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中的拨弦技法特色

2023-06-26 02:52唐进
戏剧之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扬琴琴弦发力

唐进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王沂甫生平与“扬琴八大技法”

王沂甫(1917—1989),我国著名的扬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论家,东北扬琴一代宗师,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沂甫教授是原辽宁省海城县(今海城市)人,我国扬琴专业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自幼跟随祖父学习扬琴,后拜原辽宁省盖县(今盖州市)民间艺人赵殿学(?—1963)先生学琴,1949 年参加工作,1957 年经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推荐,调入西安音乐专科学校(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任教。自此,王沂甫教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扬琴艺术纳入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正式肩负起西安音乐学院扬琴学科的建设任务。

在半个多世纪的扬琴艺术教学和演奏实践中,王沂甫教授集教学、演奏、乐器改革、理论研究于一身。作为教育家,他乐于施教、诲人不倦、桃李满门,为中国扬琴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作为演奏家,他完整继承了前人传统的扬琴演奏技法,并发展、创新了多种扬琴演奏技法,创作、改编、移植了大量扬琴曲,代表作有《苏武牧羊》《泪罗江上》《春天》《绣金匾》等。作为扬琴改革家,他改革了当时的扬琴弹奏工具,对原传统扬琴的琴竹尺寸进行了改进,并改换了琴竹垫,使得扬琴音色更为和谐,演奏也更加方便、流畅。作为扬琴理论家,他长期致力于建立及完善扬琴理论体系,将扬琴技法系统化,并于20 世纪60 年代将中国扬琴技法科学总结提炼为“弹、轮、颤、滑、点、拨、揉、勾”,并以教材形式加以详细论述。在1957年至1963 年间,他编辑出版教材八册,其中收录了其整理编创的多首作品,使“扬琴八大技法”受到了高度评价。后由王沂甫教授之女王丽懿、王成懿将其理论整理成册,编著了《扬琴八大技法教程及乐曲》。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评价该著作为“科学分析扬琴表演技巧的权威性论著”[1]。

王沂甫一生为中国扬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灌制的激光唱片扬琴独奏曲《绣金匾》被美国布朗大学收录到“世界音乐大全”中;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音乐词典·续篇》《中国艺术家辞典》《华乐大典·扬琴卷》等;他整理提炼的“扬琴八大技法”对中国扬琴表演艺术的拓展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2]。

二、王沂甫首创的“拨弦”技巧

扬琴作为一件“舶来乐器”,自明末清初传入我国以来,在初期主要作为我国各地民间乐种的伴奏乐器并在各类乐种组合中逐渐发展。在这一阶段,扬琴的演奏技法主要以琴竹击弦为主。在其后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扬琴艺术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逐渐融入全国各地乐种中。在这个背景下,老一辈扬琴演奏家在不断改良扬琴乐器形制、击弦工具的同时,首创了大量具有中国扬琴典型特征的技法,如反竹、颤竹、滑竹、拨弦、揉弦、顿音等,并运用这些技法在不同地域分别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演奏流派,如源于江南丝竹的扬琴流派;源于广东音乐的扬琴流派;源于曲艺说唱艺术的四川扬琴流派以及吸收民间音乐语汇而独立发展的东北扬琴流派等[3]。

其中,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吸收和借鉴了东北民歌、辽南地区皮影戏、民间说唱音乐等,形成了清秀典雅、热情奔放的演奏风格,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音乐特征。在技法方面,王沂甫教授的恩师赵殿学先生在1920 年运用自创的扬琴特色演奏技法,结合皮影戏中的唱腔韵调,将歌曲《苏武牧羊》改编成扬琴曲,如歌如诉,缠绵委婉。在这个作品中,赵殿学运用了自创的扬琴颤竹、滑竹、揉弦等演奏技巧,奠定了东北扬琴区别于其他地域演奏风格的特色演奏基础,即主要运用“吟、揉、滑、颤”四种特色技法来体现该流派独特的演奏风格。

1935 年,王沂甫先生在继承前人演奏技巧的基础上,首创了扬琴的“拨弦”技法,继而在拨弦技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滑拨”技法,并将两种技法首次运用在其改编的作品《汨罗江上》之中。

《汨罗江上》原名《罗江怨》,原本是一首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古曲。王沂甫教授在改编时首次在本曲演奏中加入了拨弦和滑拨演奏技法,并将乐曲更名为《汨罗江上》。乐曲前半部为凭吊诗人屈原,后半部分则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盛况,尾声以怀念、回忆的感情色彩结束。

该作品保留了古曲的完整曲调,将古曲以变奏的手法进行展开,在不同的变奏段落中,音乐在速度、力度与演奏技法方面进行了相应变化,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张力,并且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对比以及音色对比。在该曲中,王沂甫教授将其首创的拨弦和滑拨的特色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乐曲中的音乐情感内涵。

三、拨弦技法特色

拨弦是王沂甫教授首创的扬琴技法,其演奏方法是用琴竹的尾部拨动琴弦,使琴弦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用符号“+”表示。作为中国扬琴的特色技法之一,拨弦技法是一种区别于击弦的扬琴技法,具有特殊的持竹方法、演奏要领与音色特征,下文加以具体阐述。

(一)持竹

在拨弦时,以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为主,将琴竹稳定控制于手中,称“反向三指持竹”。具体方法为:将琴竹竹头向上翻转,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琴竹持口部位,松紧力度以琴键不上下滑动为宜,中指自然放于竹尾的上方,与大拇指、食指配合,作为辅助支撑,起到稳定控制琴竹的作用,无名指与小拇指自然放松,不接触琴竹。

在拨弦持竹时,中指应置于琴竹尾部上方1 厘米至1.5 厘米左右为宜(通常放于竹尾部的豁口处),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控制琴竹以及对拨弦演奏的控制与掌握。中指距离琴竹尾部的预留长度过长会导致手指对琴竹整体控制能力降低,不易控制琴竹吃弦的深度——吃弦过深容易在演奏时误拨到本音下方的其他琴弦,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杂音;吃弦过浅则无法拨动该琴码上的所有琴弦,从而影响音色的饱满度。因此,科学的持竹方法是演奏好拨弦技巧的关键之一。

(二)拨弦发力的速度与角度

在演奏拨弦时,手腕应从前至后拨动琴弦,以手腕的发力带动小臂、大臂的发力,达到发力与松弛的自然统一。在拨动琴弦时,发力应一气呵成,在非常短时间内完成拨弦动作,如果拨弦动作过慢,同一琴码上的数根琴弦就会相互摩擦而产生杂音。

在琴竹触弦时,应以45°的角度为宜。在琴竹触弦完毕后,向身体内侧斜上方45°进行提拉。角度过小,琴竹擦弦会产生噪音,音色不够饱满;角度过大,则无法拨动同一琴码上的所有琴弦,共鸣不够,导致声音过于单薄(在乐曲中,进行“选拨”的技巧处理时除外,后文详细阐述)。

(三)肢体语言的美观

在演奏拨弦时,其动作是从手腕到手臂的整体运动,动作幅度一般较大,所以在拨弦时应特别注意肢体语言的协调与美观。动作起落应与音乐的内在律动、乐句的划分、气息的连接相结合。无名指、小指应呈自然放松的状态,运用手腕与手指的连贯发力动作,使竹尾由上至下拨动琴弦。

(四)拨弦的音色

拨弦所产生的音色是清脆、明亮的,在乐曲中常常可以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因扬琴每只琴码上均有多根琴弦,因此在拨弦的过程中触弦一定要快,避免因每根弦单独振动产生余音而出现杂音,影响拨弦的演奏效果。演奏拨弦时,为追求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拨弦时的触弦位置应比正常敲击弦时略远,以三厘米至四厘米为宜。距离琴码过近,则琴弦无法完全振动,声音会较为干瘪;距离琴码过远,则音色发“散”,不够集中。

综上,演奏者在演奏拨弦时,发力的速度、触弦的角度、距离琴码的远近等因素均会影响拨弦的音色,所以演奏者应充分而敏锐地感知拨弦时音色的细微变化,通过不断练习加强对琴竹的控制力,以达到对于音色的准确控制,从而更为完美地表现不同作品的音乐形象。

四、拨弦技巧在王沂甫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在王沂甫的实际扬琴作品中,拨弦类技巧得到了广泛应用。

谱例1:

按照演奏形式划分,拨弦技巧有三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单竹拨弦、齐竹拨弦、滑拨。按照单次拨动琴弦的数量划分,可分为两种:满拨和选拨。

为了更为直观地阐述王沂甫教授的拨弦技法特色,本文以其改编的扬琴独奏曲《汨罗江上》中的【二】中速段落进行说明(如下谱例所示)。该段落全部用拨弦技巧演奏,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下一段热烈、欢腾的情绪进行了铺垫。(见谱例1)

单竹拨弦:即用一只琴竹拨弦。用左竹拨弦叫左竹拨,用右竹拨弦叫右竹拨。左竹单手拨弦常常用在高音区旋律声部,此时右手一般作为伴奏声部,常采用分解和弦或节奏型等织体演奏。在王沂甫教授的作品中,单竹拨弦常常以双手交替的形式出现。单竹拨弦为拨弦技巧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常常用不同速度的单竹拨弦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与感情。在以中速和慢速进行的段落中,通常适用于表达飘渺、空灵的内涵;在以较快速度演奏时,则常用于表达向上、激昂的情绪。谱例所示的段落以“慢起渐快”的速度进行呈现。开头几个小节的速度较慢,表现了江水滔滔远去、人们怀念屈原。随着速度逐渐加快,单竹交替拨弦越来越激烈,形象地展示出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热烈情绪。

齐竹拨弦,即用两只琴竹同时拨弦。这种拨弦可以产生和声效果,并且能够增加音量。这种拨弦形式通常在重奏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以作为调剂音色的常用技巧。

滑拨,是由单竹拨弦衍生的另一种拨弦演奏形式。这种技巧是用琴竹的尾端从固定音位向上或向下滑动拨弦。从本音向上滑拨称为上滑拨,用符号“+↗”表示;从本音向下滑拨称为下滑拨,用符号“+↘”表示。滑拨技巧有多种应用:可以固定时值,但不固定起止音程;可以不固定时值,但固定起止音程;也可以既固定时值,又固定起止音程。王沂甫教授的作品在使用滑拨技巧时常常是既固定时值节奏,也固定起止音,这时用符号“↱”表示(如谱例所示)。

拨弦类技巧按照拨奏音色是否饱满划分,又可以被分为“满拨”与“选拨”两种形式。“满拨”是指在拨弦时自上而下均匀地拨动每只琴码上的所有琴弦,这种拨弦产生的音色较为饱满,清脆悦耳,余韵悠长。“选拨”是指在拨弦时只拨动每只琴码靠上的一至二根弦而跳过其余的琴弦,这样产生的音色空灵且意境深远。“满拨”与“选拨”在音色上存在区别,因而在实际演奏时不能一概而论。演奏者应充分理解作品,对不同作品的音乐意境与音乐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确定使用哪种拨弦方法。

五、结语

自1935年以来,作为王沂甫教授首创的扬琴技法,拨弦类技法极大丰富了中国扬琴的音色变化,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对近百年来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随着一代代扬琴人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如今在当代扬琴作品中,为追求音色的更多变化,拨弦类技法已经进一步得到了广泛运用,并成为具有中国扬琴特质的常用演奏技法。

猜你喜欢
扬琴琴弦发力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