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2023-06-28 22:13:11蔡瑶瑶武楠楠占丹玲
关键词:教育对策心理健康

蔡瑶瑶 武楠楠 占丹玲

摘  要:生命意义感是个体重要的内在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与90项症状量表,对S学院7012名大一新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问题呈负相关;男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均显著好于女生;医学类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其他学科学生,心理问题显著高于其他学科学生;低生命意义感群体心理问题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因此,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论,可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多角度的教育干预:在微观系统中,从个体和家庭入手。在中间系统,充分利用好宿舍风气的引导作用和同伴群体的示范作用;在外层系统中,完善学校教育管理的各项举措;在宏观系统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一;生命意义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研究背景

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塑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价值观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多元化会影响大学生对“价值与意义”的判断,对于不良价值观的认同也会导致个体出现各类思想、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精神世界空虚孤独,理想信念缺失,缺乏奋斗方向[1],进而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频发;“丧”“躺平”“佛系”等生活态度流行,畏难情绪普遍,进取意识与奋斗意识不足;即时享乐思想严重,对于短期内可以带来愉快体验的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2];学业价值观歪曲,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缺乏热情[3];缺乏对生命意义的重视,生命意义感淡漠,挫折情境下自伤、伤人行为频发[4]等。这些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深层次则是和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多元情境下“缺乏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密切相关,其背后隐藏的是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不足。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重要的内在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Steger将生命意义定义为“个体对人生的理解,并认识到个体的使命和任务”,同时将生命意义感分为意义追寻和意义体验[5]两方面。意义追寻侧重个体对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事物的寻找,意义体验则侧重个体对自己生活是否有意义的感受。个体生命意义是这种过程寻求和结果体验的结合。相关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它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6],与生活满意度[7]等呈正相关。

大一新生处于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但判断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系好新生群体“思想引领”的第一粒扣子,对于后续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S学院全体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此结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S学院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7012名新生参与调查。人员具体分布如下:男生3212人(45.8%),女生3800人(54.2%);文科2766人(39.4%),理工科2539人(36.2%),藝术类519人(7.4%),医学类1188人(16.9%)。

(二)研究工具

1.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问卷(CMLQ)

此问卷由Steger编制,中文版由王孟成等人修订并验证。问卷共计10题,采用利克特7级计分。问卷分为意义追寻与意义体验两个维度,分数越高则表示生命意义感越强烈。此次调查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6。

2.90项症状量表(SCL-90)

此量表由Derogatis编制,中文版由王征宇等人翻译并修订。问卷共计90题,采用利克特5级计分。本量表共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维度,分数越高则代表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此次调查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8。

(三)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此次数据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机房进行团体施测,采用SPSS 23.0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

根据表1可知,大一新生意义体验得分为(2.48±0.59)分,意义追寻得分为(2.78±0.56)分,生命意义感得分为(5.26±0.96)分,心理健康得分为(122.21±38.14)分(分数实际意义为心理问题得分)。生命意义感及其各维度与心理问题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范围在-0.087到-0.351之间(P<0.001)。

(二)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与学科性质之间大一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意义体验(t=5.053,P<0.001)、生命意义感(t=4.059,P<0.001)、心理问题情况(t=-7.582,P<0.001)显著好于女生。不同学科性质之间生命意义感与心理问题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LSD)显示:医学类学生意义体验(F=3.839,P<0.01)、意义追寻(F=14.114,P<0.001)、生命意义感(F=9.600,P<0.001)与心理健康状况(F=3.374,P<0.05)显著低于其他学科性质群体。

为更清晰地了解不同水平生命意义感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研究将生命意义感按照总分排序,以分数最高的27%作为高分组,共计2020人,其生命意义感得分为(6.34±0.34)分;以最低的27%作为低分组,共计1947人,其生命意义感得分为(4.08±0.67)分;其余群体为中等组,共计3045人,其生命意义感得分为(5.30±0.32)分。基于此分组,比较不同水平生命意义感群体在心理健康得分上的差异,其结果如下:

由表3可知,不同水平生命意义感群体心理问题存在显著差异(F=249.80,P<0.001)。事后检验(LSD)显示,生命意义感低分组心理问题显著高于中高分组,生命意义感中分组心理问题显著高于高分组。

四、讨论分析

(一)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S学院大一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S学院新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为(5.26±0.96)分,心理健康得分为(122.21±38.14)分。调查结果显示,新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问题呈负相关。这说明新生生命意义感越强,越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8],并与心理弹性理论与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9]吻合。生命意义感作为一种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可以减少个体在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与困扰,减少精神内耗,提供更多的积极体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Steger认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体验和追寻对于其生活至关重要。生命意义感是个体生存的根本,对于价值的体验与追求,指引着个体的前进方向,充实着个体的内心世界,维护着个体的身心健康[10]。

(二)不同类型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生命意义感方面,男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女生,医学类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学科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性别差异没有一致的结论,就此次研究而言,男生生命意义感高于女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一男生在参加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女生高,因此总体上获得的积极反馈更多,可以体验到更多的价值肯定。医学类学生由于“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学业压力大、娱乐时间少等因素较其他学科学生生命意义感更低[11]。

心理健康方面,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男生,医学类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学科学生。研究认为造成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与生理特点造成的负面躯体体验增多和性格细腻敏感特点有关。医学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其他学科学生更差主要源于学业压力大、课外问题活动少相关[12]。

不同水平生命意义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显著差异,低生命意义感群体心理问题显著高于中高群体。研究显示,高生命意义感群体因其对自身的“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和方向有较好的认知评价”[13],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因此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五、对策与建议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论,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的过程可以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展开[14]。基于此,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最内层,与个体直接频繁互动,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学生角色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自身与家庭,个体的身心健康、认知方式、价值观等均会受到家庭的影响。

个人层面。生命意义与个体的生活目标与价值相关,目标的实现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感。新生要尽快适应环境并做好角色转换,尽早明确学习、工作、生活与自我成长的目标,同时利用好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向目标靠拢,将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体系,努力克服前进过程的障碍,实现自身的生命意义的提升。

家庭层面。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良好的子女生命意义感一般比较高[15]。家庭作为子女价值感的重要来源,家庭成员提供的社会支持与积极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身心健康与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另外,父母的榜样示范也会影响子女的生命意义感。父母通过投身到社会活动之中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与体验。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情感联系,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间接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支持。

(二)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交互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其中间系统主要是宿舍社区、同伴群体及其所营造的各类文化氛围等。

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行为培养、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16]。“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宿舍成员的精神面貌会间接影响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宿舍同辈之间的言行及其所塑造的宿舍风气,对于身处其中的成员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宿舍风气可以督促成员积极向上,引导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帮助成员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促使成员实现生命的升华。基于同辈的榜样示范特点,高校应加强对宿舍风气的引导与教育,通过常态化的宿舍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区文化氛围,以此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与行为。

(三)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指的是未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但是却对其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类系统。这里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各项举措。总体来说,学校要完善学生思想引领的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分类教育,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加强家校协作,形成引导合力。

1.建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学校要尝试“大德育”的理念[17],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体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相关内容。同时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接地气的形式开展课程生命教育,实现教学内容从“外灌”到“内需”,从“水过地皮干”到“埋下生命的種子”,最终培养出“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在狭义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远离毒品等)之外,重点传授广义的生命教育内容(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如何才能活出最好的生命?)[18]。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生命意义团体辅导、思维实验游戏(假设生命是无限/有限的,你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等,引导大学生积极感知生命有限和时间无限的冲突,帮助大学生领悟生命意义的深刻内涵,促使大学生展开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以此引发个体对于生命意义的积极情感,最终实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调控。

2.打造实践活动体系

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其育人功能不可忽视。学校应进一步明确所有实践活动的育人目标和任务,落实好“价值引领”工作,培养学生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内在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红色实践活动[19]、价值辩论赛、志愿公益服务、意义摄影等活动,并建立积极的信息反馈机制,以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教育。

3.进行分类教育

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众多,家庭、学校、社会、个体认知特点等均是其影响因素。在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注重工作实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以此次调查为例,医学类、理工科类、女生群体属于总体生命意义感较低的群体,相关学院应该立足群体心理特点与学科内容差异的工作实际,结合学院特色进行生命意义感的教育,建立系统长效的生命意义感干预措施。以医学生为例,课程压力大、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不足等是其生命意义感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后续工作中可以考虑,增加对于课程压力的积极认知(专业核心素质)、探索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义教、义诊等亲社会活动)、增加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对于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存在因缺乏生命意义而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可以转介至心理咨询中心,与其合力解决学生的问题。

4.加强家校协作

生命意义感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环境不良会引起个体抑郁、自杀等(低生命意义感)的可能性增加[20]。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是其缺乏生命意义感的重要诱因。学校应建立健全家校联动机制,通过日常学生工作,发现低生命意义感学生。然后通过谈心谈话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并以家校协作为契机,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消除双方沟通障碍与隔阂,增加亲子间的情感联系,实现子女与家庭心理连接的加深,巩固与发展其社会支持系统,进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四)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主要包括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与社会环境,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外层。对于学校而言主要是学风、教风、校风以及其中传承的文化和理念等。通过挖掘周边师生的人生故事,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讲好“校园好声音”,引导学生看到身边榜样的成长之路。常态化的价值引领宣传,可以消除不良文化的滋生温床,最终实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

六、结语

由于取样方式,此次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存在一定限制,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一般现状。总的来说,新生要培养积极健康的认知方式、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理念,培养抵御诱惑与挫折的能力,实现生命价值不断提升。另外,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级部门通力合作,唯此才能做好“三全育人”的工作,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武晓婕.当代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及提升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0):3-4+8.

[2]黄时华,银梦云,黎家鸿,王苑芮,周庆安,陈逸健,朱健森.广东省大一新生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下正念水平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21,34(06):79-82.

[3]金玲玲,李芳,刘芳,李义庭.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03):22-25.

[4]肖蓉,赖巧珍,赵久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与中介作用[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03):202-206.

[5]程明明,樊富珉.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04):431-437.

[6]蔡瑶瑶,占丹玲,武楠楠,张鸿飞.广东省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韶关学院学报,2021,42(07):76-82.

[7]张凯,吴守宝,钟建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04):367-369.

[8]张潮,靳星星,陈泓逸,侯文花.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6):821-825.

[9]高正亮,童辉杰.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2):246-249.

[10]张姝玥,许燕,杨浩铿.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56-1761.

[11]张开利,王霞,唐四元,谭迎春,徐继承,李丽,韩静,王立红.376名本科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5):36-39.

[12]黄煜文,罗芊懿,尚鹤睿.广州地区医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3):398-403.

[13]史卢少博,王冬.生命意义感在安徽省某医学院校医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J].医学与社会,2021,34(01):94-99.

[14]胡俊文.青少年犯罪与预防: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1(02):103-105.

[15][20]曾海宽,赵久波,张小远.大一新生生命意义感在其家庭功能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6):4521-4526.

[16]谢有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宿舍文化育人[J].安徽工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6):137-138.

[17]吕灵昌,刘培进,贾常响.高校“大德育”理念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70-71.

[18]孙国胜,薛春艳.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71-72.

[19]曾献辉,叶芜为.以红色实践活动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41(6):13-17.

责任编辑  王玉洁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45:42
新疆高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教育对策浅析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2:37:28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3:25:20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