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
摘要:长笛是一种靠吹孔震动而发生的管乐器, 是现代管弦乐团、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中不可缺少的高音旋律乐器。《在内蒙古草原上》是我国作曲家戴宏威以蒙古族音乐元素为基础,运用长笛的优美音色以及吹奏技巧而创作的一首长笛独奏曲。本文尝试从长笛吹奏方法以及蒙古族音乐特征的角度,分析长笛独奏曲《在内蒙古草原上》中的蒙古族音乐元素在长笛音乐中的呈现。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特色长笛独奏曲 《在内蒙古草原上》 长笛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
随着中国人民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民族地区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减少有可能返贫的风险和预防可能会发生新的贫困的风险,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其他地区相较总体偏低,劳动力大多缺乏知识储备,人力成本低是特别普遍的现象。所以,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尤其重要。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取得良好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
长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乐器,许多优秀的中国作曲家、长笛演奏家为长笛谱写出了非常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为中国长笛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内蒙古草原上》是我国作曲家戴宏威以蒙古族音乐元素为基础,运用长笛的优美音色以及吹奏技巧而创作的一首长笛独奏曲。这首独奏曲从音乐表现手法,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将长笛与蒙古族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为长笛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加速了当代各类音乐之间的融合。
一、长笛的演奏方法在《在内蒙古草原上》的运用
长笛是一种靠吹孔震动而发生的管乐器,是现代管弦乐团、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中不可缺少的高音旋律乐器。在乐器名称的表达中,德语中的长笛(Querflote)则更为贴切,直译为横笛,与竖笛(Blockflote)相对应,直观地表达出其演奏的方法。长笛在演奏时,演奏者双手向右横向持笛,一般练习时最好为站立,采用腹部和胸部混合的呼吸方法,嘴唇构成一定的、放松的口型,用腹部的支撑将肺部气息集中“流”入吹口,使长笛震动而发音。在演奏长笛时,通过音色、乐句、节奏与吐音技巧等来判断演奏者的专业水平,下面以《在内蒙古草原上》为例,融合长笛的演奏方法,对乐曲进行研究。
(一)音色
音色是乐器特有的声音色彩,不仅与乐器的形制、材料、制作技艺等相关,也与演奏者的声音处理技巧及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具有密切的联系。①由于各个时期的音乐与乐器发展的差异,所以在演奏不同时期作品时,要求长笛演奏者演奏的音色也是有所不同的。大体音色可分为巴洛克时期音色、古典时期音色、浪漫主义时期音色以及现代派音色。由于巴洛克与古典时期长笛多为乌木质地,震动幅度较小,因此在巴洛克与古典时期,要求长笛演奏者演奏更加直接、朴实的音色。巴洛克时期更少的要求气颤音(Vibrato),而古典时期则更注重音乐的方向性,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直接的音色,但却更加干净,通过气颤音的速度变化体现乐曲的强弱张力。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使得金属材料的长笛开始流行于欧洲。1847年,德国人波姆研制出了更符合欧洲音乐大小调音阶,更简易指法的,带有机械传动装置的长笛。它在音准、音色、音量及音域等方面相较乌木长笛而言都大大提高,这样的金属长笛极大地丰富了长笛的各种演奏技能。自此,演奏者们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长笛演奏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派的乐曲。现代派音色要求张力更大,多用冷气,快速的气颤音,有些乐曲甚至可以放弃长笛本身特有的华丽音色,而更突出气声,具有特殊性。最接近蒙古族宽阔、明亮、清澈音乐风格的长笛音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色。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色的特点是强烈、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表现丰富,如同水彩画和油画一样,五彩斑斓。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相当华丽,需要长笛演奏者演奏出基本没有气音,柔美清澈的音色特点。演奏中气流和缓,声音明亮。中、高音区明亮如同雨后乌云缝中洒下的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柔和像母亲的叮咛,娓娓道来。因此,我们可以在演奏蒙古族音乐时使用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的音色表现方法,这与蒙古族音乐所表达的辽阔、平和的特点较为相似。
长笛演奏在不同的音乐风格中,由于音色的不同要求,气颤音(Vibrato)的速度、强弱等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表现出内蒙古草原的辽阔与宽广,谱例l中,第一个B音的音色要求柔和、优美并加以气颤音。在吹奏第一个音时,演奏者需要将气先吸到腹部,并用腹部支撑好之后,将气缓缓流入笛口。如果给气与支撑同时进行,音色将会不统一,也会使B音出现“大肚子”音(即音量不统一);在吹响B音之后,不用着急气颤音,可在听到优美音色之后,缓慢颤音。不可急速颤音,否则将会打破整个曲子的意境,与蒙古族音乐风格相违背。
在蒙古族音乐中,大部分都为宽广地、辽阔地音乐。所以吹奏时,虽然谱例2中,44小节的强弱记号为两个强(ff),演奏者還应充分打开口腔、鼻腔、胸腔,让其共鸣,并用腹部支撑将热气“流”入长笛之中。气颤音依然是缓慢的,音色要像远处天边传来的号角一样,舒适、明亮。气颤音的时间可以是一进来就颤也可以是吹到好音色之后颤,此处可以随机,根据演奏者演奏到此处的心境来判断。切记嘴巴放松,不可使用冷气,音色不可为嘶喊,也不可有过多的气音,若如此演奏,音乐风格过于美式与现代,音乐风格让人感觉距离太近与躁动,使展现的画面与草原上的宽阔景象无关。
(二)乐句
乐句是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个乐句,能够表达出一定的意思,而半个乐句,就并不能表达清楚。因此,在演奏乐曲时,如果乐句的演奏没有准确,或者将乐句分开,就会使听众无法理解演奏者表达的意思。任何乐曲都是由实际存在着的乐句构成的。
如何完整地演奏乐句,是学习音乐最重要地部分,首先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乐句。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地域辽阔,为了让作品听起来能引人进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所以蒙古族音乐的乐句一般较长。
如谱例3,演奏者在刚开始演奏时,很容易将乐句分为一小节一句,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节奏感过于强,且没有方向性,容易给人原地踏步的感觉,使音乐失去了美感。若在这首曲目中如此演奏,就失去了蒙古族音乐宽广、富有张力的特点。那么如何才能演奏出准确的、长的、有方向的乐句呢?首先,气息要稳定,腹部要支撑,在吹奏时不断的给气。注意要给热气。其次,短音符要更加充分,气走在手指的前面,在换指时不能有带指和气息不稳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小节结尾的音和下一小节第一个音,如谱例3中25小节最后一个E与26小节第一个#F,不可出现两个音音量不同的现象。最后,如谱例4中,所有的节奏都应该吹满,在吐音之前,气息要稳定,舌头将气打断而不是吐音时给气,这样的演奏能使乐句更长更有方向性,从而表现出内蒙古草原广袤无垠的景象。
(三)节奏与吐音技巧
王培在《长笛演奏之节奏型研究》中写道:“节奏是把一段无序的节拍流组合成不同的模式,对长短不同经常重复的不同部分的整合,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音乐中的节奏就像是音乐的灵魂一样,是音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②《在内蒙古草原上》这首长笛曲的节奏型,是基于蒙古族舞蹈和劳动活动等产生的节奏型,这些节奏型也和蒙古族人实际的生活场景相似。
如谱例5中,作曲家运用了拨音、前倚音、二分音符加连线、十六分音符以及五连音等节奏,通过长笛演奏灵巧的特性,用长音表现草原的广阔,用短小的音,如拨音倚音十六分音符及五连音来表现内蒙古草原上牧民内心丰富的情感。勾勒出内蒙古草原清晨美好、祥和、幸福的景象。
谱例6中速度变化为快板,通过八分音符跳音、十六分音符连音,展现出内蒙古草原上人们劳动生活的景象。跳音在吹奏时要注意,时值一般为八分音符的一半,腹部支撑后,舌头轻轻舔在上颚,发“de”的音。这样的吐音相较于“tu”的吐音来说会更加有弹性,更加表达出草原上欢快的生活氛围。
由于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节奏型往往和实际的生活场景相关,它们展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而对于蒙古族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那达慕大会了。“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谱例7中,作曲家运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及吐音,展现出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骑马嬉戏的幸福场景。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舌头要清晰且轻巧,在腹部支撑的基础上,多给气,用舌头打断气息,最好可以吐出“di gi di gi",与“tuku tu ku”对比而言,前者可以更加轻巧,更能展现出蒙古族人骑马技术的高超,以及丰收过后的喜悦之情。在吹奏吐音时,一定要注意乐句以及音乐的方向型,不可因为吐音而使音乐停滞不前,缺乏了灵巧性,使音乐缺乏美感,失去了蒙古族音乐的特征。
二、蒙古旅音乐元素在长笛音乐中的呈现
(一)音阶与旋律
蒙古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构成,其五声音阶中每个音都可以作为调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调式更为常见。《在内蒙古草原上》这首长笛独奏曲中,作曲家进行了4次转调,但所有调式的主音都为羽音,这与蒙古族音乐的特征完全符合且毫无违和感,在长笛音乐中鲜明地呈现出了蒙古族音乐元素。
蒙古族音乐的曲调起伏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较宽,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③《在内蒙古草原上》这首长笛独奏曲中,大量运用了大跳,利用长笛音域较宽的特性,将长笛与蒙古族音乐元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长笛这个西方乐器,来表达出内蒙古地区广袤地自然景观、蒙古族人民朴实豪放地性格特点。见谱例8。
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特点是定调较高,更能体现出音调的明亮且富有变化。音乐中常在悠缓的长音前加入一些装饰音或在长音时加入装饰性的颤音,来表达蒙古族人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蒙古族民间音乐就是蒙古族淳朴直率且生活多姿多彩的真实反映,旋律优美、特色鲜明,富于民间气息,无比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成为艺术呈现的重要资源。本曲在开篇,大量运用长音、装饰音等极具蒙古族音乐元素特征的手法,更好地将蒙古族音乐元素用技巧性乐器长笛呈现出来。见谱例9。
(二)音乐风格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蒙古族音乐既有风格上的相同,又有不同地区风格色彩的多样性。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极具色彩风格的地区:呼伦贝尔地区、科尔沁地区、锡林郭勒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和阿拉善地区。
简明来说,呼伦贝尔地区的音乐多以华彩、装饰音为主;科尔沁地区的音乐旋律较为流畅、平和:锡林郭勒地区的音乐风格更加苍凉和古朴:鄂尔多斯地区的音乐旋律更加活泼、乐曲大跳颇多:而阿拉善地区的音乐则更加沉着、深沉。各个地区的风格之间亦相互交错。长笛独奏曲《在内蒙古草原上》,是借鉴了内蒙古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的特色,将装饰音、平稳流畅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特征等结合了起来,以西方写作手法作為媒介,将蒙古族音乐元素通过长笛表现出来,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促进了蒙古族音乐、长笛音乐的发展,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素质教育,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音乐风格的不同,用长笛演奏蒙古族音乐,在技术与音乐表现方面都与西洋长笛音乐有所不同却又有所相通。演奏者应该在研究透彻长笛音乐的各种技巧、音色、乐句等之后,通过对于蒙古族音乐元素的了解,演奏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长笛乐曲。在普及学习西洋乐器的今天,为学习者提供音乐方向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用西洋乐器演奏民族音乐或民族音乐元素在西洋音乐中呈现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到学习西洋乐的目的,取其精华,为民族音乐发展做贡献,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做贡献。
注释:
①孙艺祯.管弦乐团中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及节奏处理[J].黄河之声,2021(13):92-94
②王培.长笛演奏之节奏型研究[J].艺术评鉴,2021( 14):86-88.
③蒙古族音乐东方时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