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著名的翻译家柳鸣九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朱光潜,标题叫“我的师长朱光潜”。柳先生说朱先生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老头,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朱光潜先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好像“潜藏”在某个地方,平时很难见到。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老头走过,有同学说:“快看!那就是朱光潜!”大名鼎鼎的朱先生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和一双布鞋,就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但他步履稳健,全身透露出凝重和肃穆之气。
朱光潜先生样貌的平凡和才气的磅礴形成鲜明对比。他自1925年起,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他最出名的,就是留下了那本美学经典《谈美》。
《谈美》诞生于1932年,当时好多人都不理解,批评他: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你还在这里只谈风月,这重要吗?朱光潜先生回答道:“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朱先生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越是这样“礼崩乐坏”的时刻,“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更需要拯救的是精神和认知。只有通过审美来求得人心的净化,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朱先生的《谈美》,是他作为一个人文学者的救国方式。
在朱先生看来,在利害关系面前,“人”是最容易动摇的——个个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所以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为什么一个日常的好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会突然“人心变坏”呢?就是因为“俗”,人心才会变坏。他说,“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缺乏美育,会让人的心灵变得“钝感”。钝感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会让人对善恶难以分辨好坏,对人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对自然没有敬畏心,对道德没有禁忌感,自然会“人心变坏”,所以朱先生会说“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感受美,为什么会让人向善?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比如看到一棵千年古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你会觉得自然造化神秀,不忍心毁灭它;沮丧之时,会因为一个暖心笑容、一朵路边的小花,重新鼓起不泯灭的希望;看到一座震撼人心的古建筑,你第一个念头也会是如何“保护它”,而不是“拆掉它”……可以说,能感受到“美”,你就会不自觉地成为一个更“文明”的人。所以朱光潜先生才会在那个动荡的时期,郑重地写出《谈美》,塑造了美学的理论王国,一直流传到今天。
如何在凡尘俗世做一个“不俗”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认识“美”,当你对“美”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许会发现,原来自己能够把日常生活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