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谈美》一书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这本书有15个小篇章,用直观的实例和平易近人又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将作者的美学思想传递给读者,作者以一种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感悟。对于想要了解美学和刚刚了解美学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引路之书。
关键词:《谈美》;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
三种态度看美感经验。朱光潜先生在第一篇文章中,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为我们讲述了“实用的美”“科学的美”“美感的美”。这三种不同的态度使我们对于美的了解变得更加的具体化。由于知觉体验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画家三个人同时看古松,可是三个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第一种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经验习得,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颗可以做什么家具价值多少錢的木料,植物学家所知觉的是一颗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什么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颗苍翠劲拔的古树。因此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商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者制器,思量的是怎么买书怎么砍树和怎么运输,植物学家会将它归类到某类的教科书当中,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考它为什么可以活的这样老,画家实则是不会想东想西,他只会聚精会神的观赏它苍翠的颜色,它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者物时心里就明了他的意义。明了它的意义的起初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它的实用就会对他起反应动作,或者爱他或者恶他或者追求或者抗拒。木商看古松便是实用的态度。
第二种科学的态度。朱光潜先生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客观的,理论的。之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生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就是如此,从原理推演到个例,分析出来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什么是特征什么是偶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本身上面,只不过是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他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向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而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脱离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第三种美感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是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是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的。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其实离开人的观点,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汇聚在一个对象上面,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在他的《艺术教育原理》里讲到: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办法,你必须把他那件事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留丝毫余地的让其他事物可以同时站在它的旁边。艺术所摆脱的是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它所获得的是单纯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牵绊,它是独立的,别无依赖的。
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朱光潜先生讲到,形象并非天生一成不变的让我们用直觉去领会,美感经验是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观赏者的性格情趣都不尽相同,直觉所得的形象也因此而千变万化。看起来是一件东西,所现的形象却随时随地而异。因此,我们所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也是再说它是艺术的创造。
距离产生美。人们常常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不满足于现状对过去无限怀念。那是因为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像站在陆地上看海雾,不受实际切身利害的牵绊,能安闲自在的欣赏眼前美妙的景致。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就好像乘船遇着海雾,只感觉它妨碍呼吸,只嫌弃它耽误行程,没有心思去感受它的美妙。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他们不仅可以感受情绪,而且能把所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这也说明了他们善于把切身的情绪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观看参照。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最终也不能够创造艺术。
物我同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虽然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但是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们本身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自我。
美不完全是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形象的直觉却不完全是外物,因为没有我也就没有物的形象,直觉属于我却也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没有物也就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不可。松的苍翠挺拔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角度来数,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时一颗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凭借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有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情。
总言之,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我了解到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要想体验美感应该具备两个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二是在欣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应尽量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情趣移注于我。《谈美》一书用真情实意的文字带我走进美学的大门,是想要了解美的学问之人不可不读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樊云英(1992-),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