段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完善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打破以往笼统规定的状态,将价值观教育衔接有序、层层递进地落实到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是教学目标一体化。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在整体规划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发展特征来制定层次分明的分段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从具体操作来看,小学生一般以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是非,因此小学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价值观意识和情感;初、高中学生处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阶段,因此中学阶段要重在提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但缺乏阅历和经验,因此大学阶段要侧重培养价值推理能力及责任心与使命感。各个学段的目标相互衔接、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目标体系,从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创设了前提。

二是教学内容一体化。内容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而教学内容的编制结构与层次要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7]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特点和发展需求,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系统安排各学段教学内容,整体上实现承接和递进。具体来看,小学生思考问题较为感性,教学内容设置要偏重于“个人生活体验”,做到“严私德”;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转变的过渡期,要注重“个人与社会关系”学习,践行“守公德”;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重点要放在“理论体悟”上,加强“个人与国家关系”学习,履行“明大德”,增强使命担当。

三是教学方法一体化。方法的使用是否灵活恰当关系着教学是否能够切实取得实效。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大中小各学段灵活采用与学龄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用性和过渡性。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侧重不同,自然方法也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个体上,还体现在对待同一学段不同个体上。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要生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中学阶段要紧密结合议题开展活动型教学,大学阶段要有机结合专题实施综合型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8]因此,在各个学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实践教学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价值观。

四是教学评价一体化。评价具有反馈、调控作用,及时反馈是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也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评价一体化既要求各学段教学评价科学合理,又要注意各学段教学评价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一方面,各学段教学评价要注意动态评价和多元评价的有机统一。 评价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的评价(如“唯分数论”),更不能由单一个体仅仅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评价,它应该是一个兼顾评价主体、内容与形式等要素的动态评价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学段教学评价的区别与联系,找准衔接着力点,兼顾评价全局性,整体实现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

[4]康沛竹,艾四林.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 3) : 15-18.

[5]葛自娇.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7—414.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研究(第3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90-91.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強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Abstract: The shaping of correct values is a long-term and gradual proces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ep by step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orderly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schools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scientifically sorted out, and the optimization path is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 of innovation thinking, platform building,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realistic difficulti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schools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o guide teenagers to button the "first button" of life. It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set up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Value dimension; Dimension of reality; Dimension of practice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