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路径探析

2023-07-04 04:34毕昌萍杨吉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乡村振兴

毕昌萍 杨吉

摘  要:我国乡村有着深厚的优秀文化底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深入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粘合剂”、“催化剂”及“引路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确有必要。然而我国在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道路上,由于功利思想侵蚀、人才队伍隔断匮乏、乡村经济滞后,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不足、多元主体传承缺乏合力、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困境。可以通过深挖文化资源,推动协同机制与平台建设,借助数据媒介等方式整合、传承、创新、弘扬乡村文化,从而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2-0001-0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指引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方向与前进路线,在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

当前,学术界对于“两创”的主要研究模块为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两创”基本内涵研究。万光侠从哲学角度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两创”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资源,以创造与创新为手段,以转化发展为动力,与时代发展相结合。[2]包晓光从传统文化转换视角着眼,提出“两创”是将资源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价值形态的当代中华文化,是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更高要求”。[3]李维武在分析习近平“两创”理论上,得出“两创”即对过去时代的文化遗产所进行的转化和改造,需要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既不是守成不变,也不是守先待后,更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4]二是对于“两创”理论科学定位研究。王新刚从体系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法论原则。[5]王艺霖以习近平知行关系传承为出发点,系统论证了“两创”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6]三是对于传统文化“两创”实现机制研究。孔繁轲认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在礼敬传统、辩证取舍的基础上,在价值观培育践行中传播弘扬、在融入时代中接续发展。[7]吴增礼等则认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治国理政的文化资源、人民中心的三个维度和社会物质条件、历史差异性、价值有限性三个限度。[8]

由此可知,当前学术界关于传统文化“两创”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对于“两创”研究的创新性不足。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两创”的内涵、意义、路径等方面,而关于“两创”所面临困境及原因等内容涉猎较少。其二,“两创”研究的理论性较强而操作性措施不足。部分学者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束之高阁却忽视“田野”问题的有效性解决,应用性较低。其三,“两创”研究的全面性不足。学者大多从某一角度对“两创”进行探究,缺乏全面性指导。其四,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对象较为宏观,缺乏针对乡村的路径研究。基于此,需分析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困境,并对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形成针对性的解决路径。

一、乡村优秀传統文化的重要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能顺应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将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良好传承,“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顺应时代而变,实现创新性更迭。

(一)黏合剂:维系乡情的纽带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对于个人、群体乃至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鼓舞作用。

乡村传统文化是在长时间的农民自我创造、传播、积淀中逐渐形成现有的形态,承载着独具特色的乡村历史底蕴与向善至善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农民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乡贤文化深烙着地域精神文化印记,有着独特的文化印记,是离乡游子联系故土和维系乡情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激发广大乡贤奉献乡亲和反哺乡亲的强大精神原动力。[9]在历史不断变更、中国乡村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传统文化能在乡村屹立不倒,源于乡村文化的人情维系作用。中国长时间积淀下的人情文化在农村生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乡村人民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推动和谐乡村的建设。优秀乡贤在乡村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对于所生活的村庄有着深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贤有着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使命感,这驱使着乡贤积极以兴建学堂等措施回报家乡。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乡村,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黏合剂”,是连接乡村人民、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纽带。

(二)催化剂:激发内生源动力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有着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即使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后依旧能彰显出独特魅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载体多样,具体表现为乡村特色美食、耕织、建筑等形式。有效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可以将文化价值转化成为经济价值。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不容小觑,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推动乡村文化特色形式有效转换成乡村产业,满足人们个性化、均衡化的文化需求。打造传统文化产品品牌,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地区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产业的大好发展将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吸纳乡村人民就业,激发农民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生产、创业致富的良好态势。江西省万年县通过传承龙舟技艺积极发展龙舟制造业,举办多场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万年县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孵化乡村振兴产业,成就了一项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乡村人民能从优秀传统美德中汲取前进动力,从传统文化技艺中获取发展资源。传统文化“两创”可以着眼于社会需要,立足于人民这个基本点,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推进创新,激发人民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三)引路灯:引领先进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构成了中华人民文化自信的内在基石,包含着鼓励人们、激励社会的正确价值观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乡村传统文化历经长时间的传承,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与相对落后性,需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摒弃落后腐朽的部分,为大众所接受与认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扬弃的继承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與构建,应当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乡村文化的发展历史和优秀内容为价值观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源泉,并通过新的时代解读,促成了与时俱进、符合大众认同的价值观念的产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影响力也将得到发展与延续。融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将会成为新时代人民的引路灯,不断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面临困境

(一)传统文化挖掘开发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但目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还存在不足。首先,随着时代变迁我国部分传统文物遭受到了破坏。在乡村,传统文化鲜受重视,不少传统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发生变形、污损、错置、坍塌等问题,或因现代化发展而被拆除、挖掘、污染等。由于这些不可抗因素存在,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逐渐失去本来的“面貌”。部分受损严重的历史建筑、文物后期修复还原的可能性过低,损坏的文物不能反映出正确的历史活动轨迹,仅仅是简单的挖掘、陈列无法将传统文化还原,导致真正的传统文化不能被后人所了解、继承与传播。其次,我国乡村在推动传统文化“两创”上存在着部分传统文化因缺少传承人而面临失传的窘境。乡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落适龄传承人稀缺阻断了传统技艺传承。即使传统技艺经受住了岁月的打磨,也难以融入这个时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部分过度追求实利的年轻人对于需要长时间学习掌握的传统技艺缺少兴趣,传统技艺文化因无人继承而失去光彩,这是当代社会所需要考虑的共性问题。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但传统建筑、文物不可挽回的破坏,传统文化缺乏专人学习继承,这是乡村传统文化“两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多元主体传承缺乏合力

多地乡村传统文化“两创”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难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农民、政府及社会未能协调统一,构成当前制约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难题。农民在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然而农民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存在着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状况,不能全面掌握传统文化的技艺与精髓,单单依靠农民进行“两创”的成效甚微。农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没能接受与享受文化建设的红利。政府是“两创”的有力推进者,但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未能正确认识,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未能重视。极少数政府只关注经济发展,忽视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与健康发展。特别是部分管辖乡村地区的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本就落后的情况下,地方机构却未能充分重视,这将使得乡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困难,乡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随之降低。而偏远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专业人才稀缺、专项资金缺乏等客观因素影响,地区文化建设受到制约。企业、研究院等社会组织更着重研究乡村经济增长渠道,对于如何利用文化创造价值探索不足,鲜少参与到乡村文化“两创”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两创”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城乡文化发展协调是新时期我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党中央提出要推动乡村振兴,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虽在近年来全力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落后乡村依然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部分乡村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村级文化建设指标,随意地找个空房间,简单地添些桌椅、挂个牌子就完成了基层综合文化站的布置,简陋的设施使得文化站的实施效果微乎其微。[10]同时,乡村未能重视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活动组织与宣传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文化基础设施未能妥善保管与定期维修,文化建设基地同时普遍存在被挤占的现象。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未能被农民很好地接受运用。文化设施的落后缺乏阻碍乡村文化活动的进行,影响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农民对于经济收入增加的呼声远远大于完善乡村文娱生活,着重强调物质需求而忽视文化需求,使得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认同感较低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底“不稳固”,上层部署与实施效果有一定差距,政策文件在农村实施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落实,农民文化权益未得到全面保障,不利于传统文化“两创”活动在乡村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功利思想侵蚀乡村

随着时代发展,大众媒体发展迅速,中国网民数逐渐递增,互联网逐渐占据乡村生活。互联网在给乡村带来便捷化、网络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人产生“文不如人”的错误观念而深陷传统文化“自卑”旋涡,总抱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固化思想,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外来文化包装下的功利主义思想同样侵蚀了乡村,冲击了乡村传统思想观念,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严重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转换。在功利主义思想驱使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利益相挂钩。为谋取最大利益,少数农民和社会组织争先拆除传统建筑、争抢倒卖传统文物,带着“向钱看齐”的想法,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与长远利益。乡村功利化氛围下的农民变得浮躁、趋利,摒弃需要长时间学习的传统技艺,许多乡村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或后继无人。现代化社会加速发展,乡村被席卷入市场经济环境中。为提高地方绩效,部分基层政府采用优先发展乡村经济的举措,而未能将乡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视同仁”。即使着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却只强调乡村文化的功利价值,将文化指定为工具手段以求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那也将破坏文化生态。例如部分乡村古建筑的修复改造遵循获取最大化经济利益原则,而忽视了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特色风格。

(二)人才队伍隔断匮乏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变得严重,大量乡村年轻人持续外流,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人才制约瓶颈。其一,外出求学、工作的年轻人才与乡村发展脱节隔断。年轻人长期远离家乡,对于家乡的情怀逐渐淡化,自然减少了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呈现出乏力的状态。其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专业人才稀缺。人才可以兴文化,但专门研究乡村文化的人才少之又少,挖掘、传承、创新和宣传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深谙乡村文化底蕴的人才加以把关,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前,我国多数乡村领导队伍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缺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領导队伍的数量与素质仍需提高。其三,扎根乡村的人才匮乏,人才“输血”引入与“造血”留住难。由于城镇化推进,城镇在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公共资源相对集中,乡村人才呈外流现象。近年来,国家下发了惠及乡村人才的相关政策,在“驻村扶贫”“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一定程度上吸引人才返乡,缓解了乡村人才紧缺问题,但是人才引进来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留下来,使人才扎根于乡村。

(三)乡村经济发展滞后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着重开展城市地区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乡村经济建设,一系列相异的政策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乡村经济水平在长久以来远远低于城市地区,较大的经济差距,引发了城乡间的文化建设差距。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是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后盾的,乡村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俗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及文化综合素质较低,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乡村居民文化意识普遍落后于城市。城乡的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文化意识的差异,地区间文化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农民重视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物质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则不会考虑精神文化需求层面的满足,因而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毫不关心。乡村经济发展落后使乡镇政府更关注乡村经济发展,对于乡村地区文化建设投入经费不足。乡村文娱设施投入薄弱,导致乡镇基层文化站内设施落后或活动开展不顺,文化站影响范围较小,未能充分利用其价值。

四、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分析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诉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肩负起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加快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深挖乡村文化,整合保护资源

各个乡村在长时间的积淀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形式种类多样,承载主体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地挖掘与整理。政府要坚持充分挖掘村落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资源,选择性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统计在册,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完整统一而不遗漏。其一,政府机关可经常性地到乡村走访,向农民宣传相关政策理念。注重传统村居、民族村落、特色遗址等风貌的保护[11],推动建立特色化村落,避免改造过度商业化。寻找“遗落”的传统建筑、文物,可以设立“文物上交”“申请非遗”等的优惠政策,形成一系列程序适当,奖惩合理的制度,鼓励民众上交传统文物、寻找传统文化。其二,政府要深入开展文物的普查与保护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文物修复技艺,推动文物价值再利用。对于后继无人的传统技艺,政府可以招募专门人员进行传统技艺系统性学习,并给予一定补贴,防止传统技艺失传。其三,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在文化挖掘基础上建立传统文化资料库。对于已搜寻到的文物,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与了解,进行整理开发与利用,整合重构传统文化资源,探寻出传统文化深层次下的内涵,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保障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完整。

(二)搭建交流平台,引导文化认同

在乡村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较难和民众对其认同感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平台建设成为解决途径之一。政府可通过搭建多模式的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提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尤其是乡村人民间的影响力。一是创建“交流沟通平台”,打造民众体验平台,一改以往展览会上只能参观的方式,而通过举办交流会、大众讲座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以新形式带入乡村,带入校园、企业和社区等,让民众们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二是创建“身临其境平台”,以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为平台让民众走进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奇特韵味。通过开放宗祠、村史馆等平台提高民众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使其更好地被民众感知与了解。三是创建“文化服务平台”,以文化大礼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为依托,进行非物质文物遗产展示、地区戏剧戏曲表演、传统书籍阅读等活动,为人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四是创办“数字化平台”,推进数字媒体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将传统物品展出与视频、图片整合宣传,使宣传内容鲜明、形式多样,为人们展现一个全方位、更具创新性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通过上述四种平台,将使得民众特别是农民主体更为主动地参与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来,引导民众树立传统文化意识。

(三)多元主体协同,助力文化“两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要使传统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各文化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协同解决“两创”困境,为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支持。其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政府内部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政府要在本市传统文化建设情况、人民的文化需求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二,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汇集人才力量。没有人才,乡村文化将无法真正振兴。发挥人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作用,必须做好人才的引入、培育和留住等工作。要建立系统的乡村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前提下吸引乡村人才回流,扫除阻挠人才扎根乡村的障碍,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其三,人民群众是传统文化“两创”的参与者与享受者,知识分子更是起到中坚作用。重视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力,鼓励其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行动中来。要通过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著书立说,从理论上阐释、宣扬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从而更好地指导群众对传统文化创新性改造。其四,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市场化的运作,将传统文化理念注入现代工艺中去,使产品兼顾传统性与市场化。传统文化与市场的结合会使些许严肃的乡村传统文化转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在人民心中“扎根”。在政府主导、人民群众参与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坚持发展文化产业,更好地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朝着良好态势发展。

(四)利用数据媒介,丰富百姓生活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成了一个良好渠道,为推广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合理借助互联网成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让传统文化跟上现代社会。互联网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民众充分了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其一,地方政府应深入运用大数据网络技术平台和手段,结合网络、电视、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打造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创建小程序、软件等来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发布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小视频、小文章的形式使传统文化变得更为通俗易懂,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其二,坚持推进各类优秀文艺类节目发展,将传统文化置于新载体中,拉近民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为民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其三,必须认识到大数据给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将传统文化展示与大数据相结合,为民众提供独具创新性的传统文化艺术盛宴。例如,通过大数据调研制作出符合民众需求的乡村文创产品,并将文创产品与线上直播渠道结合,不仅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还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04-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6/c1024-32551597.html.

[2]万光侠.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视[J].东岳论丛,2017 (9):27-34.

[3]包晓光.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个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8(3):7-13.

[4]李维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习近平文化观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2018(3):5-12.

[5]王新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85-89.

[6]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19-24.

[7]孔繁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运用与路径探析——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转化为例[J].理论学刊,2018(6):18-24.

[8]吴增礼,王梦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J].湖南大学学报,2020(1):1-7.

[9]白现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J].北京社会科学,2021(12):91-99.

[10]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東社会科学,2019(4):176-181.

[1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EB/OL].[2023-04-13]. https://www.

Abstract: Chinas countryside has a profound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eepest spiritual pursuit, in-depth promotion of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two creation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the “adhesive”, “catalyst” and “lead lamp”,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it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z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However, on the road of promoting the “two creations” of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due to the erosion of utilitarian thought, the lack of talent team partition, and the lagging rural economy,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the exca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ack of joint force in the inherit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the weak founda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We can dig deep cultural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and platforms, and integrate, inherit, innovate and carry forward rural culture by means of data media, so as to 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Rur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