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丽,杨雪梅,闫建锋
1.安康市中医医院高新分院肾病—血液净化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2.安康市中医医院肾病—血液净化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血液透析是临床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随着人们生活结构、饮食习惯、社会环境的改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因此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也愈发增多[1]。皮肤瘙痒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患病率高达50%,且流行病学统计发现伴有皮肤瘙痒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未伴有者,因其对患者是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引起临床医学高度重视[2]。研究表明,瘙痒虽不是不治之症,但会给患者的心理、生理带来困扰,部分患者因难以忍受瘙痒而不断搔抓,甚至出现破皮现象,诱导感染发生[3]。目前,关于此病的治疗方案种类繁多,但均以缓解症状为主,无法根治[4]。中医认为此病的致病机主要为“血虚风燥、毒素内结”,因此在治疗中当以养血祛风、解毒祛瘀为主,祛风固肾汤具有祛风止痒的作用,被证实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效果明显,但关于其对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的治疗效果尚未明确[5]。本研究主要探讨祛风固肾汤对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钙磷代谢、血清白细胞介素-31 (IL-31)、C 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安康市中医医院高新分院肾病—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100 例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诊断标准;(2)血液透析时间>半年且规律透析;(3)皮肤瘙痒且反复搔抓并引起继发性损害。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所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2)合并神经性皮炎者;(3)透析前便出现皮肤瘙痒者;(4)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5)对本次研究药物有过敏史者;(6)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7)合并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组别例数性别 发病类型年龄(岁)病程(年)瘙痒部位观察组对照组t/χ2值P值50 50男性29(58.0)27(54.0)女性21(42.0)23(46.0)0.162 0.687 58.91±5.28 58.79±5.19 0.115 0.909 3.21±0.31 3.27±0.30 0.983 0.328血液透析时间(年)2.10±0.21 2.07±0.18 0.767 0.445背部17(34.0)15(30.0)胸部21(42.0)(38.0)四肢12(24.0)16(32.0)慢性肾小球肾炎14(28.0)13(26.0)高血压肾损伤18(36.0)20(40.0)0.321 0.792慢性肾盂肾炎18(36.0)17(34.0)0.212 0.817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方法:给予复方α-酮酸片(生产厂家:费森尤医药公司;规格:0.63 g/片;国药准字:H20041442)治疗,饭后口服,6 片/次,3 次/d。同时给予患者降脂、降压、降糖干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有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祛风固肾汤治疗。具体组方:太子参15 g、山萸肉15 g、生黄芪30 g、青风藤10 g、石韦30 g、淮山药20 g、制僵蚕18 g、全蝎8 g,开始煎服,每次取汁400 mL,早晚各服用1 次,200 mL/次,2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8 d。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瘙痒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瘙痒症状改善情况[6],包括瘙痒程度、瘙痒频率、瘙痒部位3 个方面。瘙痒程度:0 分(无瘙痒),1 分(轻度瘙痒,不虚搔抓),2 分(瘙痒需抓),3 分(持续搔抓),4 分(搔抓破皮),5 分(烦躁不安)。瘙痒部位:0 分(无瘙痒)、1 分(1 个部位瘙痒)、2 分(分散多个部位瘙痒)、3 分(全身性瘙痒);瘙痒频率:0 分(无发作)、1 分(有时痒)、2 分(经常痒)、3 分(全天都痒)。(2)钙磷代谢: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4 mL,以3 000 r/min行离心5 min后分离血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厂家:武汉怀兴科技;型号:AIU2100)测定血清中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步骤按仪器说明书进行。(3)炎症因子:标本及血清分离方法同(2),以ELISA 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1 (IL-31)、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浙经宏景公司,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瘙痒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瘙痒程度、瘙痒频率、瘙痒部位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瘙痒情况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kin itch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瘙痒情况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kin itch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瘙痒程度 瘙痒频率 瘙痒部位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0 50治疗前4.21±0.38 4.19±0.41 0.253 0.801治疗后1.21±0.18a 1.98±0.21a 19.685 0.001治疗前2.98±0.51 2.91±0.49 0.699 0.486治疗后0.89±0.11a 1.41±0.18a 17.430 0.001治疗前2.61±0.28 2.59±0.25 0.376 0.707治疗后1.03±0.17a 1.73±0.19a 19.415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钙磷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a、P、iPTH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a 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 和iPTH 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钙磷代谢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metabolis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钙磷代谢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metabolis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Ca(mmol/L) P(mmol/L) iPTH(ng/L)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0 50治疗前1.89±0.31 1.87±0.29 0.333 0.739治疗后3.24±0.37a 2.61±0.32a 9.107 0.001治疗前1.81±0.19 1.78±0.20 0.769 0.444治疗后1.02±0.12a 1.42±0.11a 17.375 0.001治疗前241.09±21.45 240.89±20.98 0.047 0.963治疗后181.14±17.45 194.31±17.89 3.726 0.003aa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31、CRP、TNF-α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IL-31(pg/L) CRP(mg/L) TNF-α(pg/L)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0 50治疗前110.31±10.35 110.74±9.78 0.213 0.831治疗后81.34±7.21a 97.31±7.24a 11.051 0.001治疗前5.98±0.62 5.92±0.53 0.520 0.604治疗后3.10±0.32a 4.21±0.30a 17.732 0.001治疗前132.14±10.34 131.98±9.79 0.079 0.937治疗后78.31±9.21a 97.82±9.42a 10.472 0.001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略低于对照组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9,P=0.399>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皮肤瘙痒是血液透析患者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困扰,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7]。研究表明,诱导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因素多且杂,多认为与机体电解质紊乱、透析药物的过敏反应、皮肤水分减少、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素有关[8]。皮肤瘙痒直接影响治疗的舒适度,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且不正确的搔抓易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几率,因此如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9]。
中医治疗瘙痒疾病的历史悠久,认为“风、湿、淤、热”是诱导瘙痒出现的首要因素[10]。祖国医学将血液透析皮肤瘙痒纳入“风骚痒”、“痒风”等范畴,精血亏损、燥风内动是诱导患者出现干燥瘙痒的首要因素,因此治疗此病当以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为主[11]。祛风固肾汤方由多味中草药组成,其中生黄芪具有补元气、益脾肾的功效,太子参具有益肾固本、补脾肺气的作用,山萸肉能够补肝益肾、化痰祛瘀,全蝎具有祛风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制僵蚕具有祛风镇定的作用,淮山药具有补脾补肺的作用,清风藤具有清热解毒、补气固肾的作用,石韦能够发挥清热止血、祛风除湿的作用,上述诸药配伍能够共奏健脾益肾、补气固本、祛风清利的作用,将其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疾病有理想作用[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瘙痒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祛风固肾汤可有效缓解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的症状,对抑制病情进展有积极作用。
研究指出,皮肤水分、钙磷代谢紊乱可诱导血液透析皮肤瘙痒发生,且皮肤瘙痒的发生、进展与Ca、P水平之间关系密切,即Ca、P水平越紊乱出现瘙痒的频率则越高,患者的病情也越严重[13]。Ca、P是钙磷代谢指标敏感性较高的指标,其中Ca以Ca2+的形式存在于机体血清之中,能够控制神经冲动传导,正常情况下其在机体组织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Ca、P水平降低时则可直接损害肾脏功能[14]。P 则以磷酸钙的形式在骨骼之中存在,当其以高水平在机体组织之中表达时则提示机体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导致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iPTH 是甲状旁腺主细胞之中分泌而来的一种激素,其作用的主要器官为肾脏,同时对机体组织中所存在的钙、磷代谢指标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能够促使Ca的表达水平上升,P水平降低[15]。本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钙磷代谢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祛风固肾汤可通过调节机体钙磷代谢水平来缓解瘙痒症状。
肾脏对微炎症状态敏感性较高的组织器官,血清IL-31属于促炎因子,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其水平持续升高则提示机体的炎症反应不断加重,导致患者的病情亦不断加重[16]。CRP水平可反应机体组织因炎症受损程度,其含量越高表明炎症损伤越严重,因此密切监测其水平变化对控制病情进展有积极作用。TNF-α亦称恶液质素,参与炎症病变的多种病理变化,其水平升高可迫使病情不断恶化[17]。本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31、CRP、TNF-α水平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祛风固肾汤可抑制机体微炎症变化。分析原因为:祛风固肾汤方中的青风藤具有抑制机体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与其他多味中草药配伍,能够明显抑制炎症反应。从安全性方面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差异,提示联合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祛风固肾汤可有效缓解血液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调节钙磷代谢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