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要层次理论浅析课程评价制度改革

2023-06-29 12:17:48刘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课程评价制度改革

刘娟

内容摘要:本文以课程评价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需要层次理论对改革后的课程评价制度进行浅析,旨在分析和揭示,课程改革背后折射出的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学校能够更好的制定适合学生的课程评价制度,也能够引起学校对青少年学习及心身发展需求的重视,同时也希望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健康 课程评价 制度改革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既影响着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和教育实践成果,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目前,对课程评价改革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对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进行浅析。

一.课程评价制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三个方面都能够均衡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课程评价,本文认为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方法,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过程环节的全部或者部分,收集资料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课程评价制度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境,在正确认识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探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如何更好的评价课程改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课程评价制度作为中介,调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相互之间的关系,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基于此,课程评价制度可以理解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活动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前提,以课程评价为关键,引领学生在制度化的背景下自由且相对独立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实现学生、教师和课程共同全面深入的发展。然而,当前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教师对于课程评价制度理念的理解以及对课程评价中的具体实践认识不到位。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现在教师一味的迎合课程制度规定的教育模式,不考虑实际教育现状,且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身心健康。其次,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离不开制度文化的支撑,然而在现实改革过程中,受传统制度文化的影响,新改革所推行的制度会出现失灵的现象。比如路径依赖指在制度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某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和成熟确立之后,由于惯性,这种制度会按照规定的方向和路径运行发展,使得其后的制度都会受其影响从而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效应:制度强化和制度锁定。其中制度强化是指之后的制度受先前优秀制度的影响持续健康的运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制度锁定是指之后的制度受先前有缺陷的制度影响而持续运行发展,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传统的课程评价制度注重学生的成绩、学业成果等。对于一直以来的制度惯例,人们往往会“习以为常”,而难以全面分析其中的利害纠葛,也就无从理性审视了。古往今来,我国的考试文化与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着很大的联系,课程评价制度大多数情况下以考试和升学制度为载体,注重的是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在我国,大多数人一提及评价,就会想到考试;一提到考试,就会想起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在深入进行的课程评价制度改革中,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制度已经潜移默化的使考试文化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深层土壤之下,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外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人们对于刻板僵硬的传统考试文化的依附,对于改革无疑是百弊而无一利。最后,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当前的课程评价制度无论是在制度理念、实施建议、内容方法上均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进行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能够高效推动课程改革,进而一步步地推动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利于深化课程理论的发展和课程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从来就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课程评价制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也越来越为各学者所关注,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系统全面的理解课程评价制度,正确看待课程评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合理的课程评价制度使课程与人之间的交互更加明显和复杂,也使得教育实践工作者能够更加深入理解课程评价,将学生越来越广阔的课程活动范围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课程评价不再单单只是分数的记录与分析,而是涵盖了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变化过程、变化结果以及改变的原因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2]。教育实践工作者只有对系统全面理解课程评价制度才能够准确看待课程评价,才能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是可发展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

二.从需要层次理论看课程评价制度改革

需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个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层次越低需要越强烈[3]。比如学生在学校没有朋友,找不到归属感,那就是缺乏归属与爱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意识几乎全被归属所占据,渴望获得老师或同学的关注,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归属领域,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如果学生需要缺乏时间较长,就会产生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会进一步产生心理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两万多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目前,在校学生中,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困扰的较多,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从医疗、教育、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4]。也明确指出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厌学,因为学业压力导致学生心理上对学校及班级没有归属感,甚至会产生退学辍学的想法;二是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患抑郁症,更有甚者产生焦虑、失眠等;三是网络成瘾,网络时代,学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上。进入青春期,青少年也是进入了“情绪的狂飙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首先,他们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产生理想中的自己,当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有一定差距的时候,就会陷入纠结,陷入自我怀疑[5];其次,他们也希望成为成年人,希望独立自主,但挣脱了父母之后到底如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并不清楚;最后,进入青春期,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多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可能提供了给个体更多的情感性支持,但是相应的也会由此产生亲子问题、师生问题和同伴矛盾等。此外,有些父母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同时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而可能会影响到青少年本身。尤其农村家庭中的亲人都缺乏思想文化方面的培养,更别说提高对青少年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在青少年心理产生問题的时候,他们的亲人不能正确地发现和引导,使青少年一步步拒绝和别人交流,加重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加剧,学校课程改革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1.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课程评价质量中的关键所在,也是课程评价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主体。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事实上,如果广大教师没有掌握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所必备的理论素养和关键能力,不能正确地看待课程评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没有学习过关于学生课程评价的内容,对课程评价的理念知之甚少,对课程评价具体操作更是一头雾水,这导致教师对课程评价理念模糊不清、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课程评价内容庞杂无序严重阻碍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的推行,也忽视了学生的心身发展需要。由此可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课程评价和教学计划,争取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在课程评价中,应尽力调节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支持,从而会感到孤独,不被理解,因此,课程评价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此外,学生遇到问题往往不向家长、老师、朋友等真实陪伴在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而是喜欢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取暖,所以,教师也要致力于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了解和掌握各种评价测量技术,严格遵循测量学规范,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6],培养课程评价的综合能力,为科学合理实施课程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展,以便于多向家长和孩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创新文化生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起着支撑与维护的作用,所以在改革制度的时候要使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要与外部其他系统保持平衡。传统制度文化生态通常只体现制度或规则,而较少考虑个人的发展,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应当以一线教师个体性和学生个体性为主,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应改变人们不假思索便遵循制度规则的习惯,应该使人们学会采用客观的方法分析课程制度改革的真正内涵。此外,文化对人们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摆脱传统考试文化对课程评价制度的深层桎梏,还需要依靠健康且可持续的文化生态与文化氛围。改革考试文化从注重“分数”“排名”到注重“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课程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打破传统考试文化对课程评价的束缚,注重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就要:在考试内容上,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多多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等;在考试评价标准上,将量化标准与质性标准相结合,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改变以往只关注考试成绩的现象;在考试结果处理上,减少公布成绩和排名的次数,或者选择不公布,尊重学生,以便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减少厌学情绪。简而言之,要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传统的社会文化之中,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创新文化生态,为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课程改革可以从关爱和陪伴方面入手,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课外的心理咨询室,加大对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身被外界支持、理解和尊重,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孤独感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大负性情绪问题之一,要注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求问题,孤独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开设相应的课程让青少年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减轻孤独感,进而缓解心理问题。也可以多多开设亲子交流方面的课程,从改变青少年的观念入手,父母外出务工为家庭奔波,恰恰是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被抛弃”的,从而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针对青少年进行团辅干预。也可以开展一些感恩教育的心理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爱和善意,从而减轻受歧视的感觉,进而缓解社会焦虑。一些有趣的活动也可以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比如趣味篮球教学的方式、团体艺术绘画疗法,及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设计团辅方案等,这些干预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学校作为青少年长期生存的场所,学习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活动之一,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并改革课程评价制度。

3.增强制度弹性,保障改革顺利推行

课程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课程评价制度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留下自主发挥地空间和余地。在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在保证课程评价制度权威性和统一性的同时,综合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全国各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制度调整机制,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及时将不同情况反馈给制度监管机构,灵活调整课程评价内容、课程评价方式、课程评价管理等方面规定,为学校课程评价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学校要积极保障教师在课程评价制度空间内自由开展课程活动,遵循相关制度准则实施课程评价,使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另一方面,课程活动属于生成性的活动,课程活动的主体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增强课程评价制度的弹性才能够使制度更彰显活力,使改革更加深入人心。教育结果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各方面综合发展。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评价课程的好坏与否。

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存在相应的困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课程评价制度改革一定的启示。学校作为学生学习与日常活动的场所,在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时,应着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当个体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时,相应的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减少。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身,课程评价都不是评判个人发展的唯一标准。青少年要了解并清晰的认知到自身发展需求,循序渐进,主动寻求满足身心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生尧.课程评价含义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3-8.

[2]廖辉.学校课程制度变革的路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3-9.

[3]A. H.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370-396.

[4]Hermann, V., Durbeej, N., Karlsson, A. C., & Sarkadi, A. Normalisation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dolescents views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stigma: Veronica Herman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22, 3(32): 130-206.

[5]Safa M D, Uma?觡a-Taylor A J, Martinez-Fuentes S. The role of ethnic-racia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on US Latino adolescents global identity coherence and adjustment[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22.

[6]李金碧.新課程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7):46-4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心理学系)

猜你喜欢
需要层次理论课程评价制度改革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班级干部管理的应用
山东青年(2016年10期)2017-02-13 16:16:15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34:37
浅议中国死刑制度改革
商(2016年32期)2016-11-25 00:00:00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22:56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17:26
对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3:59:48
浅谈实验室管理与改革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23:36
社保制度改革之思考
成长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学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21期)2016-06-06 05: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