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当下网民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常用语,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同样不可小觑。为了贴合网友的喜好,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和活泼性,一些主流媒体也在节目和文章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同样可以看到诸多网络流行语元素,在内容的创作中充分展现网络流行语的可塑性、娱乐性和反讽性,激发受众群体的情绪价值。文章对央视春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和受众反馈进行研究,分析春晚语言和场景中网络流行语的适用范围,以便央视春晚及众多主流媒体更好地贴近网络受众的习惯,接近受众心理预期。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各个时期、年份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与央视春晚的融合程度,并从受众反馈入手,验证春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初衷和受众的实际评价之间存在差距。文章结合近年来央视春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具体表现,重点探究其在场景运用、意义建构和话语分析三方面的实际情况,发现春晚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运用创新思维,同时还存在语言不规范、想象空间不足、传者色彩过浓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受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从中获得满足,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央视春晚;娱乐性;移动化;全民参与;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H136;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013-0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作为一档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面向全球受众的老牌节目,积极布局年轻受众市场,适应移动化发展战略,充分使用网络流行语,并将其贯穿在晚会的节目内容和晚会流程中,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的灵动性和可变性[1]。
然而,从央视春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实际表现和受众的反馈来看,受众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2]。应用场景的不贴合,导致网络流行语无法较好地嵌入实际场景,影响传播效果和节目口碑。对此,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应用表现和现实困境三个方面,论述央视春晚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产生的作用和实际获得的效果。
在2023年央视春晚上,网络流行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充分展现了网络流行语短而精的特征。在圆桌脱口秀《给我一分钟》中,主持人撒贝宁被起哄其名字可以发财的时候,就使用了2022年的网络流行语“栓Q”,引发全场爆笑。
从横空出世到习以为常,春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间不长,但在内容表现力和使用场景方面,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在行动上的号召力和创新上的思维逻辑,较具代表性的是2016年的语言类节目《快乐老爸》。该节目中出现了大量网络流行语,相较于以往,出现频率和使用规模均有了大幅增长。此外,相较于以往受众对央视春晚上出现网络流行语的负面评价形势,此后受众的接受意愿明显增强,因此2016年可视为央视春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重要转折期。“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主要看气质”等网络流行语,在丰富小品语言构成的同时,迅速拉近节目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小品的内涵。
而到了2018年,经历两年实战后,央视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表达上有了更多经验。相较于以往略显生硬的直接插入台词的方式,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例如主持人尼格买提在介绍出场节目时,使用了当时的网络流行语“请开始你的表演”作为串场词,弱化了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刻意性,巧妙地与所处场景进行有效衔接。
网络流行语的引入,可以看作央视春晚节目组和主流媒体主动下沉年轻受众市场,适应移动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应时之举,更是在日渐走低的收视率面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顺势之举。2015年央视春晚与微信合作推出“摇一摇”红包功能,迅速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聊中刷屏,吸引了大量受众参与,并促进了用户与春晚的互动,相关话题随即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扭转了央视春晚在受众覆盖面和多频收视率上的被动局面。随着央视春晚观众结构的不断调整,年輕观众的比例不断上升,成为影响春晚收视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央视春晚观众中15~24岁年轻观众的占比高达14.93%[3],远超前五年。进一步吸引年轻观众,成为央视春晚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内容影响力的关键。
“一开始在春晚上看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网络流行语,感到非常惊讶。”受访者小A(16岁,学生)在谈到如何看待央视春晚上的网络流行语时,他首先表达了对此行为的认可,“平常我们总说春晚节目组完全不懂现在的观众喜欢看什么,不过从借鉴网络流行语的行为来看,春晚节目组还是有在用心的”。
网络流行语往往伴随一定的社会热点事件产生,通常由个别网友首先在社交平台发布个性化文字,随着传播广度的日益延伸和接收者范围的不断扩大,迅速突破圈层壁垒,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中产生可观的影响力。例如,网络流行语“yyds”起源于电竞圈,一开始是用于形容电竞选手“Uzi”的操作出神入化,随着网友的自发传播,该词汇迅速破圈,使用语境也不断拓展,甚至吸引了主流媒体的注意。微博“@央视网”账号在发布“施廷懋三米板夺金王涵摘银”的博文中,就表示“梦之队是三米板yyds”,表达对选手的赞赏和崇拜之情。
央视春晚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上具有优势。央视春晚拥有丰富的资源,能够快速搜集海量信息用于剧本的创作,并发挥春晚的口语表达特性和舞台搭建的多样性,使网络流行语更加符合春晚节目的调性,贴合欢乐、热闹的节目氛围。并且在网络流行语的化用上,没有停留在对原本含义的复刻和照搬挪用上,而是主动赋予其新的内涵,服务于具体的舞台场景。
(一)场景表达
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频繁的交际活动使网络内外得以顺利联结在一起。网络用语、表情包的高频度使用使其更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交往,甚至在线下的互相交流中,人们也会下意识地使用网络用语,形成一定的对冲感。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整个晚会的亮点,也是网络流行语出现的重点场景。
网络流行语极度依赖中介,借助一定的文字、语言或者其他符号,率先抵达受众,进行意义的传播。在央视春晚中,网絡流行语的使用往往伴随特定的舞台场景。同时凭借语言简洁、逻辑易懂的属性,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受众迅速进入演员的表演状态,全身心观看表演。常见的网络流行语以形容词为主,用于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帮助建构主人公形象,在时长有限而台词紧密的节目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以小品《快乐老爸》为例,其中出现了大量形容男性外貌、性格的网络流行语,帮助观众尽快“入戏”,了解人物状态和相关背景。同时,这些词语所指向的形象和冯巩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明显差距,能够迅速调动受众的情绪,在矛盾心理中放大节目的戏剧冲突。此外,为了表达人物情感,体现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情绪变化,感叹词的出现频率也比较可观。在2018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真假老师》中,假扮妈妈的保洁员贾玲在被老师盘问时,直呼“心态崩了”,在拉近观众心理距离和理解人物心理状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网络流行语表达的多样性使得央视春晚能够根据所处的场景不断调整呈现的方式,展现出语言以外的表达力和想象力。2017年央视春晚的小品《老伴》中,潘长江和蔡明分别身着红衣和蓝衣,节目刚开始就有不少网友猜到了结局两人会在一起,因为“自古红蓝出cp”。场景化的发挥扩充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从视觉层面带给受众强烈的感官刺激,帮助与其关联的相关深层内涵进行联结,充分发挥场景的多样性。
网络流行语的口语属性和强语言关联性,对其附着的背景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虽然表演形式多样,但是歌舞类节目受到题材的限制,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上存在不适应性。与此同时,在用口表达的情境下,网络流行语与舞台背景的关联性并不高,大多依靠情节的激烈变动和演员的情感烘托,达到共情的目的。这给人们带来了启发,语言的使用需要立足于特定的语境,服务于人物情感,不可本末倒置。
(二)意义建构
从能指和所指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言符号的出现和使用都指向一定的意义建构。网络流行语具有强烈的戏谑性与反讽性,因此在理解具体词汇时,要将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这也是央视春晚在选定网络流行语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纵观央视春晚历年引用网络流行语的实际表现来看,基本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根据情节设定选择合乎时宜的网络流行语。同时,一些具有强象征性的语言符号能够帮助受众厘清人物关系,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例如2018年央视春晚的小品《真情永驻》中,“隔壁老王”这一人物虽然并未出现,但是其形象本身就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使并未出场,观众在理解上也不存在明显障碍。同时,其形象在男女主人公的描述中不断完善,在两人之间矛盾激化和重归于好的过程中都发挥着推动作用。
受访者小B(25岁,学生)是网络流行语的深度爱好者,“我很喜欢在聊天的时候穿插一些网络流行语,不过有时候,我的聊天对象不太明白,我还要花一点时间给他科普”。认同往往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网络流行语能够引发轰动效应的第一步就在于双方都理解其内涵,“你笑了但他不懂,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小B这样说到。
这样的问题在受众面更广、节目要求更高的央视春晚上更加普遍,也尤为重要。既要选择讨论度和参与度都比较高的流行语,同时又要放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中起到强化受众反应的目的。结合案例可以发现,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景中,往往会将其与相关的人物进行联动,放在原有的框架中,加深受众对原义的印象。例如,“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出自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黄晓明的话语。而后在当年的央视春晚小品《机场姐妹花》中,黄晓明再现了霸道任性的总裁形象,说出这句台词,回归人物性格本身,仍然属于原本的含义。
网络流行语的泛娱乐化在病毒式传播过程中不断扩散,往往忽略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起人的情感,停留在对相关概念和表情包的表层追捧和模仿上,因此往往昙花一现,人们一笑而过。央视春晚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能够充分注意到网络流行语的个性化特征,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在具体语境中丰富表达方式,扩充网络流行语的意义。“我可能是××了假的××”最早出现在2017年对中文试卷难度的吐槽中,后来被网友广泛用于各个实际场景,例如“我可能喝了假酒”“老师可能划了假重点”,不断扩大该网络流行语的适用范围。而在2018年央视春晚上,主持人尼格买提再度使用了此类网络流行语,“我可能过了个假假期”,既贴合了观众的心理,又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意义表达,突出其与春晚的衔接性与切合性。
(三)话语分析
回顾央视春晚上出现过的网络流行语,其中谐音梗比较常见,观众在理解上耗时较短。说反话、反讽也是春晚语言类节目中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例如小品“毒舌女王”蔡明经常会用台词讥讽与其搭档的男演员[4],例如“人是微缩的,心还是猥琐的”“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玩什么聊斋啊”,言辞犀利又直接,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娱乐性和反讽性得以凸显,并借助娱乐性弱化反讽带来的冲击感,能够带给受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
伴随网络流行语转向泛娱乐思潮,谐音类、简缩类和“鬼畜”类网络流行语颇受网友喜爱。比如“洪荒之力”一词源自运动员傅园慧在比赛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她用“洪荒之力”形容自己在比赛中拼尽全力、毫无保留。此采访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散,各大媒体纷纷转发报道,“洪荒之力”随即在网络上爆红,并被制作成表情包,受到众多网友喜爱。百度指数显示,2016年8月8日至2016年8月14日,“洪荒之力”的百度指数最高值为252932,整体日均值为1408,移动日均值为1058。而后在2017年央视春晚上,同样出现了傅园慧的身影,一段绕口令的表演,被搭档冯巩戏称“使出了洪荒之力”,获得现场观众的掌声。仅从词语本身来说,并无新颖之处,突出之处在于将原型人物请到了现场,再由他人之口再现场景,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和“破壁”的满足感。
而被评为2018年春晚金句的“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5],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创造出“确认过眼神,是想拉黑的人”“确认过眼神,是不想上学的人”等[6],衍生性很强[7]。由全民参与构成并引发狂欢的网络流行语在央视春晚出现,更能拉近春晚和受众的距离,稀释官方与民间的对立性,给予一种来自权威的认同和重视[8]。
网络流行语被赋予了一些期待,能够符合央视春晚的节目特色,体现向上和阳光的氛围,带来正能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既受到当年出现的热词数量和指向意义的影响,又受到春晚主题、属性的影响。例如2022年较为火爆的网络流行语“××刺客”指的是某种商品的价格远超预期,消费者在购买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刺痛感。例如“雪糕刺客”“话梅刺客”“巧克力刺客”等热词,通过短视频博主的场景化演绎,表达空间逐渐多元,充分体现了开放性。而在春晚这样一个象征团圆、吉祥的晚会中,穿插一些充满戏谑色彩的网络流行语,是否会弱化节目内容的表现力和作为主流媒体至关重要的引导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主动造梗到积极融梗[9],春晚顺应了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将最新潮的网络流行语纳入节目体系。然而作为一档面向全球十几亿华人同步直播的大型联欢晚会节目,众口难调才是常态。早期网络流行语的设计能够带给受众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大胆的突破吸引了年轻一代,给予其满足感。不过由于网友审美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日益“挑剔”的心理状态,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一)戏谑色彩过浓,使用规范存在问题
归因于普适、开放的媒介环境,网友的文字表达比较自由,受到的约束较少,无论是谐音梗的大肆滥用,还是中英混杂的表达,都不会受到指责,甚至会因为文字本身的有趣性和博主表达时类似音调的趣味性,引发网友争相模仿。
作为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栓Q”的爆火充分反映了当下网友娱乐一切的生活态度,然而当其超出虚拟网络上的网友交流范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则存在明显的语言使用不规范的错误。
“办公室里的年轻人很喜欢用网络流行语。”从事文员工作的受访者小C(35岁,企业员工)谈到,“在平常的交流中,他们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出于职業敏感,我经常会提醒他们尽量不要在办公中出现类似的词汇。”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强化了语言的娱乐性,同时也消解了文字表达上的严肃性,2022年12月,微博话题“#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态,表示这并非个案现象。在今年国考的申论材料也提到了“栓Q”“蚌埠住了”等网络热词,指责网络上存在的不规范用语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引入,对主流媒体起到了极大的补充作用。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注意力,引发强烈的情绪共鸣,从而提高内容的传播力。但同时,主流媒体维系已久的且完全接受过实践锤炼的语言体系受到了冲击,甚至是解构。网络流行语对幼龄的小网民产生错误的心理诱导,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现实的正常沟通和规范写作。
主流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多次运用,是否会被网友视作是默许,甚至是赞同的态度。作为商业媒体、自媒体的风向标和当代网友的引领者,主流媒体发布的文章和持有的态度至关重要。而在关乎现代汉语使用规范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更应该端正态度,慎之又慎,在主动吸纳的同时,充分考虑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和意义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单一媒体在对待网络流行语时的口径不一,同样会影响到受众的准确判断。在国考中受到明确批评的网络流行语“栓Q”,出现在央视春晚后,不少网友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和尴尬情绪。此外,日渐成为常用语的“yyds”,有主流媒体对其持有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另有主流媒体却多次引用,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否会混淆受众,引发质疑并激化对抗情绪。
(二)存在理解障碍,想象空间受到挤压
受访者小B认为,受众之所以不认同央视春晚上的网络流行语,一部分原因在于新意不够,“同样的语言,春晚的舞台更大,形式更多,为什么受众还是不买账?”[10]与此同时,春晚网络化战略的持续落地,吸引年轻网友的方式也应该随着媒介使用的习惯发生改变。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上,节目的制作主要以语言类节目为主,时间长了受众难免会出现笑点疲劳。
在主动进行扩张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边界时,各个网友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激发。更主要的是,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受众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想象和自我建构[11]。通过脑补相关场景,补足相关线索,从而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具有特殊含义的网络流行语。口语表达中的语音语调变化,视频情境中的画面补充,表情包赋予的丰富内涵,多元的表现形式调动受众的多层感官,帮助其搭建完整的意义空间。
而从春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由演员口语直接表述,而当晚的直播缺少字幕,台词紧密而间隙小,观众注意力稍微不集中就会漏掉某些关键信息,而为了跟上演员的步伐,反应的时长则需要相对缩减,受众只能接受而没有相对应的时间进行思考[12]。“扎心了”一词表达简洁,意义上也相对通俗易懂,受众接受起来比较快,能够迅速反应过来。而高密度的节奏输出压缩了受众的想象空间,观众只能跟随剧本预设的情节往下走,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春晚在汇集网络流行语时,为了让其能够较好地贴合场景,往往在保留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重组。例如2020年春晚中化用的“口红断了的时候,没有一根大蒜是无辜的”“单身一直爽,一直单身一直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自主想象和再造的行动力。
与此同时,年轻的春晚是否会导致不熟悉网络流行语的观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的流失。受访者小C认为,在央视春晚上出现网络流行语会让人产生矛盾感,“既期待又害怕”。“网言网语”的热闹存在理解壁垒,具有群体分隔,受到上网习惯和交流方式的影响。而央视春晚则是全民性的,面向的群体极为广泛的,相对而言接触较容易和普遍关注,这就对其产生了考验。
前文提及,央视春晚所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是经过筛选的,为了贴合节目内容和氛围,很多网友喜爱的网络流行语面临用语文明和语义模糊等问题,很难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因此,在央视春晚主动提供进行传播的网络流行语面前,受众再次回归观众的位置,缺乏对网络流行语的选择性和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13]。
(三)传者色彩过浓,受众产生抵抗情绪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调查,93.8%的受访青年在日常表达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14]。然而对春晚看似刻意“讨好”的行为,让不少观众表现出反感[15]。
现在的春晚为什么不好看了?以2023年央视春晚小品《初见照相馆》为例,该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吐槽,认为其对婚姻的描述增强了当代年轻人的恐婚焦虑,归根结底在于其内容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长者式”的教育使网民越发抗拒,两者之间形成对立与冲突。看似主动迎合受众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实际上带有天然的反抗情绪。
对年轻网民来说,网络流行语的戏谑性和反讽性,让他们以更加娱乐化的方式对待生活、吐槽生活,从而发泄不满,具有很强的现实逃避性。受访者小C说:“除了日常交流,他们还专门建一个没有领导的群,在里面用各种热词疯狂吐槽领导的奇葩行为。”对网友来说,全民参与的网络流行语狂欢能让他们暂时逃脱现实生活的压力,以娱乐和恶搞的方式看待社会交往。而主流媒体的强调,仿佛危及了他们自由生活的净土。受访者小B说:“这让我想到了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有一天他突然提到了‘蓝瘦香菇,他以为同学们都会笑,其实没有,大家都很尴尬。”主流媒体和网民之间存在的矛盾,代表着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间的对抗。主流媒体惯用的说教式语气和灌输性表达,并不能获得当代网友的认可,而是会使网友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由草根网民自发形成的民间话语力量,网络流行语还具有亚文化的某些特性,在圈层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流方式与流动结构。而主流媒体的加入,对某些狂热的网络流行语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威胁,对现有体系的解构使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在官方与民间舆论场不相融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内涵、网友的心理状态,释放友好的信号,同时发挥独创性,兼容娱乐性,创作既有内容、又有搞笑属性的优质节目。
从网民自发的个性化表达到全民参與的社会性狂欢,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可见一斑,同时也为主流媒体适应网络化媒介环境和开放性媒介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思路。虽然有许多质疑和批评,但是当代年轻人对央视春晚的期待值仍然很高。从逐年回暖的收视率情况来看,央视春晚的口碑依然稳固。网络流行语走向成熟期,春晚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从最初的几经试探到后来的逐步深入探索,并能够在实际摸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创作敏锐性,形成属于自己的网络流行语使用体系。在符合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和节目话语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深挖、调度网络资源,广泛寻找当年度颇受网友喜爱的词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应只是堆砌和照搬,而是要发挥央视春晚的IP力量和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在激发受众好奇心的同时,起到总结与提炼的作用。此外,还要增强内容的互动性,将网络流行语的讽刺性融入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回归本身的娱乐性,对其出发点进行反思,激发受众的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晓雨.电视文艺晚会主持人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以总台央视春晚为例[J].新闻传播,2022(6):91-93.
[2] 蓝小狐.央视春晚流行语[EB/OL].爱写诗的蓝小狐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9WuNJxI7jrvL5dgI1RiE1Q,2023-01-23.
[3] 2015央视春晚收视报告:多屏总收视率49.61%[J].中国广告,2015(4):145-147.
[4] 周慧晓婉.上了27次春晚的“毒舌”蔡明:要说怕,就怕过年[EB/OL].新京报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ug4hTlopqLe6Pe5xTNvgKQ,2019-08-03.
[5] 薛斐斐.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年度新词语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20.
[6] 老船长. 2019春晚向年轻人“示好”,网络流行语竟然有这么多?[EB/OL].客运帮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TZetz-740stc6p5jCL_K7ig,2019-02-09.
[7]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R].教育部,国家语委,2017-07-18.
[8] 何亚女.模因论视角下的2018年网络流行语[J].北方文学,2019(6):256-257.
[9] 王楷文.从春晚“玩梗”说起:如何理解当下的流行梗?[EB/OL].新京报书评周刊,https://mp.weixin.qq.com/s/hHv7CWVepK-6mdGZSUY9Eg,2023-01-26.
[10] 王芳超.从春晚的流行语说起[EB/OL].春野农屋艺术乱谈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GGJ97d0KsrjENtS_BMyIag,2022-02-08.
[11] 王果.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扩散机制[J].新媒体研究,2019(11):18-19.
[12] 段文文.网络流行语传播对传统教育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3] 刘凯.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4] 李真.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135-137.
[15] 金隅砂浆.网友最反感春晚滥用网络流行语,你中招了吗?[EB/ OL].金隅砂浆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2c7upeymsGW0TuBxi4S86w,2014-12-12.
作者简介 孙毓,研究方向:融媒体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