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华
摘要:“满堂灌”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且易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专业性过强的心理学课堂或德育课堂。从认知、情感、评价角度,适当地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留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潜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8-0028-02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显示,目前导致青少年致病致残的最主要因素是抑郁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学生重度抑郁的检出率有1.9%~3.3%;初中阶段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7.6%~8.6%;在高中生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则高达10.9%~12.5%。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孩子价值观缺陷,即“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并建议通过“留白”给予青少年教育所必需的平衡健康成长的空间。不仅艺术需要“留白”,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身心的平衡健康,更需要“留白”。青少年的成长不应被家庭或学校等外部体系过满地安排,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安排,独立且从容地感知和思考人生及世界,包括“发呆”和“无所事事”。不少学科关于“留白”的教学艺术探索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心理健康学科的相关研究却较为欠缺。
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教师以退为进,把课堂交给学生,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冲动,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式,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但有些教师为了呈现有“心理味”的课堂,容易把一节课变成活动的堆砌。在看似花样繁多、充实丰富的表象之下,实际反映出的是心理教师对驾驭课堂的信心不足。活动安排得过多,节奏太快,会使一节课显得过于“满”“紧”,给学生预留的探究、反思的时间少,这样容易使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无法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心理课也有“助人自助”原则,最终目标是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潜能。而恰到好处的课堂留白,看似并未填充什么内容,其实为教师和学生留出能够自由成长的空间。
二、“留白”艺术的运用
(一)认知留白
认知留白首先可应用于简单次要的知识上:这类知识在课堂上可不详讲,只要提示学生学习的方向即可;而有些认知思维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固有认识所遗留的惯性,可能是学生暂时还不能掌握应用的。例如,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这两三周中发生的开心、愉悦的小事,有些学生可能会表示找不出。实际上大家都会经历一些愉悦的时刻,例如吃了一顿美食、做完了作业、下课去打球、周末去逛街、与朋友聊天等,想不出愉悦小事的同学更多是因为习惯于应用负面思维,这使他们渐渐遗忘和忽视了这些愉悦的感受。而如果在课堂运用留白艺术,给予学生启发和畅想的时间,哪怕学生暂时没有找到答案,也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一颗思维种子,寻机萌发,成为习得性乐观思维的契机[1]。
(二)情感留白
心理课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以富有情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富有情感地学习。但是,教师不能用自身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出空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深化生活体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2]。
在生命教育课中,播放完导入视频后,为了节省时间,我一般会直接指出视频的中心思想和我的感受,从而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但某次由于特殊原因,我在播放视频后留出了时间给学生回味视频内容。学生们看完视频都有些呆呆地坐在那里,似乎是冷场了。但驚喜的是,下课后有几位学生过来和我说起他们以前在殡仪馆送走亲人的经历。学生们述说了对亲人的想念,以及生命无法复回的遗憾,等等。学生在课后和我交流因观看视频而生发的真情实感,这是之前的生命教育课没有出现的情况。学生的反馈让我意识到情感留白的必要性,因为它可以给学生一种更开放、包容的氛围,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来深化课堂体验,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求统一,只求唤醒,目标之一就是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潜能,而这更要求教师用留白教学手法,为学生的自我唤醒预留出空间。
(三)评价留白
评价留白指教师在得到学生的答案或回应后,不急于马上评价学生,而是用延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和好奇心,通过追问、转换角度的形式,给学生留下更多自由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反思。这种留白不仅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也会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心理学习环境。
例如,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误解,例如:在一堂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课上,一位学生认为有仇必报,以拳头回击拳头才是男子汉的行为。对于这类回答,教师可不做直接否定,因为直截了当的否定容易让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教师应认识到这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他们还没有树立清晰明确的价值观,辨别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性问题,例如:以暴力回应暴力对于自己、集体的利弊和影响是什么?男子汉是否需要顾及集体利益?你有多大意愿承担拳头回应带来的后果?这样,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思考,增强是非观念,比教师直接作出评价更加有效。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讨论
教师运用“留白”手法应把握好使用频率和时长,防止留白过多,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留白是对某些教学内容的合理舍弃,是问题提出之后的等待和沉默,是对某个没有讨论出标准答案的问题的拓展性讨论与暂时搁置,是对课堂突发且无法当即解决的状况的合理转换,是对学生反应的包容,是留给学生课堂之外的思考[3]。
留白不是课堂设计的缺陷,留白不是课堂冷场的尴尬,有留白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才能带给学生更真切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潇. 一节引人入胜的心理课是什么样子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3):47-49.
[2]李铃川.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留白艺术[J]. 文学教育,2009(24):81.
[3]钟家宝.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J].当代教育论坛,2007(24):86-87.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