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贝贝,陈君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四川 成都 611433)
西藏地处祖国西部的青藏高原,这里有巍峨的雪山和辽阔的草原,滚滚的雅鲁藏布江从这里发源,勤劳朴实的藏族人民在这里居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这里的人民特殊的生活方式,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艺术。藏族人民喜欢用歌舞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他们将秀美的山川、虔诚的信仰以及生活的状态等都写进歌里、编进舞里,用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西藏地区的民间歌舞艺术蕴含了藏族人民对宇宙及生活的认识和虔诚的信仰。藏族人民喜爱歌舞,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节日庆典中,人们都喜欢用歌唱和舞蹈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藏区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堆谐,即西藏上部地区或西部地区的歌舞。“堆”的藏文直译是“上部”“上域”或“西部”,“谐”的意译是“歌舞”。[1]“堆”是自吐蕃王朝时期相沿下来的西藏的一个地理区划的名称,主要指雅鲁藏布江南岸日喀则以西至阿里的广大地区(即现在西藏的日喀则地区和阿里的广大地区)。最初,外地的人们将此地区流传的民间歌舞统称为“堆谐”,后来专指身挎扎念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2]经过发展演变,这一歌舞形式由日喀则等地逐渐流传至拉萨,其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将最初发祥地的民间歌舞称为“堆巴谐”,将流传在拉萨等地的这一歌舞形式称为“堆谐”或“拉萨堆谐”。人们用“堆巴谐”和“堆谐”两种称谓区分二者。
堆谐经日喀则等地传入拉萨后,深受各阶层民众的喜爱。“堆谐刚流传到拉萨时,还保持着农村那种粗犷、豪放的舞姿及音乐风格,但后来在市民文化的氛围中渐渐变得雅致起来。”[3]其伴奏乐器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一把扎念伴奏,逐渐增加了横笛、京胡、铁胡、扬琴、串铃等乐器,形成了富有特色并相对稳定的乐队形式。“同时,堆谐这一名称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初,人们将从‘堆’地区流传出来的民间歌舞统称为‘堆谐’,演变到后来,人们把流传于拉萨等城镇的,由最初的堆谐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歌舞称为‘堆谐’或‘拉萨堆谐’,而原初发祥地的民间歌舞则被称为‘堆巴谐’,即‘堆巴人的歌舞’。”[1]22从“堆巴谐”到“堆谐”的演变,是民间艺人为了使其适合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而对原来的旋律进行必要的加工、修改或重新创作的结果。[3]160最初的堆巴谐主要流传在“堆”地方的城镇和乡村,发展演变后的“拉萨堆谐”在知识阶层和城市居民中流传,特别是通过“囊玛吉度”(“囊玛吉度”是指由喜爱并从事“囊玛”“堆谐”等传统歌舞艺术表演的人员组成的职业性民间艺术团体)行会组织及其艺人的参与和实践,使堆谐在音乐形态、表演形式等方面均得到了规范和统一(堆谐由前奏、慢板歌舞、间奏、快板歌舞、后奏五部分组成,其中,前奏和慢板歌舞属于慢板部分,间奏、快板歌舞和后奏属于快板部分)。与“堆巴谐”相比,除了旋律繁丽了很多,“堆谐”的结构也有了新的扩展。虽然“堆巴谐”和“堆谐”是源与流的关系,但是,“堆巴谐”流传到拉萨后,在音乐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与堆谐形成了明显区别。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堆谐有新的活力和自己的特色。
堆谐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等城市和近郊。“从表演形式上看,堆谐主要是载歌载舞的歌舞艺术,但也可以是只唱不舞的歌曲形式,甚至是歌舞双弃的器乐音乐。”[1]127堆谐的慢板部分富有歌唱气息,曲调悠扬抒情;快板部分较慢板速度加快,舞蹈气氛浓烈,节奏明快。在乐器演奏的前奏、间奏、后奏的固定段落中,表演者只舞不唱。
“堆谐歌舞的表演人数以及表演者的性别年龄都没有严格规定,或多或少,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可以。”[4]在表演时,一般在地上放一块木板,以便在舞蹈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表演者上身很平稳,没有大幅度的动作,但下身表演自如,一般不过分晃动身体,整个表演透出表演者的一种平和心态,有些腼腆但不拘谨,给人圣洁、高雅之感。堆谐的伴奏由扎念、横笛、京胡、铁胡、扬琴、串铃等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演奏,亦可由一把扎念伴奏。堆谐的伴奏乐器最初只有扎念,流传到拉萨后,其伴奏乐器得到了新的扩展,这主要归功于十八世纪的多仁·丹增班觉,他从内地引进了扬琴,并开创性地在原有伴奏乐器扎念的基础上增加了笛子和扬琴,开创了用小型乐队合奏为歌舞伴奏的先例。[3]164
堆谐的唱词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宗教与世俗内容皆具。在世俗内容中有日常生活、爱情以及对家乡的赞美等题材;同时,由于西藏作为藏传佛教流传地的特殊文化环境,许多堆谐的唱词内容与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和虔诚的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一部分是歌颂美好的爱情。此外,歌颂家乡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曲目也很多。[5]
堆谐的曲目很丰富,虽然不同曲目的慢板和快板歌舞部分的曲调各不相同,但在演唱乐曲时几乎使用相同的前奏、间奏和后奏音乐,即堆谐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前奏、间奏和后奏等固定段落,这是堆谐程式化曲体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堆谐的“歌段音乐大多是五声宫调式,也有五声羽调式与六声商调式的乐曲,但为数较少。”[2]634在乐曲内部,通常采用一些不同调式的交替手法,这些调式交替大部分是同宫系统内的交替,即段落内部的调式关系变化,一般变化不大。
从总体看,藏族民间音乐属东亚音乐体系,旋律以五声性调式音阶为主,西藏传统音乐堆谐主要也采用五声调式音阶。但也有少数的堆谐旋律中出现si 音和fa 音的特殊用法,这时出现的si 音和fa 音在旋律中并不是偏音,而是在保持旋律五声性特点前提下的调性转换。[6]在旋律进行时,堆谐的音程主要在13 度之间,一般来说最低音是g,最高音是e2。旋律进行时节奏松紧交替,表现不同的心情。
堆谐前奏部分由三句组成,为一个乐段。旋律在第一小节“动机”的基础上发展,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原样重复,第三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的结果,构成了堆谐音乐具有共性特征的固定前奏部分。固定前奏虽然是重复构成的段落,但没有单调感;间奏是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的衔接,与慢板部分相比,节奏显得更为紧凑、活跃;堆谐后奏的旋律是由D 宫调转到其下属领域——G 宫系统的e 羽调,但不结束在e 羽调上,而是在G 宫上的突变中结束全曲。由此不难发现,一方面堆谐旋律中的调式运用手法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其旋律进行显得非常自然。堆谐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的音乐关系密切,快板部分的旋律是慢板部分旋律在节奏、音调上采用紧缩、简化的手法构成的变化形式。这种快板部分和慢板部分的关系绝不是偶然的,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创作堆谐音乐的智慧和理念,其中蕴含了堆谐的规律与特征。以下列几首堆谐的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音乐为例:[4]
谱例1:
《阿哥的家》中的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音乐(第一声部为慢板,第二声部为快板音调框架)。(见谱例1)
《札堆念迥》中的慢板部分和快板部分音乐(第一声部为慢板,第二声部为快板音调框架)。(见谱例2)
从旋律句法上看,堆谐歌舞部分的每个乐句后面都有一个伴奏乐器演奏的模式化后缀,每个模式化后缀都以前面乐句的最后一个音为衔接点,即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紧随其后的模式化后缀的第一个音为同一个音,但每次进入模式化后缀后,织体(节奏型)总是发生变化,形成每个模式化后缀特有的固定音型。如:宫音为起点的模式化后缀从宫音开始,其音型只用于该模式化后缀;徵音为起点的模式化后缀从徵音开始,其音型同样只用于该模式化后缀。但慢、快两个部分的形态各有不同,包括节奏型。
以堆谐《札堆念迥》中的模式化后缀为例。[4](见谱例3)
此外,在堆谐的许多旋律句式之间,存在一种符合“黄金分割律”或逆“黄金分割律”的数比关系及美学效应,这或许是民间音乐反映出的人类审美感知的共同特征。这种效应表现在乐句之间“前长后短”(0.618 的黄金分割点)或“前短后长”(0.382 的逆黄金分割点)的句式结构当中。以《札堆念迥》慢板歌舞部分的前两个乐句为例,形成了一个“前短后长”的句式,即12+20=32 拍的结构,比例近似于逆“黄金分割律”,其图式如下:
堆谐是西藏传统音乐中具有严密结构的歌舞音乐体裁之一,其结构由通用于所有堆谐的前奏、间奏和后奏等固定段落与非固定的慢板、快板歌舞部分组成(有些堆谐无慢板,只有快板部分,此时把快板前奏——整个乐曲的间奏作为固定前奏),这种由前奏、间奏和后奏等固定段落与非固定的慢板、快板歌舞部分组成的结构形式与其他大多数西藏传统音乐体裁的结构有很大不同,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结构形式。
堆谐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7]:
第一种是:前奏(固定)——歌舞(变化)——间奏(固定)——歌舞(变化)——后奏(固定);
第二种是:间奏(固定,此时充当快板段落的前奏)——歌舞(变化)——后奏(固定);
堆谐由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组成,由于两个部分的乐思相对独立,所以其表演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有时会省略其中的一部分(大多省略慢板部分)。“一般来讲,堆谐音乐是否省略慢板部分完全取决于整场演出现场的氛围,现场的气氛比较热烈,情绪比较激动时艺人们往往随机应变,省略其慢板而直接从间奏开始演奏欢快活跃的快板歌舞音乐。”[3]163
谱例2:
谱例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堆谐的基本结构是固定的,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其中的前奏、间奏、后奏为固定段落,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和体裁意义。同时,这些固定段落(前奏、间奏、后奏)还具有旋律和结构技法上的相同或相似性,由此可以看出,堆谐作为一种体裁其结构内部的统一性。以下是通用于所有堆谐的前奏、间奏、后奏三个固定段落[4]。
固定前奏:(见谱例4)
固定间奏:(见谱例5)
固定后奏:(见谱例6)
堆谐的伴奏采用一种齐奏与支声相结合的织体,除了形成不同乐器间的“音色和声”,在歌声与伴奏之间或不同伴奏乐器之间也出现支声形态。以《札堆念迥》慢板歌舞部分出现的支声形态为例。[4](见谱例7)
其实,这种织体的多样性就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所促成的音响的多样性,由此我们能感觉到表演者的坦然心态。此外,从对比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堆谐曲目之间乃至不同段落之间仍然存在相异性,这虽然是彼此构成对比的关键所在,但并不影响其有机统一性。比如:歌与舞的对比统一,唱与奏(前奏、间奏、后奏等)的对比统一,快与慢的对比统一(快慢之间的音乐材料的相似性和速度的相异性)等。
总之,堆谐作为西藏传统音乐重要的体裁类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结构比西藏传统音乐的其他体裁更具规范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结构特征。
谱例4:
谱例5:
谱例6:
谱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