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与思想交流

2023-06-26 15:29黄伟力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

【摘要】陈红娟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一书不仅考察了《共产党宣言》百余年来的汉译文本,而且透过《宣言》的汉语译文及其演变轨迹,探究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中国化历程。该书立足学术前沿,呈现纵横兼济的历史,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汉译与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结合在一起,融入文本学研究和概念史研究的方法,在理论与方法层面均具有创新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文化融合 思想交流 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

近期读到陈红娟教授的新书《〈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颇感欣喜。陈红娟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影响日盛的后起之秀,该书不仅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而且入选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正在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从本书标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专注于两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百余年来的汉译文本,二是透过《宣言》的汉语译文及其演变轨迹,探究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中国化历程。这两方面都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作者在书中呈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探究成果及经由深入思考而形成的学术见解。让我觉得印象最深或最受启发的,是作者以文化融合与思想交融的视角去探讨上述两方面问题。历史过程的生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在人的处境、人的思想与人的行动之间的三维互动中展开【林同奇:《中文版代序: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初探》,见〔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玮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代序”第15页。】。人的思想既表征着人的处境,又赋予人的行动以特定的意义,是将人的处境和行动紧密勾连以变革客观现实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塑造人的思想观念的文化要素,文本及由其衍生而来的话语和符号在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说法国大革命是一个由话语和符号推动的历史事件,那么中国革命也呈现出如斯面相。

一、立足学术前沿之力作

学界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嬗变对革命话语的研究已有颇多成果,如陈建华先生的《“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对“革命”的词源以及在不同政治运动中的含义进行了考察,从跨语际实践的角度探究了“革命”话语的世界性与现代性问题,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语际传播角度来探讨话语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研究方向,诸多学者对这个论题有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探讨。如邓伯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词汇词组、语句语段等做出解释;黄力之的《70年中国话语构建的历史走向(1949—201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专门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各个阶段的话语产生及特点予以关注和阐述;陈金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建构》(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就从“话语建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过程。不难看出,这些研究都将研究视角放置在思想研究层面,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生成、嬗变、发展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关联,而集中于文本或概念等的微观、实证研究较少。然而,近些年来话语研究的实证化趋势日益凸显,文本话语、词频分析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不断积累着新的研究成果。如此看来,本书以《宣言》汉译本为对象,在此基础上展开文本考证、词频分析,进而延展至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中国化研究,可以说是建立在对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精准把握基础之上的。

该书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典型性。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话语分析,首先应考虑是否能够透过研究对象而“一叶知秋”,即通过文本话语变迁能否反映其背后的思想变迁过程。本书所选择的《宣言》汉译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自身的典型性与特殊性。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伟大实践。《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了解、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宣言》不仅是在中国翻译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也是发行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之一。以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陈望道以日文本为底本翻译的《宣言》为起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逐渐摆脱早期那种片段式、散碎化的译介与转述的模式,形成了以中文全译本为载体的传播模式。如此,《宣言》的汉译本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本链条,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研究样本。唐·麦肯锡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连续的阐释行为所构建的【〔英〕戴维·芬克尔斯坦、〔英〕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著,何朝晖译:《书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7页。】。一方面,《宣言》不同译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阐释与建构的过程;另一方面,《宣言》翻译与传播活动贯穿于从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创建再到新中国成立等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表述的重要文本和话语源泉。

二、纵横兼济的历史呈现

本书对《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接受、衍义等方面进行的梳理与考察,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映射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对于展现历史的生动过程与复杂面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解读和把握本书的基本内容。

以横向观之,《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涉及外来理论与本土文化的互动、交汇和融合。《宣言》文本从外来语境到中国语境首先面临语言的转换即文本的翻译。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然客观的文本再现过程,而是历史语境、文化背景、底本对照以及译者的知识结构、政治立场、意图诉求等种种因素影响下的意义再生产活动。因而,翻译一方面表现为对文本原初意义的追索,另一方面是自我在文本面前的展开,是一种自我理解对文本意义的楔入。同时,外来理论在跨语际旅行过程中也必须为适应在地的思想语境和实际需求而历经不同程度的过滤、弯曲与变异,方能彰显其现世性【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74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首先面临的是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而最初体现出来的便是语言的转化。只是在翻译这一语言转换过程中又杂糅着作者的意图与诉求。自1899年《万国公报》刊登《宣言》的首篇汉语译文起,《宣言》开始了在中国跨越两个世纪的翻译与传播历程,大体经历了从片译、摘译、段译到全译,从以日文本、英文本、俄文本为翻译底本到以德文原版为翻译底本,从私人译介到官方支持下组织化的集体翻译,从纯粹翻译到翻译与研究兼顾、并重的演化过程。西方传教士、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知识精英、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以及专业化的翻译工作者在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下,面对着各自的问题,不断地对《宣言》做出不同的诠释,凸显其中不同的思想内容。《宣言》译文的演变、译本版本的迁衍,一方面内嵌着本土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塑造着在地的文化体系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在这一连续性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理论与本土文化不斷地互动、互融与互嵌,不断形塑与建构着新的历史与传统,同时也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实现自身的革新与发展。

以縱向观之,《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又涉及不同社会阶层思想的交融与对流。文本所传达的思想与理论需要经由知识精英下沉至普罗大众层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实效应。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思想往往不得不“降格”化约为以条文、格言、口号、标语等形式呈现的话语和符号,进而沉淀为一种社会整体的思想氛围与常识性知识,影响现实生活的轨迹【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2页。】。“公理”“阶级”“革命”“暴力”“剥削”“消灭私有制”等由《宣言》文本衍生而来的话语和符号在中国社会的具体语境中,伴随中国革命实践的演进,持续生成并发生语义流转。“革命语言不是简单地去反映革命变化和冲突的现实,而是将自身转化成一种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工具。”质言之,“革命的政治话语是修辞的,是劝服的工具,是重新构建社会世界和政治世界的方式”【〔美〕林恩·亨特著,汪珍珠译:《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5页。】。一方面,这些概念和话语的理解及衍义受到历史语境和社会实践的规制,反映着革命政党的政治诉求,折射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革命动员的政治力量,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纳入新的理论框架中加以重新解释,进行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渗透进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型构历史主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塑造并重塑着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乃至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过程中,这些概念和话语形成时代的“关键词”,互相支撑、互相映衬,共同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体系,证成不同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及路线方针的合法性。

外来理论与本土文化的互动以及不同阶层思想的对流构成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经纬,二者互相交织,密不可分。这种纵横交错的意义网络生产与再生产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与实践,使其呈现出一种动态而持续的现实图景。《〈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通过这两个维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汉译与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结合在一起,并融入文本学研究和概念史研究的方法,在理论与方法层面均具有创新性,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三、抛砖引玉之探问

本书对《宣言》汉译文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应也不会就此停滞,必将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持续演变而不断推进。书中尚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是观照中观层面言论空间深化译本语境的研究。本书对《宣言》汉译本的考证非常详细,在充分占有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别对生成语境、译者与版本等进行了详尽分析。不过,就生成语境而言,尚有值得拓展的空间。整体上看,作者对生成语境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革命的现实需求、社会舆论空间、出版政策等。作为一本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著作来说,这样的语境已经足够充分。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借鉴社会史研究路径,那么《宣言》汉译本的出版与发行亦需要研究出版社的意图、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与翻译的推动、学术研究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讨所形成的意义空间、普罗大众的阅读需求等中观乃至微观语境层面,如此则语境研究将更为充分。如陈瘦石之翻译《宣言》,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安排的组织行为,作者对语境的考证亦不够充分,尤其是国统区如何能让《宣言》这样的“红色书籍”出版发行,诸如此类,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是《宣言》译本版本出版流通的研究。本书对《宣言》译本的不同版本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这是其创新内容之一。当然,这本身也有一定难度,能够对六个《宣言》译本的版本进行科学统计,需要作者与各个博物馆、档案馆进行沟通,下苦功夫、坐冷板凳,可以想见,作者的整个研究过程耗费了很多心力。不过,作者主要停留于对版本的描述,对版本何以如此尚缺乏足够的学理分析。本书主要集中于对部分伪装本的介绍,但对伪装本怎么产生、流通,包括《宣言》的广告、版本的宣传与推广、版本的翻印、刻印与石刻等尚未进行深究。如果能够结合出版史等相关史实,对版本的流通展开进一步探讨,相信会有更翔实的研究成果。

总之,本书从话语角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的新范式,凸显了经典文本研究实证化、微观化的学术价值和空间。期待作者百尺竿头,从社会史、出版史等角度继续将研究引向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及其话语中国化的研究做出更出色的贡献。

〔作者黄伟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Exchange: A Review of Chen Hongjuan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the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Huang Weili

Abstract:Chen Hongjuan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the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not only examin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but also explore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through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Manifesto and its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Based on the academic frontier, this book presents history from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pproaches.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Marxist classic texts into Chine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system, it combines the methods of textolog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research, which is innovative in theory and method, and also provides som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scourse systems.

Keywords:cultura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exchang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discourse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美国社会中苗族移民的文化融合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解读美剧流行的文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