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东
摘 要:本文围绕咽音训练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咽音发声与喉音发声之间的区别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咽音在儿童发声训练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产生的效应展开分析,希望为有关音乐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咽音训练;喉音;儿童发声;声带;喉腔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9-0-03
咽音是现代美声以及其他多种不同風格演唱方法中,针对嗓音发声进行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发声方式在发声训练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咽音训练法的科学定义是:演唱者应以“打开喉咙”作为前提条件,之后以正确的气息支持作为基础,通过特殊行为方式激起嗓音,通过对喉腔、咽腔的各种组织机能的充分调动,进而产生声音。这种发声训练方法与我国传统戏曲领域的“喊嗓”练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总体来看,咽音训练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演唱者,而在儿童发声训练中运用,有助于帮助儿童打好歌唱发声基础,值得重点分析。
一、咽音内涵简析
(一)咽音的产生与发展
咽音发声训练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古代意大利人为了提高歌唱能力,使人声的强度达到“超然”的状态,在长期总结咽腔、喉腔发声原理及发声训练方法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发声秘方”[1]。早在19世纪,俄国某作曲家前往意大利留学后回国,对本国人说道:“意大利很多美声唱法歌唱家之所以能够在较长时间持续唱出优美的高音且演唱者均没有吃力感,是因为他们有一套独特的发展嗓音的训练方法”[2]。这种发声方法便是咽音训练法,不过在当时属于意大利歌唱界的秘密,严禁外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声训练方法逐渐被越来越多国家解析,也就不再是秘密。在20世纪40年代,咽音训练法传入我国,在数十年的时间内,经过我国多代歌唱家的继承、发展、改良,到了21世纪后,由我国歌唱家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给出了“咽音练声法科学定义”:演唱者若要发出咽音,首先需要“打开喉咙”;其次,演唱者还应持续给予咽腔、喉腔正确的气息支持,从而以特殊的嗓音,激活咽腔处的多种组织机能,从而完成嗓音训练。这种发声训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喊嗓”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也可以解释一种现象——我国传统戏曲演员的嗓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且能够长时间保持较大、清晰的发声力度,这与充分调动咽腔、喉腔的组织机能是分不开的。
(二)咽音与喉音的发声训练原理及区别
在开展咽音训练时,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特别是初学者,由于对“咽喉”的概念无法做到清晰界定,故总是将“咽喉”视为一个整体,进而混淆咽音与喉音[3]。从演唱发声角度来看,咽音与喉音是两种存在很大差异性的声音形式,以人们日常说话时的自然(天然)发声方法作为基础参照:其一,人们在正常说话时,即没有对喉腔、咽腔通过的气息及咽腔、喉腔的组织进行特殊感受的情况下,声带会与喉腔互相配合,进而发出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声音张力、喉腔的共鸣量均较大,那么这个人发出的声音便显得十分“洪亮”;反之,说话之人的声音便会很小。其二,如果对常规发声过程进行控制,即将咽音与喉音进行分隔,那么在发咽音的过程中,咽腔可以被视为“基音共鸣腔”的一部分——如果希望使共鸣音的效果达到最大,则最理想的状态是,控制咽腔并将之调节成一个能够与喉腔“通连”的“发音管”。其三,这种“发音管”的形成需要经历特殊的过程,定向训练内容如下:①发声者的咽部肌肉在发声过程中的用力方式需要调整;②发声者需要将舌头靠后位置以及会厌位置调节成“半管”形状,并使其与坚固度较强的咽后壁位置贴合。如此一来,在发声者进行发高音训练时,发音管与喉腔便会短暂地形成“套管”或“管与管连接”的格局,声音传递的“共鸣腔”长度会有效提升。此外,这种经过更长共鸣腔加工处理后的声音会对声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便可形成“基因共鸣”。基于通俗视角看待上述过程,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咽部肌肉用力方式进行特殊控制训练,发声者的舌部靠后位置和会厌部会形成更长的管道。声音产生并经由该管道发出时,会显得更加有力、音质效果也更好。如果发声者通过训练,能够提高肺活量,进而使气息更加绵长,那么意味着通过上述方式发咽音时,维持高质量发音的时间也会增加。其四,基于不同管乐器的音色对咽音与喉音进行对比,可得出的结论如下:①咽音类似于双簧管,音色强弱、音质大小均可自由控制;②喉音类似于性能单一的管乐器,只能对声音长短和音质进行有限调整。因此,做好咽音训练,意味着发声之人的音色、音质控制能力会得到最大程度加强。
二、咽音在儿童发声训练中的运用与效应分析
(一)咽音在儿童发声训练中的具体运用
1.咽音在儿童发声训练中运用时的误区分析
儿童基于“咽音”做发声训练时,常见的误区如下:其一,相关内容过于专业,导致儿童很难理解。比如,即使是理解能力较强的成年人,如果在音乐、人体喉腔组织结构构成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在初次接触一些专业术语时也会“云里雾里”。如声带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咽腔、喉腔的具体位置及如何感受、控制等均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儿童基于“咽音”做发声训练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仅仅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而是应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口腔动作展示等方式,使儿童真正理解并能够有效模仿。其二,儿童练习发声时,对“度”把握不佳。①只追求儿童短期发出明亮的声音,但对儿童究竟如何发出这种“符合要求”的声音缺乏系统性考量,导致部分儿童的咽喉腔存在受损的可能性;②练习过程中过于谨小慎微,在儿童提出咽喉处有不适感的情况时,相关人员没有深入了解,而是立刻要求儿童停止训练,导致咽音训练长期无法取得效果。其三,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个体性差异,因此必须做好个体化指导工作,否则容易出现“咽音训练方法的介绍虽然是正确的,但儿童的理解却不到位,导致最终呈现出的发音效果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情况。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①当要求是“保持放松状态,控制喉腔喉头处逐渐打开”的时候,儿童的困惑之处是“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放松?怎么样才能做到‘打开喉头?”如果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而是要求儿童自行感悟,便有可能导致部分儿童依然将喉腔保持为“紧缩”的状态,或是由于无法灵活控制喉腔处的发力,造成喉咙整体上提或是挤压、卡住等,就会与原本的要求完全相悖。②儿童伴随音乐旋律进行发声训练时,应该将声音伴随“气流”,以较为“柔顺”的方法被带出,而不是主观控制喉腔肌肉强硬地发声。但如上文所述,儿童对“基于气流带出声音”很难有效理解,甚至认为十分虚幻。而为了发出声音,只能通过常规的肌肉摩擦方法完成,这同样无法达到喉音发声训练要求。③儿童采用一些喉音发声方法和技巧开展训练,但儿童很多时候依然凭借发声本能,无法完成训练目标。总体来看,儿童基于“咽音”进行发声训练时,如果缺乏对以上情况的重视,可能使儿童在发声训练期间频繁出现喉咙不舒服、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咳嗽咳痰等不适感。故必须注意观察,对儿童进行长期正确的咽音发声引导。
2.咽音在儿童发声训练中的正确运用方式
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儿童咽音发声训练。发声训练分有声训练和无声训练,相互穿插,能够使儿童对咽喉处的肌肉、组织的构成有所感受,逐渐具备对这些肌肉、组织的控制能力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4]。其中,无声训练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儿童在调动口型、控制咽喉处肌肉及组织的过程中,额外注意体会气流从喉腔向外发出的不同方式及对应的感觉。如果儿童在这方面能够全面提高敏锐度,那么在后续开展有声训练时,难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总体训练原则是:咽喉腔开闭、组织及肌肉控制力度、呼吸状态应该不断融合,在一个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三个方面的情况。训练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出现错误感知。具体训练步骤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有声及无声融合训练——张大嘴巴后从喉腔发力,可发出或不发出“啊”的声音。如果要求发出“啊”声音,则儿童可以在保持嘴巴张大的状态下,使声音顺着气流向外传出,此时鼻腔不呼气也不吸气,气流从喉咙处以较为缓慢的速度逐渐向外传出。如果要求不发出“啊”的声音,即“只是没有具体的声音传出”,但咽喉处的组织、肌肉控制方式、呼吸方式均保持一致,以上便是咽音发声训练中最基础的步骤。
(2)舌头控制训练。这项训练可以在(1)的基础上开展。即在(1)训练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无论是发出或不发出‘啊声音的过程,请大家想一想,自己的舌头处于什么位置?舌头伸出或不伸出口腔,舌尖抵住上牙或下牙时,是否对喉腔组织、肌肉力度控制或发出声音产生影响?”使儿童对舌头在发声训练过程中的位置、状态及对发声过程造成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可以帮助儿童逐渐具备“微调发声”的能力。
(3)闭口哼咽音训练。要求儿童将嘴巴闭紧(但无须以过大的力度,将上下嘴唇紧紧“粘连”,而是按照日常生活时的“闭嘴”状态即可)。在此基础上,从喉腔处发出“哼”的声音并从鼻腔处传出。这一过程可助力儿童体会咽喉处与鼻腔的“通道”——与“哼声”发出及传递的部位会产生明显的“震动感”。
(4)张小口发咽音训练。人们在日常说话过程中,嘴巴的张开程度整体处于“中小程度张开”的状态。因此,要求儿童将嘴巴张开一定程度(不宜过大),之后从咽喉处向外发出“啊”的声音。如果儿童对此逐渐熟练,则意味着“能够将說话状态与咽音发出相融合”。这种训练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以相反的方向完成——保持嘴巴微小张开,在这种状态下说话,同样可以起到咽音发声训练作用。
(5)打开喉咙及振胸训练。在儿童已经练习咽音发声一段时间之后,训练应该进展至下一个阶段——从肺部提气,经过咽腔、喉腔后振动并发出声响,最终将声音送出口腔。这种训练方法能够使儿童加深对发声过程的理解。比如,同样在(1)的基础上,要求儿童先深吸一口气,感受腹部、肺部的变化情况;之后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①在短时间内将深吸气全部发出——张大嘴巴发出洪亮的“啊”声响,相关人员可以在旁记录“啊”声持续时间。②采用一种“厚积薄发”的方法——以轻柔、缓慢、悠长的方法,将之前的深吸气缓缓以“啊”声发出。完成上述两种呼气发声训练之后,要求儿童自主体会,可逐渐使儿童掌握咽音发声技巧。
(二)咽音运用于儿童发声训练后的效应分析
咽音运用于儿童发声训练之后,产生的主要效应如下:其一,具体的发声方式受不同的气息运用技巧影响,故实际发出的声音在音色、音质方面均会呈现出差异。如果儿童从小便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差异,对歌唱的理解深度会逐渐提升。其二,由于咽音发声训练方法会对“声音共鸣”方式进行改变,但无须演唱者对咽腔、喉腔的发声力度进行较大改变,故演唱者看似发出的声音高且有穿透力强、持续时间较长,但却是将呼吸气流(主要是呼气气流)、喉腔组织及肌肉振动进行有效融合后的结果,对演唱者咽喉处几乎不会造成伤损。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咽喉处可得到有效保护,并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其三,通过咽音训练,儿童所发出的声音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灵活调整,具体体现在:儿童演唱歌曲时,声线美感会更强、声音质感会更加明显、整体音色会令听众感觉“更加开朗”,最终使儿童演唱的歌曲呈现出纯净、纯洁、青春、活泼、愉悦的特点,不仅深受同龄人欢迎,很多成年人也能在欣赏儿童歌曲的过程中激发脑海深处的童年回忆。
三、结束语
咽音是一种“无须过多增加咽喉处发声力度,通过对咽腔、喉腔的组织、肌肉进行定向控制,从而使发出的声音具有更大力度、更长持续时间、更强穿透力、优美程度更高”等特点的发音训练方式。这种方法运用于儿童发声训练时,可以帮助儿童掌握更好的发声技巧,且不会对儿童的咽喉造成损伤,故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咽音发声训练法运用于儿童发声训练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相关的内容可能无法使儿童理解,故音乐教育者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钻研,不断总结出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儿童能够从小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蕾.社区童声合唱团训练问题的探究[D].西南大学,2021.
[2]刘倩羽.童声合唱中多声部发声训练的有效策略[J].辽宁教育,2019(19):66-69.
[3]文伟.浅论童声合唱中发声训练的重要性及练习方法[J].明日风尚,2019(16):127.
[4]李崇威.亚历山大技巧对我国童声合唱训练的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