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亮
摘 要 批判性思维的三個核心步骤是质疑、求证、判断,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高中古代散文教学很少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切入,这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在高中古代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角度—— 人物形象、文章思想、文化传承,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高中古代散文 人物形象 文章思想 文化传承
在高中古代散文的课堂教学中,以往的教师很少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去切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有限,没有解读出可以质疑求证的点;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缺少研究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缺少在高中古代散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本文总结了在高中古代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角度——人物形象、文章思想、文化传承。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具体阐述。
在古代记叙类散文中,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课文和教参的解说,对人物的鲜明个性进行分析归纳,这样的分析归纳有依据、有专家的解说支撑,应该说很稳妥,但却很单一甚至会很片面,缺乏新意。实际上,人的个性是复杂的,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好人”,也没有坏得彻底的“坏人”。“用批判性眼光去分析人物,挖掘‘好人的弱点和‘坏人的优点,能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透过质疑人物形象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质疑和求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坏人”进行质疑,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好人”进行质疑。
(一)挖掘“坏人”好的一面
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的梁惠王,属于“坏人”一类。但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梁惠王难道就完全没有优点吗?笔者认为是有的。虽然他没有尽好一国之君的责任,没有从根本上发展生产,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且他失责却不自知,还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他也有可取之处:他“卑礼厚币而招贤”,努力寻找发展国力的办法;他能放下国君的架子,虚心向智者请教,被耻笑了也不恼怒;他心理不设防,有话直说,还算坦诚。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孟子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内心想法,真心为他出谋划策。
(二)挖掘“好人”坏的一面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佚之狐,按照教材和教参的分析,他是尽职尽责为国家排忧解难的谋士,是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是典型的“好人”。但如果用批判性思维去质疑求证,读者就会发现他也有自己的“精明”。他早就认识烛之武,也很了解烛之武的才能,但他并没有早早向郑伯推荐烛之武,事情紧急才想到他。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如果烛之武比他出色,而且两人又同朝为官,那很可能烛之武的地位会在他之上;如果烛之武本不如他,那他自己又为何不出使呢?可见,佚之狐的“狐”性很浓,可谓名如其人了。
综上所述,用批判性思维质疑和求证人物,可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从质疑人物形象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质疑和求证,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经典永流传,好的文章流传千世,从它语言的魅力、思想的光辉影响照耀着后世。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经典,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不过,对于作者的思想,读者不能照单全收,要批判地接受。文以载道,这个“道”是文章的思想、作者的主张,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特征。过去颇为合理的先进的思想主张,如今可能变成了不太合理的落后想法,也就是有了时代局限性。从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看,有的思想主张既有合理的成分,又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和求证文章的思想局限性。
如荀子的《劝学》一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这里的“学”包含学习别人经验的含义。借鉴别人的经验确实有效,但是不能因此而看轻思考的作用,学与思并不是只可取其一的对立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且有深度的思考可能比一味的借鉴更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荀子认为“学”比“思”重要,便是没有弄清两者的辩证关系,使其思想主张有了局限性。可以说,任何思想主张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关,在荀子那个时代,学习资料相对有限,但在如今的时代,学习资料非常丰富。如果学生还是沿用荀子那个时代的学习主张,只是一味地去学习繁多的资料,却不重视思考这些学习资料,不对这些学习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批判,那么这类学生就可能陷入迷惘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高中古代散文的闪光点,肯定其价值;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和求证其局限性。从质疑文章主题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进行质疑和求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片面性走向全面性,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课本里选取的古代散文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因子。但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有些文本的价值导向或许已经不完全适用于现代。“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质疑和求证,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敢于质疑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价值观。”教师要学会揣摩编者的选文意图,有意识地利用教学文本引导学生质疑和求证传统文化。
比如《荆轲刺秦王》一文,教参与多数人是这样评价荆轲的:荆轲是一个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士。笔者猜测,编者选这篇文章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基于此。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成功几率极低的以卵击石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其实荆轲刺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为燕国,二是为燕太子丹复仇,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意。但生命是宝贵的,荆轲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自杀式袭击”并不值得提倡。同时,为刺杀秦王,赔上了好几个人甚至是太子丹的性命,是不划算的,何况刺杀的结果还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荆轲“好读书击剑”,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但这种个人英雄行为实是一种“短计”。另外还须注意:荆轲刺秦王在前,秦始皇的暴政在后,所以荆轲刺秦的合理性以及正义性也有待商榷。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浩瀚深邃的人生时空,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积累、情感判断、思考感悟去重新解读文本,并对文本的文化价值进行批判。让学生学会从质疑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与局限进行质疑和求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僵化性走向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综合以上并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要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的培养目标,笔者建议,在高中古代散文的实际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的去设计问题。本文明确指出高中古代散文教学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文章思想的角度、文化传承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其前提是教师具有批判性思维,并牢牢把握住了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核心步骤——质疑、求证、判断。此外,在高中古代散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切入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培养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保持好的心态,长期坚持。
[作者通联:福建石狮市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