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鹏 郑芝君
摘 要:在大思政课教育格局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如何稳固和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具有三个不同方向侧重的成长阶段,分别为道德基础生成阶段,国家与民族立场生成阶段以及党派与阶级立场生成阶段。所以,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也必然依据此三方面要素为重点寻求突破。当下,青年教师刚经历由学生到教师社会身份与职业环境的转变,正处在自我调适的变动时期,加之其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入,在诸多因素的作用影响下,容易受到功利主义倾向的现实诱使,从而在这一时期产生思想政治素质上的变化波动。对此,应以解决个体现实问题为重点,改变曾经注重知识性的素质建构模式,以应用性重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稳定结构。在青年教师个人具体实践问题的破解中,完成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稳固与提升。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提升
自构建大思政课的整体教育环境倡议提出以来,迄今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赞同和认可。与单纯的知识授业相比,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以此来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新时代教育命题。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自身学科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同时具备可供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自此,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再只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它业已成为当下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构建大思政教育环境的时代诉求。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鲜力量,具有接受事物快、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等青年群体所具备的普遍思想特征。他们亦是今后建构和不断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的主力军。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特质与养成
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具有三个阶段明显的特质指向,分别为道德基础生成阶段,国家与民族立场生成阶段以及党派与阶级立场生成阶段。尽管三个阶段具有一定的先后发展顺序规律,但是,三个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前后相继,而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观念思想延伸拓展和丰富深化的不同侧重阶段。
一是道德基础生成阶段。这一时期体现为个体成长中的自然性向着社会性不断进取,道德规约以其规定性的边界为自然性划定了向社会性转化的条件。人的本质属性取决于社会性,这也说明人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物质性力量,在本质上就是社会性的。个体若要获得这种物质性力量,就必然要以社会性来否定自身的自然性。而否定即意味着规定,道德基础的生成就成为个体自我转化的过程中所必然要迎合的一种社会规定。伴随个体社会化的不断加深,道德基础的生发又会逐渐分裂成为,以崇高德性指引个体行动的道德,以及以底线思维令行禁止个体行为的法律。个体的发展向度正是在如此规约之中,实现自我向社会群体身份的不断进发。
二是国家与民族立场生成阶段。一方面,当个体置身于群体之中,在共同的生活实践领域,往往就会产生共识性的文化表征与价值序列。这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也是个体融入群体的方式;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其个性的生成总是在对社会普遍性的汲取中汇集完成的。例如博士研究生可以视为是一个人的学位学历,并由此成为个体区别于他者的个性特征,然而这种称谓同时也表达出了社会之中一个群体的普遍性特征。而个体却正是在不断地取得这种普遍性特征的社会活动中完成了自身个性的重构。因此,共性实则为个性的成长提供了前置条件和基础,让个体的社会化能够在共性之中寻找归宿。如是,每个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在不断抽象的过程中,就促成了一个群体想象的共同体。在当下,国家与民族便成为承载这份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综合载体。个体的立场也必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立场的校准。
三是阶级与党派立场生成阶段。党派是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他不仅是保证国家运行社会发展的有效组织机构,还代表了所属阶级的核心利益。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仅仅包括思想行为上的规约,还包括了个体实践对现实客观条件的理解与认同。马克思早就发现,当个体身份处于一个阶级的群体身份之中时,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为这个阶级的核心利益做出争取和辩护。于是,阶级社会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属性被阐释出来,阶级立场正是这一属性的现实表征。如果说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往往不自知地践行着阶级立场,那么,现代国家中的党派则是将各个自为状态的个体,转变凝聚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具有组织纪律性的群体。在党派的组织下,阶级理想更加明确,也更有计划性。他不仅指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还为如何超越现实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理想成为一种未来可期的现实,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空想。个体也会因此受到极大地感召与鼓舞,在个体与集体命运的相统一中,更加确信自身所属的阶级与党派立场,将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动指南,并由此养成较为成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现实困境
尽管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就个体而言,个体素质的稳固程度仍然是会发生转变的,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转向截然相反的另一面。这一情况尤其在个体所处环境发生改变时,显得尤为突出。正如《狂飙》中曾经是缉毒英雄的杨健,在从缉毒警身份转为电业局干部后,抵挡不住巨大的利益诱惑而腐败堕落,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艺术源于生活,从很多类似个例之中也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并非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思想行为品质。尤其当个体所处环境发生改变、个体身份发生变化时,能否坚持和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将成为问题所在。对青年教师而言,尽管表面上看,他们学成之后仍然是从校园到校园,身处环境并未改变,但是,实质上则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社会身份转变和对生活诉求的转变。这也标志着个体社会化的加深,其所承担的社会身份与具体职责也发生了质的巨大变化。这一转变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成长创造了一个不稳定的过渡阶段,并集中表现在青年教师初入职场后的诸多現实困境与自我不适之中。
“对生活的妥协”问题首先成为青年教师面对现实时,影响思想政治素质稳定性的一大因素。青年教师进入职场,也意味着个体的社会化主要通过持续劳动挣钱的方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这与学生时期以学习为重心的生活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于是,青年教师在谋求个体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关注个体在经济效益上如何增长的问题。通常之下,这种对经济效益的持续关注和生活重心的转移就成为青年教师谈及“面对现实”时的主要指涉。关注重心的转移让精力的分配此消彼长,曾经学生时代思想政治素质建构起的理想,在现实问题面前,因太过遥远而与个体渐生罅隙。此外,“对生活的妥协”不仅显露在经济利益方面,还表象为青年教师开始将注意力愈发集中在生活琐事之上。这一时期的青年教师往往要经历结婚、生子、安置住所等一系列生活琐事。对青年教师而言,这些生活琐事都是其学生时期不曾经历和没有经验的事情,也接连牵涉了青年教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同样也会将青年教师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生活结构更为微观的个体和家庭生活领域之中,从而容易忽略宏大高远的思想政素质发展。疲于往返在工作与生活现实之间的青年教师只能埋头于眼前的苟且,无暇再去理会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发展。究其实质,“对生活的妥协”问题本质上就是对现实利益的偏好削减了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稳定性结构。如果任由此倾向发展下去而不加省思,就很容易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问题。
市场化的教育管理制度环境是影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波动的又一诱因。如果说对生活的妥协是青年教师内在心理机制生成发展所遭遇的困境问题,则教育管理制度的市场化所产生的功利主义倾向,则成为引发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困境的外在环境诱因。例如部分高校现行的“非升即走”制度,就是将市场原则引入教育用人制度之中,从而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法则中实现学校科研成果的短期快速增长。竞争由此成为每个青年教师个体的“生死战”,被淘汰的教师只能面临失业危机和再就业问题。在如此制度下,短期来看确实可以快速增进学校科研成果产量的增加,但就教育事业而言,它却将功利主义思想深深地楔入到教育理念之中,成为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一大不稳定因素。一则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青年教师只能单纯追求短平快的科研产出,而对深远艰涩的学术问道再无人问津。在这种倾向指引下,个体将一味追求成果数量产出,而无暇顾及成果质量的问题,功利主义倾向显露无遗。二则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法则来从事教育管理,会造就教育之中的个人主义思想盛行问题。因为能够留下的青年教师,都是在个体间残酷竞争胜出的结果,是个体的胜利才赢得的生存机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自然而然地以制度实践消解了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反而为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三则面对竞争压力,青年教师的职业动力不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它在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实践过程中,偷偷置换了个体社会化的动力和目标,以经济量化指标的方式去实现个人粗放式的发展,至于思想政治素质问题,则忽略成为“不犯错即为功”,或者“公开场合表表决心就行的场面话”这种可有可无境地。需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生存问题始终处于悬而未决的激烈竞争状态时,更难言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发展问题。
当个体社会化处于一个新发展的阶段时,其必须根据社会身份的转变而及时做出新的调整,从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身份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变化。新的阶段也因此为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就青年教师而言,步入职场同样意味着社会化生活的全新阶段。他们不再像学生时代一样通过设想来描绘社会生活的景观与自身处事的情景,而是需要真实地做出具体的实践行动来面对、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想象往往总是宏观、简单且美好的,但现实却常常并非如此。现实实践中的细小、复杂与琐碎皆成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阻碍。于是,对现实利益的偏好和市场化的功利主义倾向等种种内外利益诱因,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发展阶段所遭遇的现实阻碍。他们以个体社会生活的微观现实难题为基础,在思想上对个体思想政治素质所建构起来的应然世界发起责难,又藉由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理念汇聚成为以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观,侵蚀和破坏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与重构
尽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在现实之中遭遇了种种困境,它们看似以一种阻碍的形式,构建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与沟壑。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表现为对既有矛盾不断克服的过程,表现为以应然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去改变实然的生活状态的过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不应仅仅是在顺境中的个体对自身品格和修养的秉持,更应表现在遭遇困难时的坚定与克难状态。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良莠检验,也恰恰体现在个体对现实困境的超越程度上。因此,就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而言,实现提升的重点其实并非是建构,而应是重构。这即是要求,青年教师已经不再仅是,以知识体系建构价值系统的发展阶段,而是要立足实际,锤炼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理性,在不断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理想对现实的重塑,从而推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一是寻求道德理想对现实生活的超越。首先,现实生活实则是个体生活的客观历史条件。这决定了人的实践是在既定条件下的实践。是在对既有条件下的优化和创造。其次,現实的有限性反映出人对现实的不满足态度。这体现了人之于历史的未完成性,也是人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诉求指证了其对现实的不满足之处。一则现实生活是有限的,二则人又是不断发展的。而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成为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于是,人的发展之于现实表现为,人们以其意识之中的应然目标,不断地以实践的方式,否定着现实生活表征的实然世界。所以,人的成长进步体现为对现实不满足的克服而非妥协,体现为个体立足现实困难的破解上,体现在对本能生活的自我超越上,体现为对物质利益的精神超越上。以道德理想寻求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便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重要的重构方式。它不同于学生时代知识系统的建构,而是强调对已有知识如何发挥出在实践中的价值。就现实具体而言,这种重构具有两个方面内容的指向,一方面,是指向市井生活领域的普遍性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指向时代当下社会主义特征的核心价值观念,二者统合成为青年教师如何自处于世并实现超越的思想和行为指引。
二是坚定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是个体实践中的情怀所在与责任担当,也是个体在具体实践中的群体身份与归属之处。前述个体触发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困境表征了个体对现实的功利性偏好遮蔽了思想上的崇高追求,体现为现实中的个体总是着眼于物质生活,而无暇顾及思想政治素质上的精神追求。对物质利益发展的偏重成为精神信仰式微的直接原因,二者关系由此产生割裂。然而,这种割裂现象的出现,恰恰体现出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结构亟需重构的薄弱环节。这个薄弱环节就在于,个体置身于现实当下的努力如何与集体的长远命运相连接。
其实,个体与集体的命运实质上总是密切相关的,个体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是其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就青年教师而言,“教师”一方面表征了个体发展的社会身份,另一方面也指涉了个体承担这一身份的社会职能。换言之,青年教师不能仅仅看到个人的发展问题,其教师身份的社会职能同时也决定了其必然要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对社会现实诉求加以回应。所以,尽管青年教师在新的人生阶段开始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围绕家庭展开的生活之微末,然而,家事亦是国事的微观映射,国事则是家事的诸多集合。习近平同志也曾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2]“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事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3]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层关系,一种责任感便由此生成。它体现在个体在脚踏实地的细小事务积累中,蕴含的国之大者与大我情怀。正如,民主社会的推进是依靠每个人的践行和参与,才能促成新时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社会的完善是仰仗每位执法者和守法者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治久安。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振兴,也正是每个个体在自身践行中的点滴积累,才汇聚而成的巨大洪流。“风起于青萍之末”,也同样是微观视角下,众多个体孜孜不倦的实践行动,才能最终汇聚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走向。
当下,国家民族作为社会运行最重要的群体身份象征,就承载起了由思想政治素质所建构和维系的身份与归属。从国家与民族的现实立场出发,也就是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强调要在个体的具体行动中内涵高远的价值追求,表现在以细微见高远,和由己及人、由家及国的责任与情怀,表现为以自身的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身份为荣,并能够“既脚踏实地,又放眼星空”,自觉建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担当,承载起民族振兴的自信与责任。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毋庸质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青年教师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现实诉求的切实回应。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就青年教师而言,发展与重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点已不再是对其加以知识性地掌握上,而是在于如何运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世界、分析问题。正如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在面对现实环境之中的功利性倾向问题时,青年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加以辩证地分析和面对,一方面,现实功利性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它源自于社会实践中主体的目的性所在,是先置于人的历史实践之中的活动前提,是人实践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功利性在资本市场化的不断放大中,又显露出了其在教育领域急功近利上的不适当性和不合理性。世界的本性以其规律显示出它之于人的利害两面,而人的本性则建立在对这种利害辨析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之中。质言之,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而关键在于人以何种立场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对青年教师的立场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路人,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属性,都毋须辩驳地证明了其先进性所在。而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重构,强调青年教师在遇到现实阻碍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教育初心砥砺前行,始终清醒地懂得教育事业于党于国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指涉了青年教师在社会职能中所必须担当的责任,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关系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大事;万不能将个人一时的得失,作为背离教育使命和逃避教师责任的理由和借口。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其实是在不断磨砺中实现自我超越与重构的过程。唯有在躬行之中,在破解现实难题的实践之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和领悟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与发展,也因此才会取得进一步的稳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354.
[3]习近平.在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时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9-05-1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664.
责任编辑 韩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