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旸易
摘 要:法国艺术歌曲是欧洲声乐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福列(Gabriel Urbain Fauré)被誉为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法国艺术歌曲作曲家。本文以福列艺术歌曲《月光(Clair de Lune)》作为研究对象,从《月光》的时代背景、文学艺术背景和作者艺术经历三个方面深入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详尽的分析,帮助演唱者解读歌曲作品,将人声、音乐、诗歌三者有机地融合一体,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
关键词:艺术歌曲;福列;创作背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03
一、艺术歌曲背景概述
艺术歌曲是一种重要的声乐体裁,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19世纪中期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被引入法国后迅速传播[1]。与德国艺术歌曲广泛吸收民歌元素不同,法国艺术歌曲更多带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2]。从19世纪中叶柏辽兹开创这一新的艺术类型开始,法国艺术歌曲就一直保持着短小精致、情感细腻、风度潇洒的特点。19世纪中后期的作曲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浪漫曲的形式,用更自由的方式抒发情感[3],用简明而多样的曲式结构,柔顺的转调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情感表达和精神之美。
喻宜萱[4]曾说过“法国艺术歌曲就是诗和音乐的结合”,足以见得法国艺术歌曲中的诗歌文学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法国艺术歌曲自诞生后就一直受到法国繁盛的文学艺术影响。浪漫主义、巴那斯派(高蹈派)、印象派诗作在不同时期均对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艺术歌曲创作中,做到了曲式、伴奏和旋律都与诗词保持统一[5-6],即通过旋律的反复强调诗词的情感,用钢琴伴奏来表现诗作的情感变化,在趋势结构上与诗词结构保持一致。
二、福列艺术歌曲《月光》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分析
法国艺术歌曲起源于德国的Lied曲,促进了法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跳出了传统浪漫曲的藩篱,法国声乐逐渐形成含蓄却又情感浓烈的特点。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和诗歌文学的发展也对作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有特定的受众,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喜好和思潮。时代大背景决定了作曲者的思想,文学的发展影响了作品的审美和取材,二者皆影响了作品的风格;而作者的经历则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面貌。因此,在讨论一部优秀法国艺术歌曲作品的时候,时代背景、文学艺术背景和作者艺术经历共同构成一个递进的、从宏观到具体的创作背景,把握这些能够让歌者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更深切地体会歌曲的情感。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描述《月光》的创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与文学艺术背景——艺术歌曲高峰与文学艺术表达
1.时代背景
18世纪末期之前,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垄断了法国的歌剧院[6]。卢梭甚至宣称完美的法国音乐就是意大利的简洁旋律、德国的和声再加上法国的朗诵技巧。在18世纪末期之后,法国浪漫曲的创作被推向高峰,并广泛地被当时的沙龙所推崇。正如格罗夫音乐词典[9]中所注:18世纪的法国艺术歌曲被称为“浪漫曲”,而后转变为艺术歌曲。这之后,在德彪西、福列、梅西安等人的努力下,法国艺术歌曲被推到一个高峰,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臻成熟。因此,法国艺术歌曲带有浓郁的法国民族特色:高雅、精致而又浪漫[2]。
2.文学艺术背景
与传统浪漫曲不同,艺术歌曲都是先有歌词后有谱曲,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法国大革命初期,人们热烈地讨论对自由新世界的设想,但是很快贫穷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让人们清醒过来。法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如雨果等人,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诗歌直抒胸臆[5],抨击社会的黑暗,畅谈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大量的浪漫主义诗作丰富了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素材,加速了艺术歌曲的发展。
经历了社会的变革,人们不再热情奔放地谈论革命,转而用隐喻和意向来含蓄地描绘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思潮很快在文学和音乐领域得到体现,巴那斯派和象征主义文学先后兴起。前者强调艺术本身即“为了艺术而艺术”,反对浪漫主义的超越现实和过于追求理想[10]。他们注重语言和韵律,通过清晰的语言和形象来表達感情。而象征主义文学喜好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在艺术创作上反对陈述、避免直抒胸臆,主张用暗示、烘托、联想、渲染、比拟的手法去表现神秘的幻象及朦胧的意境[8]。在文学诗词的影响下,选用诗词作为歌词的法国艺术歌曲在情感上自然有含蓄细腻却深沉的特点。
(二)作者艺术经历——互为知音的词曲作者使“音乐”与“诗歌”相辅相成
1.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列(1845-1924)
福列是法国艺术歌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音乐历史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桥梁。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类别涉及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曲、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及戏剧配乐,其中在艺术歌曲上的造诣颇为突出,共创作了高达130余首[12]。他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曲调优美、流畅、庄重典雅,结构简洁匀称,情感微妙而深刻。因此,他也被喻为“法国的舒曼”。
根据创作时间,他的作品可分为三个时期[7]。1860年至1870年是作曲家福列的创作初期,代表作有《蝴蝶与花朵》《莉迪亚》。早年的福列遵循古典主义,同时吸收了浪漫主义的美学,在艺术歌曲中展现了他的创作才能。这个阶段的作品主要采用了教会调式,歌曲形式以分节歌为主,歌词主要选用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雨果的作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870-1907),福列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时期。由于使用了“巴那斯派”和“印象派”诗人作为歌词,这一阶段歌曲创作呈现出一种新的风格,并且创作手法更加成熟多变。这个时期大多作品包含两个或者更多不同节奏的乐段,三段曲式和通谱歌曲成为主要曲式;乐句呈现长短不规则状态,对位法频繁使用,调性变化趋于复杂。在这个创作巅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有《月光》《摇篮曲》《 我们的爱情》等等。从1907年开始,福列进入了创作的后期,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大大减少,一共仅留下了4部声乐套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夏娃之歌》《封闭的花园》等。这时,他的作品主要由联篇歌曲组成,主要的创作材料为印象派诗歌;对位法的使用少于中期,并逐渐恢复为传统的终止格式;调式安排相对简单,大调式比小调式更多地被使用。从歌词上,他主要采用印象派诗人的作品,并且在与音乐的结合中,表现得更加紧密和融合[12]。
被誉为“美国作曲家的领航者”的科普兰认为,福列在创作生涯中每一个新作品的诞生,变化最大的是他灵感来源的不同,从而使得作品更加新颖、个性化和深刻。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温柔、清新又和谐的魅力。就像科普兰说的,只有杰作才能饱受岁月的摧残。
2.诗词作者保罗·魏尔兰(1844-1896)
魏尔兰(Paul-Marie Verlaine)被公认为19世纪末法国诗歌最伟大的代表人之一,曾被誉为“诗人之王”,他的诗歌作品在法国极具影响力。他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给作曲家留下很大的遐想空间,因此他有17篇诗词都曾被作曲家福列采用过。在福列的创作生涯中,1887年至1892年是所谓魏尔兰时期。在此期间福列完全是以魏尔兰的作品为谱曲的题材。在福列作品中的两首连篇歌集——《威尼斯之歌》(其中包含五首)与《美好的歌》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诗人魏尔兰十分重视音乐,他曾说音乐比一切重要。他甚至把诗歌比作音乐,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哲学世界。而且,他也喜欢诗歌的朦胧美。诗歌仿佛是面纱,而音乐则是面纱背后美丽的眼睛,捕捉到诗歌朦胧又迷人的特征。魏尔兰常常运用微妙的暗示而不是精确的陈述手法,并通过文字的魔力、重复的歌词以及诗歌的节奏(音乐性)和特殊的韵律来唤起人们情绪和感受的新颖共鸣。由此可见,魏尔兰是一位追求“纯粹”又感性的诗人,是天生为作曲家谱词和提供创作灵感的大师。
象征主义时期的诗人,他们倡导自由体诗和无形态的散文诗,把诗歌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中脱离了出来。而魏尔兰作为象征主义流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诗词中流露出流动的线条和不规律的韵律,又刚好与作曲家福列既和谐又规整的音乐语言完美结合。通过福列作品中对线条和韵律的独到理解和表达,也增强了魏尔兰的诗词中所创造的形象和背景。就像魏尔兰说的,他遇到了一位能理解他才华的人,他们的相辅相成,也造就了作品中“音乐”与“诗歌”的高度配合。
(三)艺术歌曲《月光》作品分析——人声、音乐、诗歌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月光》是福列的代表作之一。在福列创作的高峰期和黄金期(1880-1906)[9],福列的选材完全抛弃了浪漫主义文学,全面转向巴那斯派和象征主义文学。《月光》是福列选用魏尔兰的第一首诗作,这首诗作选材于1869年他的诗集《游乐图》卷首语。当时是受到法国著名画家安东尼华托(Antoine Watteau)画作的启发,被他游园会流派的画作吸引而创作。因此,读者在读诗时脑海中都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同时,诗人在歌词中充分表现了象征主义风格的抒情诗特征,将诗、画和音乐融为一体[11]。
在诗人描绘的月光下,人们在静谧的夜晚进行假面舞会。动人的歌舞被轻柔的月光所笼罩,月光随着旋律弥漫,人们互相爱慕却担心爱情不能长久。小鸟沉睡,喷泉流淌,各种意象交织成一幅美丽宁静、神秘朦胧的画面。而诗中一切客体都不是客觀事物的再现,而是客观世界的映射,这使得诗歌带有浓郁的感性色彩。追逐爱情的人总是多愁善感的,因此虽略带伤感,但诗歌依然用各种自然造化引起读者对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时期福列的艺术歌曲在情感上含蓄、不夸张,略带忧伤却又不沉湎其中。
这样一个经典的诗作,在大师福列的再度创作下,又被赋予了崭新的灵魂。他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手法,把应为人声编写的钢琴伴奏,不同寻常地创作成一个独立又具鲜明个性的声部。这时钢琴声部则不再是作为衬托声乐声部的存在,而是和人声如同复调般,在不同旋律线上前呼后应、此起彼落地表现。此时的人声就好比蒙着面具的暗自忧伤的人们,潺潺流淌的“泉水”,安静沉稳的“大理石”,在音乐中安静又优雅地存在。当歌者深刻理解与领悟诗词含义后,将魏尔兰传递的高雅、隐约、朦胧之美,通过优美柔和的声线和细腻的情感世界来表达。最终,柔美的人声、灵动的乐声、朦胧的诗词三者形成高度的融合与统一。
三、结束语
近年来,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和人才素质培养中越发被重视。在声乐教学中,法国艺术歌曲也逐渐占有更多的比重和更高的地位。《月光》是福列艺术歌曲中占重要地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法国艺术歌曲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在内的世界名校都将《月光》作为入学必唱曲目,足见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因此,深刻挖掘《月光》的创作背景,解析其艺术内涵,更好地帮助歌者把握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跟随时代步伐,形成深入而独特的理解,生动新颖地演绎作品,让法国艺术歌曲《月光》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再次赢得人们心灵的共鸣,获得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邱曙苇.谈法国艺术歌曲的起源及演唱[J].艺术教育,2009(09):94-95.
[2]李红.法国艺术歌曲之风格探析[J].音乐探索,2014(03):134-138.
[3]孙慧双.法国声乐与艺术歌曲[J].人民音乐,1994(03):42-43.
[4]俞宜萱.法国艺术歌曲及其演唱风格[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1):54-57.
[5]潘丽君.法国艺术歌曲的流变及演唱把握[J].中国音乐教育,2010(03):30-33.
[6]隋思义.法国艺术歌曲的流变及风格[J].当代音乐,2018(01):83-84.
[7]孙颖.福列早、中期艺术歌曲试析[J].音乐生活,2012(05):63-65.
[8]陶英.法语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三要素[J].人民音乐,2007(08):44-46.
[9]詹巧宇.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D].武汉音乐学院,2007.
[10]杨雪.福列法国艺术歌曲中诗歌内涵的音乐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1]郭一静.福列艺术歌曲初探——以《月光》音乐分析及其演唱研究为例[J].艺海, 2014(04):46-48.
[12]赵金诺.福雷的艺术歌曲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