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滨州市北部的区域地理实地考察教学实践

2023-06-26 22:53宋丽丽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滨州市家乡公园

宋丽丽

【摘 要】区域地理的教学应当从实践出发,为此可以从家乡地理着手,开展区域地理考察实践活动。以“让学生走近海洋”为课程主题,以自然地理、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为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对滨州市北部进行了实地考察。学生在考察中能够逐渐掌握滨州区域地理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并能针对区域发展提出个人建议,在德育中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

【关键词】海洋经济 區域地理 地理考察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2-64-03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是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性地理模块,对于学生掌握地理规律、认识具体地理区域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材介绍了许多典型的地理区域,如长三角、松嫩平原等,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状况有较大的帮助。但学生只局限于了解地理教材中的典型区域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区域,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从带领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开始,应用地理考察、实验、调查等研究方法,开展地理探究学习。为此,笔者以学校所在的山东省北部的滨州市为例,以“让学生走近海洋”为课程主题,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总结滨州市沿海地区的区域地理状况。

一、确定考察地点和提出考察问题

滨州市位于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沿海区域有滩涂和湿地。这些是学生对于滨州市地理状况的基本认识,然而区域地理的学习还包括该地区的工业、农业、渔业等,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深入了解。

首先,在实践之前需要确定考察的地点,笔者选取了滨州市某湿地公园及其周围。选取该地区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海洋对该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的影响。其次,为了提高考察效率、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在考察开始前提出了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考察有一定的方向性。问题一是了解考察地区在滨州市的具体位置及其地理形成原因,问题二是了解考察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问题三是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上述问题主要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目的是以该湿地公园为例,以小见大地展现该地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不同地理要素和地理视角的具体应用。

二、基于自然地理考察的探究

问题一关于滨州自然地理的状况。首先是关于滨州市的地理状况,其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滨州市地处渤海湾南岸,海岸系黄河冲积而成,岸线曲折,东西蜿蜒二百多千米,有多条河流在此入海。湿地公园所在海岸属典型的泥沙质海岸,周围无天然良港,但海域内潮间带均为淤泥沉积而成,跨度大,滩涂宽广。这一特点实际上也是山东北部大部分海岸的典型特点。这部分内容较容易在网络上查到,也是引领学生了解滨州市基本状况的基础。其次是湿地公园及其周围的地理状况。因为湿地公园尚未完全开发,网络上的资料较少,所以可以围绕这一点制订一个稍微有难度的探索主题,考查学生区域地理分析能力。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教师选取蒲苇栈道、葵花洲和芦湾迷宫三处作为重点考察地点。蒲苇栈道有茂盛的芦苇荡,吸引了种类繁多的鸟类在此停留,该公园将此处设为鸟类投食区域,学生在此地考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湿地对于鸟类栖息的重要意义。葵花洲是行船水道中预留的沙洲,公园在此种植葵花,成为一大特色景观。水道中形成沙洲所遵循的地理规律、葵花生长的气候因素是地理考察的重要内容。芦湾迷宫实际是大大小小的湿地构成的“群岛”,该地芦苇遍生,鸟类繁多,因水道复杂如迷宫而得名,这个迷宫的形成得益于人工,但恰能使学生了解湿地生态和水陆结合的复杂性。

在了解湿地公园内部的地理状况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湿地公园北部的海岸,学生可以观察到泥沙质海岸的广阔,以及部分土壤的盐碱化状况,教师可趁机为学生讲解海岸和港口的相关知识。此外,尽管没有优良的出海港口,该地区仍有不少渔民,渔业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与渔民交流,体会出海天气、鱼群种类、季节气候对海洋及渔业经济的影响。

经过上述考察,学生不仅了解了湿地公园所在的滨州市北部湿地的主要河流和湿地状况,具体地认识了每一条支流,而且了解了由此形成的生物链和生态环境,以及陆地与海洋结合的生态环境。

三、基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探究

问题二着眼于区域地理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像滨州市这种沿海而无优良港口的地区,其优势和劣势更有讨论的空间。学生在准备和调查环节中一般会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例如30%的学生认为滨州市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充分的地理优势,70%的学生则认为优势不明显。这些结论往往是学生基于自己对当地现实情况的模糊认识和网上为数不多的材料得出的,他们往往不能举证,而通过实地的探访能够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从劣势来看,由于缺乏优良的港口和海岸,大规模的港口贸易和旅游业难以开展。在带领学生考察北部海岸的时候,着重让学生勘察海岸的土质,并结合GPS等实时地图,勾勒海岸线的基本面貌及其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对海岸的实地探访,能够切实体会滩涂和泥沙广布的海岸对于大型船只航行的局限,同时这种海岸泥沙与夏威夷、青岛等著名海滩的泥沙不同,也让沙滩旅游业难以开展。而港口贸易和旅游业都是高附加值、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引擎。结合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区域地理学习内容,学生在对比中能够感受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如此不同的原因。

从优势来看,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使得该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仍具备相当的潜力。自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提出后,滨州市一直致力于融入该经济圈,发展本地的海洋经济。2018年滨州市出台《滨州海洋强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纲领性的布局。其中,针对滨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地理劣势,即泥质海岸的固有缺陷,有专家建议通过修建防潮堤硬化路面,内外建设基础设施,人为改善当地地理环境,挖掘旅游资源。实际上,湿地公园的建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作为当地发展旅游的重要项目被寄予了厚望。教师在带领学生考察湿地公园时,引导学生关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如湿地、候鸟、芦苇等原本具有的自然优势;其次是广场、纪念馆等人为修建的人文要素;最后是人为改造的防潮堤、芦湾迷宫。通过人为改造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再开发。学生在考察时可以认识到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能够改变局部地理缺陷,助推经济发展。

经过问题二的思考以及实践考察,学生可以理解区域地理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要素的资源、制约,以及政策、人类活动的巨大作用。

四、针对区域发展提出自我建议

在通过实践考察了解滨州市沿海地理状况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地理课中所学知识,为家乡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有了真实的实践考察和相关地理区位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想到更加具体而丰富的建议。笔者选取了学生较为典型的建议,并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总结,具体呈现如下:

学生a:滨州市北部应该以湿地公园开发为典范,重点开发湿地公园、海洋公园、渔家乐等旅游项目,同时加入游乐园、博物馆等大规模建设,提高该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总结:学生a对于湿地公园的开发非常满意,认为这些旅游资源的利用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突破方向。游乐园、博物馆的想法是对旅游业的补充。

学生b:我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到湿地公园的河流旁有矿业公司,经过查询得知这个区域有较多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在实地探访中发现当地海岸具有盐碱化现象,想必可供开采的盐资源也很丰富。

总结:学生b重点关注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教师在表扬学生敏锐观察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粗放型产业和产业升级在资源开发中的不同影响。

学生c:我在考察的时候看到海岸边有风力发电机,b同学也提到了滨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如果有煤炭可以进行火力发电。海岸线这边光线很充足,可以购买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光伏发电。临近地区有河流,落差并不大,不知道是否可以发展水力发电。由此,可以推测滨州市的能源产业前景广阔,包括风力发电、煤炭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等。

总结:学生c由自然资源具体思考到能源资源,敏锐地捕捉到本市发展各种能源资源的条件,并提出猜想。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猜想并告知学生答案。

学生d:我认为可以让渔业发展更加现代化,现在的渔民都比较辛苦,打到鱼虾之后往往直接送到市场贩卖,缺乏加工过程,而现代化的加工和包装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可以考虑在沿海地区开设与渔民直接对接的海鲜食品加工厂,通过严控质量,打造地方名片,提高渔民收入。

总结:学生d关注到渔业资源的利用还比较落后,想到通过现代化的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渔民的收入,這是比较有经济头脑的思路,体现了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知识的应用,是有效提高产业生产和渔民收入的合理方法。

以上四个学生基于旅游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渔业资源四个角度,各自提出了滨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方法,尽管考虑还较为简单,但是已经满足了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求,并且体现了学生对区域地理影响因素的了解与思考。

五、乡土意识与地理德育

除了让学生了解家乡区域地理基本情况,梳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教师还要注重地理与德育的融合。一方面,本土地理的了解与实践和学生的生活较为接近,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是中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现有的教材往往重在整体把握和典型取材,而家乡区域地理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从课程角度认真学习和思考家乡地理、经济、文化,教师应当借此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

首先,带领学生认识家乡的动物、植物和它们的栖息地、生长地,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培养对动物和植物的热爱。在考察湿地公园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在蒲苇栈道通过投食吸引鹤类、鹭类、鸥类等野生鸟类,考察学生对它们的认知。由于较少有时间接触大自然,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鸟类并不熟悉,教师通过细致讲述每种鸟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向学生介绍湿地的芦苇、葵花,以及北方的常见树木,让学生了解家乡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学生还主动与渔民交流,并询问各种鱼类的产量、价格等,从而了解家乡的渔业发展情况。

其次,向学生介绍家乡的代表企业和产品的具体情况,丰富学生对家乡产品的认知。本市代表企业为能源、矿产等工业企业。本市的农副产品代表有西红柿、鸭梨、冬枣、鸭蛋、黑牛、黑猪等。这些特色产品有不少是学生经常吃的,通过调查分享相关品牌和商铺,学生与家乡的产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最后,养成保护环境和爱惜动植物的美德,在实地考察中落实德育。例如在考察湿地公园和海岸时,一些学生会自发地捡起周围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中,这体现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在亲近鸟类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尊重鸟类,不破坏其栖息环境,体现了对当地生物的保护。学生在考察中互相提醒,共同进步。又如学生d所提到的渔业生产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产业的升级转化,类似的产业升级在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工业生产中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体现了学生对资源环保利用的思考。

六、总结

为了增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笔者以“让学生走近海洋”为课程主题,带领学生在滨州市北部某湿地公园及周围海岸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本次实地考察引领学生了解家乡地理知识,具体应用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与乡土观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成果。通过三个问题的引领,分别从自然地理和海洋经济的角度对滨州市区域地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了解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学生能够认识到政策和资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从旅游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渔业发展四个角度提出滨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议,体现了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和灵活应用。此次课程体现了实践考察对于学生了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优势,也为其他一线教师开展实践考察教学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滨州市家乡公园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在公园里玩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一见如故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