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念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三级防护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3-06-27 05:56李晓庆王计生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治未病危机心理健康

唐 莉,熊 梅,李晓庆,王计生

成都医学院(成都 610500)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随着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承受着成长、成才和就业等诸多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导致留级、辍学、自我伤害等消极后果[1-2]。

“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思想,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好防复”,这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要求类似,符合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科学规律[3-6]。目前,国内借鉴“治未病”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尝试,例如赵振海等[7]在2017 年提出基于“治未病”理论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任婷等[8]采用“治未病”思想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秦琪等[9]在“治未病”思想下构建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心理保健服务体系。但整体而言,关于“治未病”理念全面融入到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系统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护体系的研究还不多,本文探索性构建“治未病”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干预体系,并开展实践探索,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治未病”的育人理念

“治未病”理念源自于生活实践,是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的预防医学思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10],其中“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11-12]。现代医学“治未病”主要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防病于未然,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2)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3)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13-15]。

长期的心理困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可能成为其休学、退学甚至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需要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治未病”理念是构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坚持育心与育德并重,将“治未病”理念全面融入到心理育人中,积极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的富足,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充满浪漫色彩的情感,追求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他们也面临诸多压力,容易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困扰,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极端负性行为[16-18]。

据不完全统计,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健康问题[19-20],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情感困境、就业压力最为突出。此外,挫折应对、适应问题等也是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21]。

3 基于“治未病”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护体系构建

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前期预防、及时有效的干预及后期跟踪服务,这与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相符。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应用“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好防复”理念,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跟踪着手,探索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三级防护体系,简称“三防”体系(图1)。

图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三防”体系构建

4 “三防”体系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实践应用

成都医学院是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医工、医管相结合的普通本科医学高等院校,有在校学生1.4万余人。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心理育人工作,应用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构建了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三防”体系,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应用。

4.1 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体系

4.1.1 构建心理育人机制 1)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育人体系,强调大学教师队伍、管理服务部门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校相关部门职能职责,落细落实心理育人任务,实施育人行动,将心理育人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贯穿到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2)发挥学校、二级学院、心理育人机构在心理育人中的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从心理学院调整到学生工作部,与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一体化管理,统筹学校心理学院、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资源,充分调动专家教授在心理育人中的积极性。

4.1.2 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1)在全校开设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校新生必修课,设置36 学时,2 学分,广泛开展以人格培养、情绪管理、挫折应对、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2)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学校心理育人团队积极组织编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书籍;3)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选修课,聚焦大学生关注的领域与话题,进一步扩大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范围,学校开设《沟通心理学》《幽默心理学》《哲学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理论与实践》等心理选修课;4)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把心理品质中的韧性、挫折应对等深度融入进课程中,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断强化“未病先防”的理念。

4.1.3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抓住关键节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治未病”理念重在预防,尤其是面临升学、考试、疫情等关键时间节点,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应的心理指导,如针对新生入学适应的团体辅导,改善寝室关系的团体沙盘游戏,放松考试焦虑的团体正念瑜伽训练等;2)广泛开展提升心理保健意识的趣味性团体活动,如舞动疗法体验、拼豆豆游戏、手工沙龙等,与讲座形式相比,学生普遍反映团体活动参与感更强,收获更大;3)创新开展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组建一支师生结合的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团队,在疫情、地震、暴雨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第一时间开通心理热线,辐射周边社区、封控小区、受灾地区等,既为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同时也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技能;4)加强疫情期间心理调适方法宣传教育,提升学校师生、属地社区居民的应对能力,学校多次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学校及教师个人获得由四川省心理学会评选的“抗击疫情心理服务先进集体/个人”称号。

4.1.4 建强心理育人队伍 1)组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着力实现心理咨询师专家化,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心理咨询师研修深造、申报注册心理师,努力将心理咨询师队伍培养成业务精干、能力全面的心理咨询专家;2)着力提升朋辈互助队伍的规范化水平,通过面试选拔、培训指导、案例督导,帮助朋辈咨询员提升工作实效,有序推进朋辈咨询员参加心理治疗mooc培训,进一步强化朋辈队伍的规范化培养;3)加强学生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学校组织心理委员mooc培训,开设《心理委员专业能力与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心理委员的自我心理素养及工作技能技巧;4)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技能培训。

4.1.5 落实心理健康筛查 1)学校切实做好新生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于结果异常的学生由心理中心联合所在学院开展进一步评估、辅导或转介,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2022 年,学校新生参加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试点测评工作,参测率达99.5%。2)学校定期开展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评估、咨询或转介。

4.2 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4.2.1 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制定《成都医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手册,细化学生突发精神疾病、自杀、灾难性危机等突发事件的工作方案;2)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心理危机预警防控网络,创新举措,实现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全员和全方位、全过程预警。

4.2.2 开展专业心理咨询 学校广泛开展各类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心理困扰,化解心理压力,避免心理问题恶化为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做到“既病防变”。2022 年,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面谈、网络、电话等心理咨询服务,累计接待来访学生 500 余人次,主要涉及新生入学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学习压力应对、自我意识发展、情绪情感调适等主题。

4.2.3 提升心理危机识别预警能力 学校重视心理危机专业人员培养,同时注重面向辅导员、学生干部、专业教师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同时依托四川省科技厅2022 年重大科技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智能预警模型及预警平台建构研究》,在传统心理健康筛查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表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分析影响学生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危机的成因,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智能预警平台。

4.2.4 及时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干预 1)学校与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签订协议,通过校医合作,为心理危机学生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对疑似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医疗诊治;2)加强心理危机学生的个案管理与支持服务,通过建立安全稳定的社会支持渠道,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健康,逐步实现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学生的“既病防变”目标。

4.3 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跟踪体系

4.3.1 建立心理危机学生档案 学校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有自杀风险、基本功能受损等情况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

4.3.2 加强对康复学生的关心关爱 学校将康复学生列为重点关注和管理人群,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给予其密切关注,如出现异常表现及时报告并处理;同时,加强对康复学生的关心关爱,积极提供各种社会支持,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减少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促进康复学生的再适应,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4.3.3 做好康复学生跟踪服务 学校实行专职心理教师分片包干制度,定向指导二级学院,跟踪帮助因心理障碍“病愈”复学的群体,督促学生定期做好医学复查,遵医嘱服药治疗。同时,学校为康复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实现个人成长,防止愈后复发。

4.3.4 扎实推进家校协同 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与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积极加强心理障碍学生的家校联动,指导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技能,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掌握学生在家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通过家校协同,帮助心理障碍学生恢复健康,顺利完成学业。

5 小结

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干预的原则一致。本研究借鉴“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好防复”理念,系统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前期预防、中期干预、后期跟踪”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三防”体系,并在成都医学院实践应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研究还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治未病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