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浩
摘 要 《离骚》前半篇表达了诗人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结合屈原忠贞不渝的情感以及崇高理想进行布局,极具情感张力。
关键词 情感表现 《离骚》 爱国情感 抒情过程
《离骚》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浪漫主义诗歌,其中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彰显着爱国主义精神。诗歌中丰富的内容,还有独特的激情,使其情感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它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从形式方面来看,《离骚》全诗一共373句,分别借助五言、六言、七言及八言的形式进行叙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常规模式,是对诗歌的进一步创新。从内容方面来看,其中具有大量的浪漫主义元素,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女嬃”形象的塑造,将诗歌带入了虚幻的想象中,当屈原的美政理想被破坏之后,塑造了“乘鸾凤”等天帝神游的形象,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第二,将很多神话传说融入其中,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及想象。比如借助“香草美人”来体现忠贤之士。而后宋朝朱熹把它理解为“比者”,借助彼物比喻此物,“兴者”,先叙他物以引所咏之物,这就是比兴。第三,借助瑰丽的辞藻及壮丽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如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对奸佞的愤责、对国运的关心。
《离骚》这首诗歌,是屈原结合实际遭遇创作出来的,属于长篇政治抒情诗,它的创作背景同其所在时期的政治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离骚》中,有很多描写绝望的情感,都体现出屈原对当时制度缺陷及人性的全面认识。还体现出他对开明君王的欣赏以及对奸佞的愤怒及无奈。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但他还是选择以身殉节。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我国古典文论来看,主要有两种情感美学观,一为情感宣泄论,它强调把情感当成文学的主体,主张情感抒发及宣泄;二为情感节制说,它则比较重视“理”,主张情感的节制。《离骚》的情感表现是比较抑志及内敛的。通常情况下,東方人的情感表达都比较含蓄及节制。《离骚》中的诗句表现了屈原痛苦的内心世界,以及不能诉说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不能表达的。《离骚》中引用了很多古代帝王的行迹,体现了诗人崇贤嫉恶的思想。诗人的情感一直都被道德所制约,不能全部吐露出来,因而诗歌中借助了很多意象进行表达。《离骚》与儒家学说倡导的“以理制情说”一致,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要被封建伦理所约束。
《离骚》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蕴含了屈原的忠君报国思想,是德政的价值取向。《离骚》中屈原对天起誓,表达对国家的担忧之情,而非其一己之私。屈原把生死看得没有那么重要,劝说君王要亲贤臣远小人,应将国家兴亡当作重中之重。其爱国意识与朱熹的思想主张是非常接近的,把君臣之礼以及忠君爱国思想和人民及国家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德政”主张“惠民”,将民当成国家之本,“惠”则是管理人员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促进阶级矛盾调解的关键措施。集体主义意识主张和谐发展而非竞争,只有保证社会和谐,才能促进国家及个人长久发展。
1.运用统一的语言形式及语调
《离骚》的长诗四句算作一章,字数是不相同的,基本上都是偶句,在错落的布局中还是可以看出非常整齐,在整齐的叙述中还有着明显的变化,可以全面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情感。其中对虚词的应用还非常灵活,尤其是“兮”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抒情氛围,还丰富了整首诗的呈现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诗人借助了统一的语调,促使整首诗歌形成了统一的语言特色,构建了相应的情境,让人倍感亲切,极大地提升了情绪的感染力。除此之外,语调还能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同情心理。
2.抒情中包含行动及对话描写,使抒情过程更具变化
从整首诗歌来看,抒情描写总计包含一次对话、两次问卜、三次飞行及求女描写,构建了强烈的外在节奏感。在最初描写时,诗人假设了“女嬃”的劝诫,觉得其“婞直”不满足时代要求。然后诗人利用对古帝王说明治国之道的情节描写,对这一劝诫进行了否定,该过程属于第一层情节变化描写。在这之后,诗人发挥了想象,来到了天界,然而却没有人愿意为其通报。之后他又去“求女”,神话中的宓妃却非常无礼,这导致诗人陷入困境,该过程属于第二层情节变化。在困顿迷茫之际,他又找了灵氛及巫咸进行占卜。灵氛觉得楚国比较昏暗,但是世间还是有很多明君,不应仅贪恋本身的国家;巫咸则觉得只要品德良好,并且是忠心报国,那么肯定有机会可以报效自己的国家,并且还劝诗人留下。诗人最终采纳了灵氛的建议,并在其劝勉下,逐渐追求自身的理想,并且去周游列国,这属于第三层情节变化。根据巫咸的建议,再结合三次飞行的情境,可以得知,这是诗人的否定性描写,体现出诗人矛盾的内心。在整首诗歌中始终包含两种力量及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这便是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然而诗人却利用外在的情节进行体现,这不但让整首诗的抒情艺术更加生动,还增加了整首诗的情感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
3.整首诗跌宕起伏,有着强烈的内在情感
《离骚》一诗有三个情感浪潮。首先,是根据忠贞及奸佞之间的矛盾展开描写的。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围绕多个角度,叙述其美好的品质,表达出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从而实现天下一统,构建唐虞三代的统治格局的心愿。其次,体现在诗人的上下求索上,积极探寻哲王的治国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还写出了诸多的困难。但诗人反复强调,绝不会放弃其美政理想,绝不会选择随波逐流,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改变其高贵的品格,即“虽九死其犹未悔”。最后,表达了悲剧情感,主要结合离开故国之后,想要去寻求明君的思想,还有对故都的怀念之前,介绍了其中的情感矛盾。即使屈原遭遇困境,但他还是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的独立及富强一直都是屈原非常看重的事情。虽然他产生过“远逝”等思想,但是其强烈的爱国之情还是让其决定以死殉国,这充分反映出了屈原的爱国之情。
4.诗中的情感矛盾反映出心灵的辩证法
从整首诗的基本矛盾线索来看,主要是想要追求美政思想的意志同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诗人在楚国不但被排挤,还遭受了迫害,长期居无定所。但是他却并未像其他人一样“朝秦暮楚”,去其他国家获得富贵,而是满身痛苦、迫切想要探索楚国的理想发展之路。诗歌中的每段及每节中都存在两种情感之间的矛盾,这一情感矛盾贯穿于诗人的整个人生中,并且从没有得到解决,最后诗人只能用自杀的方式来获得解脱。诗人如火一般的情感,强烈的爱国之情,坚定的理想信念,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以及曲折的情感表达,形成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概而叙之,屈原饱含着浓厚的爱国思想,但他的情感却受到了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无法将社会责任感同个人发展进行紧密结合。这也就造成了中国诗学存在节制性情感表现。其实,在浪漫主义诗歌中,情感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探究作品的情感表现,应注重对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文化等方面的分析。
[作者通联:河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