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安 孙鹏
摘 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落实劳动育人目标需要高校回答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高校应秉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聚焦劳动教育的价值本源,坚持“五育并举”,挖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协同育人;劳动教育;价值本源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622)
作者简介:张金安(1964— ),男,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孙鹏(1982— ),男,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与实践。
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高校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发力,在协同育人机制下探究劳动教育的价值本源及其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劳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本源
(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所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明确将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升华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1年8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劳动教育列为9项重大主题之一,并详细介绍了劳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相关情况。一系列政策表明,探寻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载体
“全人教育”是“以生为本”和“以社会需求为本”两种教育理念的融合,是落实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全人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并基于品质的独特性掌握有效的学习经验,最终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是全人教育的主要特征。劳动教育贯穿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的各阶段,渗透于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各环节,是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的融合,也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实现新时代育人目标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经济社会发展所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尤其是科技难题,急需高校瞄准人才需求,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智力资源。在此过程中,挖掘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意义,这种价值具体表现为“三个载体”。第一,劳动教育是思想引领的载体,有利于促进“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的逐层扩展,提升受教育者的认知层次;第二,劳动教育是学科融合的载体,有利于促进“专业群—学科群—产业群”的精准对接,催生新概念、新科技、新业态;第三,劳动教育是实践的载体,有利于促进“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高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优化资源配置和评价模式,促进学科融合,推动校企政三方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发挥劳动教育的载体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
(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正确的劳动观是帮助劳动者提升劳动素养的基石。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吸收的内容,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三种观念。第一,树立“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观念。劳动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困境需要通过劳动破解,社会的进步、美好生活的实现都离不开劳动。第二,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劳动工具日新月异,劳动的形态、方式、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但“劳动塑造人本身”是永恒不变的。第三,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劳动虽有体力和脑力、个体和集体的区别,但劳动本身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劳动都很光荣。
(三)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受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近年,就业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观念较差、劳动实践能力不强、创新创造意识不足等问题,导致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缓解人才供需矛盾,高校應从三个方面着手,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第一,拓展劳动认知。以就业为导向,对在校生开展劳动教育,使其正确理解“劳动与职业”“劳动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第二,强化劳动实践。以专业实践为载体,科学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提高专业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第三,重视劳动创新。劳动创新既是实现劳动价值的高级阶段,又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缓解人才供需矛盾,需要高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育人过程中挖掘、利用劳动教育的创新价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目标的一致性
要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高校必须重视劳动教育,正确处理劳动教育与包含专业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与其他“四育”目标一致且相融共生。在日常专业教育中,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端正劳动观念,发扬劳动精神,涵养劳动品质,提升劳动能力,进而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人类”“劳动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等道理。高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以劳培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贯穿劳动教育实践全过程;二是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过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三是在“五育”统筹协调的发展过程中,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下,通过调配劳动教育空间(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公共资源)、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劳动教育影响力。
(二)内容的耦合性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的耦合性主要体现为知识互通、体系兼容、发展互促。知识互通——劳动教育的显性知识源于各类学科课程,如经济专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法学专业的劳动纠纷、工程专业的劳动安全等,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在知识构成上具有共同性和互通性。体系兼容——劳动教育的隐性知识为专业教育提供支撑,如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品质的培养等,这些隐性知识贯穿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全过程。发展互促——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互通、体系兼容决定了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专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劳动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发展空间,而劳动教育又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为专业教育的更新迭代提供有力支撑。劳动教育根植于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对接,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三)模式的互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多样化和国际化特征。社会发展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专业的跨界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在此过程中,劳动教育对专业教育融合发挥了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横向融合,即劳动教育体系根植于社会实践,融合不同学科专业内容,强调知识的融合性,为专业交叉融合提供了平台;纵向融合,即劳动教育具有学段性特点,同时呈现渐进性,模糊了学科知识内容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边界,有利于受教育者在全学科融会贯通的同时,探究学科知识与个人认知的融合,使专业融合在个人层面成为可能。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模式互通,既体现在二者融合上,又体现在国际化发展上。劳动是连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纽带,劳动教育则是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无论是美国的“家庭—社区—企业”一体化教育模式,还是德国的“以技术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它们虽然外在有别,但内含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模式互通,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专业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2]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人民教育,2018(20).
[3]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
[4]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责编: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