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子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20 世纪90 年代初,音系学家Alan Prince 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2004)创立了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OT 是一种语言类型学理论。OT放弃了规则推导,是以表层制约条件为主的并行评估模式,制约条件居于语法的核心。音系学家纷纷探索OT 的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Archangeli & Langendoen 1997;Kager 1999;McCarthy 2002,2007,2008,2016,2019;McCarthy & Prince 2004;Krämer 2018)。和谐串行理论(Harmonic Serialism,简称“HS”)是近年来兴起的OT 理论。HS 带有音系推导步骤,这与基于规则推导的生成音系学理论不谋而合。HS 已应用于韵律结构研究领域(McCarthy 2019)。
本文依据HS 对韵律结构研究做系统的描述。语言的韵律现象与韵律结构相关。首先总结HS 的基本假设,其次提出英语和汉语韵律结构研究中的两个经典实例,指出并行优选论(Parallelist OT,简称“POT”)在分析中面临的困境。然后对比P-OT 和HS 的操作过程,基于韵律层级理论,运用HS 解释英语和汉语中的韵律现象——英语虚词重音指派现象和汉语音步内声调音变的音系不透明现象。最后概述本文的研究发现,指出与P-OT 相比,HS 在分析不同类型的语言韵律现象时更具解释充分性。
HS 是一种带推导的OT 理论,主张音系映射是间接性的,严格限制生成器对候选项集合的生成过程,只允许候选项形式有一处有别于输入项。HS 语法分析过程采用多步骤循环的串行音系推导模式,遵循渐变性原则,在从底层到表层的映射过程中体现了候选项的和谐性提升过程。HS 语法操作流程(McCarthy 2016:50;马秋武2016:404)如图1 所示:
图1:HS 语法操作流程图示
HS 语法操作流程的第一步是输入项进入生成器(GEN),生成器会生成OT 候选项集合。在下一步,候选项集合进入评估器(EVAL),后者对前者的特征进行评估,选出一个最优选项。接着,HS 语法再次为生成器提供一个输入项,该输入项即为上一步骤评估所选出的最优选项,以继续新一轮的语法分析。从生成器到评估器的一次循环过程被称为一个步骤。当音系推导过程的所有步骤聚合于同一形式时,HS 语法便认为音系推导全过程结束,生成最优表层输出项。
“韵律音系学研究人类语言韵律结构单位以及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这些韵律单位是音系规则作用的辖域。”(张洪明2014:304)韵律音系学作为生成音系学的分支,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Selkirk 1984,1986,2011;Nespor & Vogel 1986,2007;McCarthy & Prince 2004;McCarthy 2008,2016,2019;Zhang & Qian 2020;冯胜利2005;张洪明2014;马宝鹏,庄会彬2022)。韵律音系学的核心理论是Nespor & Vogel(1986,2007)提出的韵律层级理论(Prosodic Hierarchy),它基于间接指称理论,研究不同韵律结构成分及其交互关系,并利用音系和语法信息建立不同层级的韵律单位。
语言的韵律现象(例如:重音指派现象和声调音变的音系不透明现象)与韵律单位相关。韵律单位自下而上构成一个韵律层级,韵律层级在构成上遵循“严格分层假设”(Strict Layer Hypothesis)。Nespor & Vogel(1986:16)建构的韵律层级线性结构如图2所示:
图2:韵律层级线性结构图
在英语韵律结构中,虚词的重音指派往往取决于它所在的韵律层级。如英语中单音节介词for 在短语中,经常弱读为fǒr/fə/;而在短语末,for 重读为fór/fɔː/。
[1] 英语虚词的重读与非重读现象
[1a] 短语中虚词不重读
John looked fǒr Peter.(for 不重读,读音/fə/)约翰找彼得。
[1b] 短语末虚词重读
Who did John look fór?(for 重读,读音/fɔː/)约翰在找谁?
Who did John look fór yesterday?(for 重 读,读音/fɔː/)
约翰昨天在找谁?
英语虚词重读的基本规则是:虚词的重音指派作为韵律特征取决于其所在的韵律层级。单音节虚词(如介词for;宾语代词除外)在音系短语末(Phonological Phrase)重读;但在音系短语的其他位置弱读。
基于Selkirk(2004)和McCarthy(2002:146-149)的观点,本文假设:根据韵律单位类别,当英语单音节虚词,如介词for 被语法分析为一个粘附成分(clitic element)且直接粘附于音系短语中时,虚词不重读,如[1a];英语单音节虚词,如介词for 被语法分析为一个韵律词(prosodic word)且位于音系短语末时,虚词重读,如[1b]。
[2] {[John]PWd}PPh{[looked]PWdfǒr[Peter]PWd}PPh
在[2]中,韵律词是John,look,Peter。[ ]PWd代表韵律词,{ }PPh代表音系短语①,fǒr 被语法分析为粘附成分位于两个韵律词之间,直接附着于音系短语中。
P-OT 采用并行处理模式,生成器为输入项生成一个候选项集合时,集合中的各输入项会一次性且同时被P-OT 语法做出多处修改。对于示例[1]中的英语虚词重音指派现象,Selkirk(2004)和McCarthy(2002,2008)基于P-OT 提出同界制约条件(alignment constraints)和韵律层级范畴制约条件(prosodic category constraints)。同界制约条件规定词汇词(lexical word)的左(右)边界和韵律词的左(右)边界一致:
[3] ALIGN-L(LexWd,PWd):一个词汇词的左边界必须与韵律词的左边界一致。
[4] ALIGN-R(LexWd,PWd):一个词汇词的右边界必须与韵律词的右边界一致。
弱读的虚词并入到其前或其后的韵律词中是不合法的。在[2]中,[looked fǒr],[fǒr Peter]都不合法。此外,又提出两个韵律层级范畴制约条件:
[5] PWDCON:一个韵律词必须是一个词汇词。
[6] EXHAUSTIVITY(PPh):音系短语直接统制它下一级的韵律成分,即韵律词(不允许出现音系短语统制音节)。
PWDCON不允许出现虚词重读,如[fór]PWd。EXHAUSTIVITY(PPh)要求任何一个韵律单位直接统制其下一级韵律成分,不允许出现越级统制,如不允许音系短语直接统制音步或音节,或者韵律词直接统制音节。在[2]中,fǒr 不能被韵律词[looked]直接统制,因为fǒr 作为粘附成分必须直接受音系短语{[looked] fǒr [Peter]}PPh统制。
以上四个制约条件构成制约条件等级体系[7]。基于[7]P-OT 对looked for Peter→{[looked] fǒr [Peter]}的音系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P-OT 对looked for Peter 的音系分析
[7] AL-L(LexWd,PWd),AL-R(LexWd,PWd)>>PWDCON>>EXH(PPh)
四个候选项分别体现了介词for 在英语音系短语中的四种可能性:最优选项(a)体现for 是一个独立的粘附成分,直接受音系短语统制;(b)体现for作为独立的韵律词;(c)和(d)体现for 作为粘附成分分别并入其前或后的韵律词。在三个败选项中,(b)中的for 是虚词,不能被语法分析为韵律词,违反PWDCON;(c)和(d)分别违反同界制约条件。因此,最优选项(a.{[looked] fǒr [Peter]})成为表层输出项。在表层形式中,介词for 是粘附成分直接粘附于音系短语中,for 弱读。
Selkirk(2004)和McCarthy(2002,2008)基于POT 分析英语虚词在音系短语末重读现象,除保留制约条件[3-6],新增两个韵律层级范畴制约条件[8-9]:
[8] AL-R(Lexmax,PPh):一个词汇语类的最大投射的右边界必须与音系短语的右边界一致。(即:词汇短语的右边界与音系短语的右边界一致)。
[9] AL-R(PPh,PWd):音系短语的右边界必须与韵律词的右边界一致。
AL-R(Lexmax,PPh)必须排在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前面,以解释音系短语表层形式{looked for Peter}和{look for}{yesterday}的合法性。AL-R(PPh,PWd)要求每一个音系短语都必须以韵律词结尾。
至此,六条制约条件构成了制约条件等级体系[10]。P-OT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如表2 所示:
表2:P-OT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
[10] AL-L(LexWd,PWd),AL-R(Lexmax,PPh),ALR(PPh,PWd),AL-R(LexWd,PWd)>>PWDCON>>EXH(PPh)
这里,候选项(a)尽管违反制约条件PWDCON,它要求韵律词必须是实词,但是排在制约条件体系的后面。(b)中词汇词最大投射的右边界与音系短语的右边界不一致;(c)中look 是韵律词,右边界与音系短语的右边界不一致;(d)中词汇词look 的右边界与韵律词的右边界不一致。最优选项(a.{[look][fór]}{[yesterday]})成为表层输出项,介词for 作为韵律词重读。
在表1-表2 中,英语虚词是否被语法分析为韵律词,取决于其在音系短语中的位置。根据韵律音系学的“严格分层假设”,音系短语统制的下一层级单位是韵律词。P-OT 分析面临的逻辑困境是:音系短语由韵律词建构而来,因此二者生成的序次应有先后——韵律结构首先建构韵律词,再建构音系短语,但是表2说明,制约条件体系在评估候选项(c)时,体现了如果不首先确定音系短语的边界,就无法建构韵律词。
在P-OT 分析中,韵律词和音系短语的范畴域构建无先后顺序。但事实上,词汇词首先建构韵律词,韵律词进而建构音系短语,该过程循序渐进,应该有序次;而P-OT 是一次性并行处理得出最优选项,这违反了建构韵律层级的逻辑顺序。而HS 基于严格的串行推导生成韵律层级成分——首先建构韵律词,继而是音系短语,然后是语调短语。
HS 可以生成各种韵律层级成分,[11]论述了(John)looked for Peter 中的介词for 弱读的音系步骤。
[11] (John) looked for Peter 的音系推导过程:
步骤1[looked] for Peter(或looked for[Peter])
步骤2[looked] for [Peter]
步骤3{[looked] for [Peter]}
步骤4{[looked] for [Peter]}—聚合
步骤1 和步骤2 先后生成韵律词。HS 没有指定是先将looked 还是Peter 语法分析为韵律词,步骤2 结束时已生成两个韵律词,体现了HS 的聚合(convergence)。在步骤3,每个韵律词都建构完毕,HS 语法将动词短语分析为音系短语。步骤4 的输出项与步骤3 的输出项聚合于同一形式,推导结束。
HS 的制约条件与P-OT 在表2 中的六个制约条件相同,但是排序不同。以(John)looked for Peter→(John){[looked]for[Peter]}为例,其映射在生成器中先后涉及两种不同的操作:韵律词建构和音系短语建构。因此从底层推导出表层音系短语,需要有中间步骤(intermediate step)。在中间步骤的候选项集合中,如果建构韵律词的(a)项[looked] for Peter 在推导第一步中获胜,那么AL-L(LexWd,PWd)和AL-R(LexWd,PWd)必须排在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首位。[12]为HS分析英语虚词弱读的六个制约条件的等级体系:
[12] AL-L(LexWd,PWd),AL-R(LexWd,PWd)>>AL-R(Lexmax,PPh)>>AL-R(PPh,PWd)>>PWDCON>>EXH(PPh)
HS 对(John)looked for Peter→{[looked]for[Peter]}的音系分析步骤如表3-表6 所示:
表3:HS 对(John) looked for Peter 的音系分析步骤1
在表3 中,候选项(a)尽管违反排在最前的制约条件AL-L(LexWd,PWd)、AL-R(LexWd,PWd)各一次,但是败选项(b)和(c)各违反这两条制约条件两次。最优选项(a)被HS 选为步骤2 的输入项。因此HS 语法出现的中间步骤改变了经典OT 主张的从底层形式直接映射到表层形式的操作机制。
在表3 中,HS 与P-OT 的制约条件排序存在差异。在P-OT 制约条件体系中,AL-L(LexWd,PWd)和AL-R(LexWd,PWd)必须排在最前且不可被违反,即词汇词的左(右)边界必须和韵律词的左(右)边界一致。然而在HS 制约条件体系中,尽管AL-L(LexWd,PWd)和AL-R(LexWd,PWd)都排在最前,但是它们均可被违反,中间步骤1 的最优选项(a)违反制约条件AL-L(LexWd,PWd)和AL-R(LexWd,PWd)各一次,这说明HS 中间步骤的最优选项存在违反表层真实(violation of the surface-true)。
在表4 中,候选项(a)生成韵律词[Peter]。败选项(b)未发生音变,但违反AL-L(LexWd,PWd)、AL-R(LexWd,PWd)和AL-R(Lexmax,PPh)各一次。(c)生成音系短语,违反四个制约条件。最优选项(a)成为步骤3 的输入项。步骤2 建构完韵律词,步骤3 再建构音系短语。
表4:HS 对(John) looked for Peter 的音系分析步骤2
在表5 中,候选项(a)建构为音系短语。候选项(b)未发生音变且未建构音系短语,违反AL-R(Lexmax,PPh)。(c)将介词for 建构为韵律词,违反PWDCON,且未建构音系短语,又违反AL-R(Lexmax,PPh)。最优选项(a)被HS 选为步骤4 的输入项。
表5:HS 对(John) looked for Peter 的音系分析步骤3
在表6 中,候选项包括未发生音变的(a)和违反PWDCON的候选项(b),因为PWDCON排在EXH(PPh)之前,故(a)为最优选项。
表6:HS 对(John) looked for Peter 的音系分析步骤4
至此,根据渐变性原则,音系推导步骤聚合于最优选项{[looked] for [Peter]},成为表层输出形式。HS生成器到评估器的循环操作过程结束。
总之,基于表3-表6,HS 说明了英语介词for被语法分析为一个粘附成分且直接粘附于音系短语中时,for 弱读。
[13]论述了在(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look] [for]} {[yesterday]}中,介词for 重读的音系步骤。
[13] (Who did John)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推导
过程:
步骤1[look] for yesterday(或者look for[yesterday])
步骤2[look] for [yesterday]
步骤3[look] for {[yesterday]}
步骤4{[look] for} {[yesterday]}
步骤5{[look] [for]} {[yesterday]}
步骤6{[look] [for]} {[yesterday]}—聚合
步骤1 和步骤2 均是建构韵律词。在步骤3 中,HS语法将yesterday 建构为音系短语。步骤4 和步骤5的操作将yesterday 和look for 语法分析为两个音系短语。步骤6 的输出项与步骤5 的输出项聚合于同一形式,至此HS 推导结束。
以(Who did John)look for yesterday?→(Who did John){[look] [for]} {[yesterday]}的生成为例,其映射在HS 生成器中先后涉及两种不同的操作:韵律词建构和音系短语建构。
基于制约条件体系[12],HS 论述了英语虚词在短语末重读的音系分析步骤,如表7-表12 所示:
表7:HS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步骤1
在表7 中,最优选项是(a.[look] for yesterday)。候选项(b)未发生音变,违反AL-L(LexWd,PWd)和ALR(LexWd,PWd)各两次。(c)作为音系短语也违反这两条制约条件各两次。最优选项(a)在步骤2 中成为输入项。
在表8 中,候选项(a)生成两个韵律词,且没有违反两个排名最高的制约条件AL-L(LexWd,PWd)和ALR(LexWd,PWd)。(b)和(c)各自违反AL-L(LexWd,PWd)和AL-R(LexWd,PWd)一次。最优选项(a)被HS选为步骤3 的输入项。
表8:HS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步骤2
在表9 中,look 和yesterday 在输入项中已被语法分析为韵律词,根据渐变性原则,最优选项(a.[look]for{[yesterday]})将yesterday 分析为音系短语。候选项(b)和(d)均两次违反制约条件AL-R(Lexmax,PPh)。(c)违反了三个制约条件AL-R(Lexmax,PPh)、AL-R(PPh,PWd)和EXH(PPh)。最优选项(a)和谐限定其他败选项,被HS 选为步骤4 的输入项。
表9:HS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步骤3
在表10 中,HS 要求制约条件AL-R(Lexmax,PPh)必须排在AL-R(PPh,PWd)之前,才能得出该中间步骤的最优选项(a.{[look] for} {[yesterday]})。这两个制约条件的排序体现了HS 与表2 的P-OT 制约条件排序相异——HS 将这两个制约条件进行排序,能够更好地解释该中间步骤的音系过程,而P-OT 认为ALR(Lexmax,PPh)和AL-R(PPh,PWd)同等重要,无需对二者进行排序。(b)和(c)均违反排位靠前的AL-R(Lexmax,PPh)各一次。最优选项(a)被HS 选为步骤5的输入项。
表10:HS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步骤4
在表11 中,输入项{[look] for} {[yesterday]}包含{[look] for}这一个未以韵律词for 为结尾的音系短语。候选项(a)尽管违反PWDCON,该制约条件不允许把介词for 建构为韵律词,但是PWDCON排在AL-R(PPh,PWd)之后。(b)没有发生音变,违反AL-R(PPh,PWd)一次,它要求韵律词look 的右边界与音系短语的右边界一致。最优选项(a)被HS 选为步骤6 的输入项。
表11:HS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步骤5
在表12 中,候选项包括未发生音变的(a)以及违反制约条件AL-R(PPh,PWd)的候选项(b),因为AL-R(PPh,PWd)排在PWDCON之前,故(a)成为最优选项。
表12:HS 对(Who did John) look for yesterday?的音系分析步骤6
至此,根据渐变性原则,音系推导步骤聚合于最优选项{[look][for]}{[yesterday]},成为表层输出形式。HS 生成器到评估器的循环操作过程结束。
总之,基于表7-表12,HS 说明了英语介词for 被语法分析为一个韵律词且位于音系短语末时,for 重读。
音步是组成韵律层级的重要单位之一,它位于韵律词之下、音节之上。在词内音步中,只有一个凸显的重音音节。音步是分析上上变调等汉语连读变调的关键所在(Shih 1986;Chen 2000;马秋武2008;端木三2016)。
汉语音步的最佳结构是双音节,音步是连读变调域。汉语普通话有轻声音节,在承载轻声音节的双音节音步中,轻声音节前的音节承载主重音,并得到音高凸显和音长加长的语音体现,例如“商量”为双音节音步。下文以汉语双音节音步为研究对象,分析音步内因上上变调和轻声规则交互而形成的反阻断关系的音系不透明现象(counterbleeding phonological opacity)。
音系不透明现象是表层形式中无法直接看到的音系交替现象。汉语音步内上上变调和轻声规则交互形成反阻断关系的音系不透明现象。反阻断关系指构成阻断关系的映射A 与映射B,映射次序由先前的A→B 变成B→A,因而造成阻断没有发生。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哪”和“里”的单字调都是上声,但在音步“哪里”中,“哪”因后接上声字“里”变成阳平,而“里”因位于词尾,随后变成轻声。这一音变过程如下所示:
[14] 汉语普通话声调音变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在[14]中,两种音系规则是“上上变调”和“后字轻声”。如果先应用“后字轻声”,“上上变调”的应用环境会被破坏,后面的音变就不会发生。而实际上,音步作为连读变调域,域内先应用了“上上变调”,而后才应用“后字轻声”,从而避免了出现一种规则阻断另一种规则应用的情况,故把[14]中两条规则之间构成的这种交互关系称为“反阻断关系”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音系不透明现象不可能通过从底层到表层的直接映射来解释,因此采用并行处理模式的P-OT 在解释音系不透明现象时注定面临困境(马秋武2008,2012)。马秋武(2008:322-323)基于P-OT 提出以下四条制约条件及其排列体系:
[15] *上上:禁止两个上声字毗邻。
*T#:禁止词尾出现声调。
MAX-T:不删除声调。
IDENT-IO-T:输入项和输出项的声调一致。
制约条件排列体系:*上上,*T#>>MAX-T>>IDENT-IO-T
在表13 中,最优选项(d.哪上里轻)是不合法的表层形式,作为透明项,(d)和谐限定了非透明项(c.哪阳里轻),显然反阻断关系无法直接从P-OT 音系结果看出,P-OT 无法选出真正的表层输出项(c.哪阳里轻),这是一种“表层非显”的音系不透明现象。音系不透明现象是因为音系规则应用序次所产生的,而对于以表层制约为主体的P-OT 来说是一个难题。串行推导模式的HS 语法才是解释音系不透明现象的最有效方法。
表13:P-OT 对/哪上里上/→哪阳里轻的音系分析
[16]描写了HS 在分析/哪上里上/→(哪阳里轻)∑音系步骤。在此处,()∑代表音步②。
[16](书在)哪里?的音系推导过程:
步骤1(哪上里上)建构音步
步骤2(哪上里轻)输出项为透明项
步骤3(哪阳里轻)输出项为非透明项
步骤4(哪阳里轻)—聚合
步骤1 建立音步结构。在步骤2,音步建构完毕,透明项(哪上里轻)成为中间步骤的输出项。步骤3 为打破透明项对非透明项的和谐限定,HS 语法将非透明项(哪阳里轻)选为输出项。步骤4 的输出项与步骤3的输出项聚合于同一形式,至此推导结束。
HS 采用的制约条件与候选项链理论(McCarthy 2007;马秋武2012)的制约条件有所差别——HS 语法增设三个制约条件,用以解释汉语音步的生成过程以及打破透明项(哪上里轻)对非透明项(哪阳里轻)的和谐限定。HS 从底层形式推导出表层形式需要有多个中间步骤,七个制约条件及其等级排列体系表述如下:
[17] FOOT-BINARITY:音步必须是双韵素或双音节。
PARSE-SYLLABLE:音节必须被音步所分析。
SERIAL(SANDHI,WEAK):音步内必须出现前字变调和后字轻声。
*上上:禁止两个上声字毗邻。
*T#:禁止词尾出现声调。
MAX-T:不删除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IDENT-IO-T:输入项和输出项的声调一致。
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FOOT-BINARIT>>PARSE
SYLLABLE>>*上上,*T#>>SERIAL(SANDHI,WEAK)>>MAX-T>>IDENT-IO-T
基于[17]HS 语法对/哪上里上/→(哪阳里轻)的音系分析步骤如表14-表17 所示:
表14:HS 对/哪上里上/→(哪阳里轻)音系分析步骤1
在表14 中,候选项(a.(哪上里上))为最优选项。候选项(b)非双音节音步且未将所有音节纳入音步,违反FOOT-BINARITY和PARSE-SYLLABLE。(c)未将所有音节纳入音步,违反PARSE-SYLLABLE。标记性制约条件FOOT-BINARITY和PARSE-SYLLABLE的设立体现了音步的建构过程。表14 的最优选项(哪上里上)在步骤2中成为输入项。
在表15 中,候选项(a.(哪上里轻))出现后字轻声,而前字“哪上”为上声,未发生变调,故违反SERIAL(SANDHI,WEAK)。但是(b)和(c)各自违反排位在前的*上上和*T#。透明项(a.(哪上里轻))在步骤3中成为输入项。
表15:HS 对/哪上里上/→(哪阳里轻)音系分析步骤2
在表16 中,和输入项相比,候选项(a.(哪阳里轻))作为非透明项,既发生前字变调又出现后字轻声。(b)未发生前字变调,“哪上”依然为上声;(c)的后字不是轻声,故(b)和(c)都违反了SERIAL(SANDHI,WEAK)。标记性制约条件SERIAL(SANDHI,WEAK)的设定打破了透明项对非透明项的和谐限定。非透明项(a)在此中间步骤胜出,成为步骤4 的输入项。
表16:HS 对/哪上里上/→(哪阳里轻)音系分析步骤3
在表17 中,候选项(a)未发生音变。(b)和(c)均违反制约条件*T#。非透明项(哪阳里轻)成为最优选项。
表17:HS 对/哪上里上/→(哪阳里轻)音系分析步骤4
至此,根据渐变性原则,音系推导步骤聚合于最优选项(哪阳里轻),打破了透明项对非透明项的和谐限定。HS 生成器到评估器的循环操作过程至此结束。基于表14-表17,HS 解释了汉语音步内声调音变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本文基于韵律层级理论,运用HS 解释英语和汉语两种节奏类型截然不同的语言所各自具有的韵律现象——英语虚词重音指派现象、汉语音步内声调音变的音系不透明现象。
研究发现如下:第一,P-OT 关注评估器对制约条件体系的设定,而HS 更重视生成器对候选项形式的严格约束。HS 基于渐变性原则,对韵律结构成分的生成过程进行推导和评估,直至语法操作聚合于最优选项,解释了英语虚词重音指派现象。第二,HS与P-OT 在制约条件的可违反性程度上存在差异。表3 说明了HS 中间步骤的最优选项存在违反“表层真实”的现象。第三,HS 循环推导出符合语法的表层形式,解释了汉语音步内由上上变调和轻声规则触发的反阻断关系的音系不透明现象。最后,设定两个制约条件等级体系来呈现英语虚词重音指派和汉语声调音变的音系过程:
[18] 英语虚词重音指派
AL-L(LexWd,PWd),AL-R(LexWd,PWd)>>ALR(Lexmax,PPh)>>AL-R(PPh,PWd)>>PWDCON>>EXH(PPh)
汉语普通话声调音变
FOOT-BINARIT>>PARSE-SYLLABLE>>*上上,*T#>>SERIAL(SANDHI,WEAK)>>MAX-T>>IDENT-IO-T
总之,韵律研究是当今音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HS 语法对不同类型语言的韵律现象分析更具解释充分性,更好地说明了“表层非显”的音系不透明现象,体现了韵律音系学研究的发展路向。
注释:
①下文使用[ ]界定韵律词;用{ }界定音系短语。
②下文使用()界定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