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任务”“主问题”辨析

2023-06-29 02:28陈雪峰刘召宁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问题学为中心任务

陈雪峰 刘召宁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活动”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下,围绕学习任务而综合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围绕一个“任务”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活动”。“主问题”是能从课文的整体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出发而设计的能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活动”“任务”“主问题”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是对新课标精神的落地,也是“学为中心”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 活动 任务 主问题 学为中心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中学课堂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学设计中出现了“活动”与“任务”,“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意识日渐萌发。近来,有老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困惑:“活动”“任务”与早些年提倡的“主问题”是同一概念吗?是否可以混用?笔者认为,厘清这些概念是必须的,这也是推动有效课堂建设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一、同气连枝,使命相同

1.主问题 据现有资料,“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如《荷塘月色》的结构分析教学,余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

学生要探究或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深入文本、梳理文本,并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如此,该提问便“牵动”着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它避免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是”或“否”这样浅层次的问答来评价阅读行为,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并让这种“学习”有了持续性。

2.活动 2011版课标要求“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一段时间内,很多老师基于2011版课标要求,将“活动”理解为“课外活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活动”进行了完善,都强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对活动的课堂属性更加重视。

据此,笔者认为,新课标中的教学设计中提及的“活动”,既包括师生在特定情境下围绕学习任务而综合设计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课堂学习活动,也包括课后作业中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愚公移山》一课,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三个活动——声情并茂读故事、绘声绘色演故事、设计对话悟寓意。学生通过这三个活动,能够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感受寓言细节。尤其是第三个活动,通过构思、设计“操蛇之神”与“天帝”的对话,让学生品味“惧”“诚”二字,进一步感受愚公坚忍不拔、改天换地的精神,从而完成对寓言寓意的把握。

再如,阅读名著《西游记》,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请列出33个降魔伏妖故事中的景物描写,分类讨论其与情节的关系;请摘抄孙悟空身份变化过程中的景物描写,讨论其与孙悟空身份变化的关系;请在小说中摘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描写,说说你的发现;选择一段景物描写,撰写点评文字。

以上四个活动,都具有“语言实践”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建立内容关联,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思考。

3.任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任务”基本是与“学习任务群”相伴相生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一中张璐老师在执教《百年孤独》时设计的任务为例进行说明。张老师共设计了两个任务,其一是阅读文章1-2段,画出体现马孔多变化的句子,并概括马孔多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二是阅读文章3-14段,画出文中和失眠症有关的文字,并说说失眠症在现实中可能指什么,说出你的理由(请以选文内容为依据)。

综上“主问题”“活动”“任务”这三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以改变课堂旧的学习方式为目的,都着眼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的使命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从以记忆背诵和文本理解为主转向以语文实践和解决问题为主,改“教的活动”为“学的活动”,使学生“学的活动”“学的行为”依次展开,变“讲堂”为“学堂”。

二、同中有异,因需而设

仔细品味与辨别,“主问题”“活动”“任务”这三个概念还是有所侧重的。

从余映潮的初衷来看,“主问题”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碎问”“连问”“满堂问”及简单的“追问”而提出的,强调“提问或问题”的重要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对课堂提问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余映潮指出,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的课,往往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不过“主问题”也存在不足,其预设性过于明显,这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换句话讲,“主问题”设置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活动”则更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实践性。“活动”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其次,“活动”的设计必须指向文本的教学价值、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这三个维度。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语文“活动”须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而设。

简而言之,“主问题”是“预设”,由“主问题”而形成的“活动”是“生成”。值得注意的是,“活动”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指向,即谁来做、怎么做、完成时间、如何评价等。

如前所举的《荷塘月色》的“主问题”: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可以设计成这样一个“活动”:细读文本,尝试从“作者行踪”“作者情感”“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等角度划分文章层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5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关于“任务”,笔者认为,这一概念侧重教学目標(教学任务)的设置与达成。教师要用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活动”,如前面《百年孤独》课上设计的两个“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两个“学习活动”。

多个“任务”组成一个“任务群”。如前面《西游记》阅读中的四个“活动”,就可以看做是整本书阅读中围绕“环境描写的作用”而设置的一个任务群。

综上,“主问题”“活动”“任务”是三个既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分清楚这三个概念,有利于师生“教”与“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作者通联:陈雪峰,山东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教研室;刘召宁,山东东营市胜利第55中学]

猜你喜欢
主问题学为中心任务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