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青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在结合《课程标准》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为思维品质培养环节的重点工作方向,总结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下面,结合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系统阐述研究成果,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
逻辑思维是一种将思维内容连接在一起的思维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更好地认识并梳理获取的信息,更好地学习知识,准确地表达思想(张婧2021)。学生在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获取的信息时,能通过揭露逻辑错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有序、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培育学生逻辑思维也是引导其运用批判思维分析问题及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打开教材之初培育其逻辑思维。这一环节称为“走近”教材环节,即学生可以看到教材中的信息,通过倾听教师的语言、聆听教师分享的音频,初步解析教材中的图文,逐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但尚未“走进”教材中的语境。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以下类型的问题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
理解与归纳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有效梳理教材中的信息。顾名思义,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其中,“理解”属于浅层思维活动,难度不高;“归纳”的难度则相对较高,要求学生找出不同词、句、段、篇中的内在逻辑,是培育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课型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理解与归纳问题,如在词汇课上,通过问题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词性、词义等将所学词汇进行归纳;在语法课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多个例句简要归纳语法规则。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Story time 板块为例,在结合对话完成词汇讲解任务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
Q1:How many key words are there in the text?
Q2:How can we classify the key words in the text?
这两个问题呈现递进关系,第1 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即bird、beautiful、under、desk、behind、door 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第2 个问题,与学生共同展开理解与归纳类思维活动,使他们将词汇归纳为“代表事物的词汇”“描述位置的词汇”“形容动物的词汇”三种,从而得出下图所示的思维导图。
词汇归纳思维导图
这样,在问题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尝试分析各个关键词的含义,并有逻辑地对词汇进行归纳,培养逻辑思维。
在分析与推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细致、深度梳理教材中的信息,并结合获取的信息进行推理。“推理”更注重“推”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获取的信息,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事物内部逻辑或事件发展线索,合理展开推理活动(陈惠惠2021)。因此,设计分析与推理问题是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途径。考虑到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不足,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信息都蕴含于图片中,因此,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设计分析与推理问题,还要巧妙利用图片设计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Unit 8 Happy New Year! 的Story time 板块为例,教材中首次引入that 一词,而讲解this 与that 两词的区别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为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知识点并锻炼其逻辑思维,教师呈现两张图片,其中一张为迈克(Mike)的叔叔手持一个礼物盒,并说:“This is for you,Mike.”另一张为海伦(Helen)站在远处看到迈克打开礼物盒,出于好奇心询问:“What’s that?”然后,教师结合图片设计问题:“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this’and‘that’according to the picture?”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关注两张图片中说话者的空间距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图片的分享、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说话者距离的差距,有助于他们分析this 与that 的区别。这样,学生通过比较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可以发现,在第一张图片中,叔叔与迈克距离较近;在第二张图片中,迈克与海伦距离较远,因此可以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this 代指较近的事物,that 代指较远的事物”。
这样,通过分析与推理问题,教师帮助学生顺利掌握了this 与that 的含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并促进其逻辑思维的提升,达成通过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
批判思维活动是学生在获取并理解信息的基础上,确认自己和外界的观点是否一致的思维活动(俞良燕2021)。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可以使他们养成全面、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有利于他们在虚心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同时,避免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必然会接受大量的文化和思想元素。其中,一些积极的文化和思想元素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也有一些负面的元素会对其认知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效发展批判思维能力。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对教材中信息的理解会逐步加深,并在教师的影响下沉浸到教材语境中。这一课堂环节称之为“走进”教材环节,即学生要将自己带入教材的语篇情境,分析与思考主人公的言行。教师可以在“走进”教材环节设计指向批判思维发展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辩证思考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类型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
比较与判断是有助于引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活动(潘菲2020)。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语篇中不同主人公的言行进行比较,也可以引导他们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教材中的信息进行比较,还可以鼓励其将教材语篇与课外语篇作比较,从而使他们作出判断。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挖掘出教材中传递的积极思想,还可以有效发展批判思维。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 的Story time 板块为例,课文结合情态动词can 引入学生讨论“打篮球”的故事,当刘涛(Liu Tao)提出自己不会打篮球后,王兵(Wang Bing)和迈克鼓励其进行尝试,而刘涛在同学的鼓励下,发现自己可以轻松将球投入篮筐。结合课文,教师设计以下比较与判断问题:
Q1:Would you say“have a try”to your friend like Wang Bing and Mike?
Q2:Do you want to have friends like Wang Bing and Mike?
Q3:When you don’t know whether you can do a new thing well,will you have a try like Liu Tao?
Q4:Will you be brave in the attempt in the future?
四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组:Q1 和Q2 组成了第一组问题,即引导学生将自己与王兵和迈克作比较,判断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乐于鼓励身边的朋友尝试新事物,使其对“友谊”这一话题展开批判性思考,从而产生“好朋友要互相鼓励,而不是让朋友在尝试前便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Q3 和Q4 组成了第二组问题,即引导学生将自己与刘涛作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敢于尝试的勇气,并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意识到“敢于尝试”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助力其走向成功。
这样,通过设计比较与判断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解析教材内容,形成积极的思想,并在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思想元素时,强化批判性思考的意识,锻炼批判思维。
质疑与评价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关键环节。通过设计质疑与评价问题,可以避免学生产生人云亦云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质疑与评价”的含义,即学生要站在他人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在思考结束后,既可以对他人的想法表示否定,又可以提出肯定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问题设计、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批判思维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质疑与评价问题,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想法提出质疑与评价问题。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 8 Birthdays 的Culture time 板块为例,针对“People in the West usually open their presents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这一文化知识,教师提出以下质疑与评价问题:
Do you like this culture?Why?
结合问题,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持肯定观点的学生提出“I want to see his/her surprise expression.”的想法,也提出“If he / she didn’t open the present as soon as they receive them,I would think she don’t care about me.”的理由。同时,持否定观点的学生提出“If I don’t like the present,I may express disappointment form my face.It will hurt our friendship.”的理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无需作出评判,以保持学生参与批判性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这样,在质疑与评价问题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深入教材语境,展开批判性思考,锻炼批判思维。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项品质(孙晶、李梦2021)。创新不是口头上的标新立异,也不是脱离现实情况的主观臆测,而是结合客观规律和具体问题创造出的能够适应新情况的内容、方案或事物的具体行动。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逻辑思维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结合批判思维发现问题和不足,最后打破思维定式,运用创新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成教材基本教学任务后的环节称为“走出”教材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指向创新思维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摆脱教材的束缚,对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与处理,产生独特、新颖的想法,从而“走出”教材,走出思维定式,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设计指向创新思维发展的问题:
为突出重点、降低教材解析难度或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小学英语教材中经常出现内容省略的现象,教师可以在此处设计引导创新的问题,即请学生分析教材中省略的元素(时娟2020)。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深度分析教材的能力,还可以使其结合教材中引入的“前因”“后果”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解析教材中被省略的元素,并保障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2 What a day! 的Cartoon time 板块为例,在故事中,博比(Bobby)简要说明了自己和蒂娜(Tina)放风筝的经历:“This morning,Tina and I flew my new kite in the park,but it wasn’t windy in the park.”“We climbed up the hill.It was windy there.”为使学生更好地想象故事细节,教师鼓励他们演绎故事内容,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完善故事情节:“Can you imagine what Bobby and Tina said and did before they climbed up the hill?”
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思考博比和蒂娜在公园放风筝时的对话,并结合“It wasn’t windy in the park.”这一关键信息推测二人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地设计两个主人公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各种方法,最后提出其中一个主人公发现山丘上有风,并提出在山丘上放风筝的建议。
这样,教师通过在文本内容省略处提出问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合理开展创新性思考活动,培养其思维品质。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文本。针对此类文本,教师可以在文章结尾处设计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对文本展开续编。在此期间,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有效发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的Story time 板块为例,课文引入“皇帝的新装”这一故事,以一个男孩指出“The king isn’t wearing any clothes!”结尾。完成课文讲解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will the king do?”
结合这一问题,学生展开创新性思考活动,根据课文最后一幅插图中国王尴尬、局促的表情,提出国王已经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并设计后续情节。在此期间,学生指出多样化的续编方向,如“The king praised the little boy.”“The king killed the two men.”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细节内容。
这样,通过在文章结尾处设计问题,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根据课文中的线索展开续编活动,培养了其创新思维。
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