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然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3-07-04 04:34陶绍兴姚平芳
关键词:教学目标高中大学

陶绍兴 姚平芳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思政育人工作至关重要。从“学段差异”上看,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深,而大学和高中阶段一体化衔接贯通不畅。折射出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和机制建设滞后、教师一体化动力不足和评判标准缺乏科学性和一致性的问题。一体化设计教学目标、一体化贯通思政教材、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和一体化实施考核标准是推动大学与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大学;高中;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2-0052-0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顶层设计,对思政课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2019年3月18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課建设内涵式发展。”[1]这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不断、拔节孕穗的过程,需要针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阶段特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学段差异”上看,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来,相对而言,中学和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程度推进较快,而大学和高中阶段一体化建设仍然存在衔接不畅的困境。

一、大学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贯通衔接的实然困境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强化思政育人功能、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思政课一体化究其实质是打造思政课的共同体,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校情、学情相适应,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进而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3]

(一)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不明显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者通过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素养等方面提升程度的结果描述,以及整个教育过程所能实现和完成的价值指向。[4]大学与高中的思政课课程彼此之间整体衔接规划的层次不清晰影响了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果。一是目标设计较为笼统。如将高中阶段思政课目标表述为“学生获得感”,大学阶段表述为“社会认同感”。缺少“学生幸福感”的过渡阶段,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同时,没有将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中不同年级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高中阶段要求“润物无声”,大学阶段要求“掷地有声”,让学生感到跳跃。二是教学设计不合理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在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深入“挖掘”教材,抢大学老师“饭碗”,大学老师浅析“开垦”教材,给高中生“补课”的情况一定程度地存在。“高中讲社会主义,大学讲迟到早退”,尽管带有调侃成分,但也形象地说明了思政课教学目标受到了“逆生长”问题的困扰。

(二)教材内容螺旋式上升不突出

思政课教材是教学目标的生动呈现和具体化展开,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作出详细部署和整体规划,明确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设计课程内容,紧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助推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揆诸现实,大学与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难免影响思政课的吸引力。一是教材内容重复冗余。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内容尽管注重对高中《哲学与生活》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但与高中《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有26个知识点重复,重复率高达61.9%,仅是在排篇布局上作了一些调整,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特征表现不明显、不突出。[5]多数大学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对高中思政课老师讲授过的内容仍不停地反复咀嚼,知识点的集中统一使学生产生疲劳,重复学习更使大学生对思政课有一种排斥感,食之无味,又不可弃之一旁,丧失了思政课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二是教材呈现形式呆板。不管是大学还是高中,教材呈现基本以演绎和说明为主,教学以灌输型和说理型为主要特征,呈现方式单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仍停留在纸面上,把学生视为容器。教材不是学生的学习文本,而是教师的授课文本。

(三) 纵向教学思考匮乏

教学思考即教学反思,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的目的在于培养自我指导、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怀,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由于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大学和高中思政课教师“各自为营”,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影响了对纵向教学的思考。一是高中思政课教师与大学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教。高中教师“不愿高攀”,只注重主干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分数权重,无心整理也无法驾驭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认为后续大学学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学教师“不肯低就”,对大学思政课教学出于“以满足理论思维的冲动”为依归,选择性忽略高中时段思政课的内容,只是“陶醉于理论知识的自我完满性”,不追溯学生的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二是高中思政教师与大学思政教师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大学和高中教师均对一体化建设不主动,存在认识不同频、共识不强烈的问题,不能跨越在思政课课程理念上的边界。双方都不能从全局视野出发,系统、全面掌握高中和大学学段教材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结构特征。

(四)考核方法衔接不顺畅

大学没有实现在高中阶段教学方式基础上的守正创新,影响了知识、能力和价值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阶段重智育轻德育。具有德育属性的思政课堂演变为习题应试技巧厮杀的战场。教学紧盯考试,满足于机械式灌输传授,对学生心灵启迪不够。上课时对所谓重点勾勾画画,整理出各种“宝典”,复习背“宝典”,测试考“宝典”,不仅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而且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徘徊不前。大学阶段重形式轻内容。思想政治课成为个别教师卖弄知识的舞台。尽管不再进行囫囵吞枣式的说服教育,但一些大学思政课老师为增强课程的感染力,脱离课程内容进行个人人格魅力展示,对学生传递“鸡汤式”的个人认知,淡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轻视理论概念的讨论与界定,课堂上缺少学生的互动和体验,这使得在高中阶段形成应试思维的学生感到茫然与突兀。

二、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人为割裂的成因分析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中和大学的思政教育不是两个教育,而是属于同一教育不同的两个阶段,都肩负“立德树人”使命,是相互衔接、不可割裂的。鉴于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缺乏评判标准等原因,高中思政课与大学思政课被人为割裂。

(一)条块分割下的信息不对称

“什么部门来抓一体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导致思政课一体化落实起来困难。大学与高中阶段分属于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从国家层面来看,高中与大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分别属于“基础教育司”与“高等教育司”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地方层面来看,高中思政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教育局,大学阶段思政课主管部门为省教育厅。体制上的壁垒使得高中和大学思政课一体化“一盘棋”式的服务保障机制缺乏。如在大学阶段,虽然思政课程有专题教学指南,但是教学指南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只具有指导性意义,不具有强制性。

教材出版存在“背靠背”的情况,导致教材设计上衔接不畅。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而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材是由高等教育版社出版的。两个出版社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两套教材的编写人员之间在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定等方面沟通不顺畅,缺乏针对性交流,导致思政课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均缺乏连贯性,使衔接问题更大化。

(二)教师一体化动力不足

大学思政课教师相对于高中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高中思政课教师相较于大学思政课教师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的能力有欠缺,这使得大学思政课和高中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普遍交流合作的意识并且意愿不强烈。一方面,高中思政教师与大学思政教师“背靠背”,只关注自己所在学段的教学。高中思政课教师不愿“向前看”,大学思政课教师不愿“回头看”。他们对全学段政治课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固守成规。

大学和高中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都封闭在自己学段的圈子内,缺少“走出去”“引进来”的互动。大学教师教研活动仅限于高校之间、学院之内,较少有教师下沉到中学交流。高中教师亦然。同时,大中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相互合作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浅显,基本在于互相听课观摩之类,很少有合作完成课题等方面的深度交流。

(三)教学评判标准缺乏科学性和一致性

构建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受應试教育尤其是高考指挥棒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从学生角度来看,体现和检验大学和高中思政一体化衔接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评判标准缺乏科学性和一致性。大学和高中教师的考核标准存在很大的改善和优化空间。不管是大学还是高中,都存在单一的考评标准,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考查,没有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纳入考核范围,因此,在学生的成绩综合考核中很难找不到这些因素的痕迹。单向度的分数考试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分割了思政课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的联系,距离“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还有差距。

从教师角度来看,大学和高中教师考核的标准不统一,未把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纳入教学评价中。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考查和评价标准主要是升学率,高中思政课教师几乎穷尽精力应付高考,无暇顾及大学思政课的内容。大学阶段多侧重教科研业绩。忽视了大学生在高中阶段遗留下的问题,学生对于大学阶段的“题外话”见所未见,只能继续依照高中的模式进行学习。

三、推进大学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纵向衔接的实现路径

(一)一体化构建管理机制:一个部门管到底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管理体系。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改革九龙治水的管理现状,从国家层面着手,在教育部设立“思政教育司”;从地方层面着手,在教育厅设立“一体化思政处”,一个部门管到底,统筹管理思政一体化工作。要秉持国家意志与人才培养的统一的原则,根据学科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价值导向,统筹安排好大学和高中之间一体化建设,“通过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形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载体合力,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6]。

(二)一体化设计教学目标:一条道路走到底

大学与高中阶段课程目标不相同而相通,必须注重整体性规划和一体化设计,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建构思政课程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加强大学和高中学段教学中的目标关联性建设,体现阶段性特点,将总目标分解为大学与高中阶段课程目标和分年级课程目标。高中阶段培育政治认同,注重常识教育,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念认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认同,坚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认同。大学阶段培育价值认同,注重理论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培养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课程教学优势。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通过一体化设计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本质属性。

(三)一體化贯通思政教材:一张蓝图绘到底

统筹安排好大学和高中之间教材的整合关系。要组织包括一线教师在内的教材编写和审核团队,教材统一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将一体化作为重要审核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保证思政课教材的整体风格和体例衔接有序。大学教师备课前要将两个学段的内容和目标等进行比较,适度进行教材的增、删、改等“二次加工”和调整,坚决果断舍弃一些无意义而重复的内容。对于体现循序渐进向纵深发展的必要的重复教学内容,要坚持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同时改革教材内容呈现形式。高中以故事链为主线,适度增加生活化的典例案例,改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不重要”“枯燥无味”的刻板认识,以模块化的单元活动形式呈现课本内容。大学以逻辑链为主线,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可读性,改变教材单一引经据典呈现方式,尝试采用活页式教材,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一如既往地尊重学生的喜好,主动适应读图时代“视觉文化转向”的场域变化,立体化呈现案例资源于二维码并附在教材中,供学生拓展延伸。

(四)一体化建设师资力量:一支队伍干到底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骨干力量,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重要使命任务。通过“全方位打造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底气、有战斗力的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队伍,充实优质思政课教师资源供给”[7],从而为一体化建设师资队伍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好大学、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打造大中学思政课教师命运共同体,一支队伍干到底。设立思政一体化专项经费。鼓励大学思政课教师与高中思政课教师联合申请课题,拨付一体化建设专项研究经费,共同推广相关成果,增强社会影响力。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力度。高中学校可以比照大学“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的做法,设立优秀专任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开展大培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普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受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且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这一优势便于集中提升大学、高中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促进大交流。构建纵向跨学段的沟通交流研修机制,增进了解。聚焦打通大学中学师资的阶段性区隔,鼓励教师之间跨界。定期组织大学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加强联系,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加强大协作。建立“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例,高中要从政治和法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的视角进行形势分析,大学则要从科学、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进行理论剖析。

(五)一体化实施考核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强化高考等各种考试对大学和高中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纳入教学评价中,一把尺子量到底,评分标准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转变,引导独立思考和创新转变。一是把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和思想道德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中。一张考卷定终身的选拔方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被代替的,但可以对试题进行优化。如由强调“应知”的高中学段直接跳跃“应用”学段的大学,学生会显得很不适应。为弥补缺少“应会”这一过渡环节,高考试卷的题目越来越贴近于生活实例,更具应用价值,增添了与大学课业内容相近的“小论文”性题目。例如,2021年新高考山东卷中“关于治理高空抛物的呼与应”的题目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二是注重考核主体多元化。适当加入学生在校内、校外多方的评价,特别是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如将学生在社会中的好人善举,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作为加分项,由所在社区按频次赋分,为学生树立真善美的标杆,促进他们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01-1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文天天,陈大文.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68-71.

[4]徐建飞,董静.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内涵逻辑、实践困囿与优化方略[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4):78-88.

[5]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35.

[6]石书臣.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5):24-29.

[7]田芝健,胡小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重大关系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20(6):5-18.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key course for Lide Shure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ifference of learning period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relatively deep, but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high schools is not smooth. It reflects the problem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is lagging behind, the motivation of teachers' integration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re lack of scientificity and consistency. Integrated desig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integrate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integrated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standards a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he converg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iversity; High school; Teaching objective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高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