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纺织期刊出版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刊物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纺织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学术界较多注重近代纺织期刊的文献整理与统计,而鲜有对纺织期刊的出版概况及特征作专门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库,文章从创刊数量、发行机构、刊物性质及办刊地域等方面分析纺织期刊出版,指出中国近代纺织期刊出版分为初兴、开拓、繁荣、曲折、恢复等5个阶段。对中国近代纺织期刊出版情况进行整体性研究,可反映中国纺织期刊的出版特征及其历史变迁,具有研究纺织史和出版史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中国近代 纺织期刊 出版研究
中国近代纺织期刊是科技刊物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传播纺织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其直接作用是为纺织行业交流提供专门平台【文中涉及的纺织期刊是以纺织业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刊物,不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含有纺织业相关内容的期刊。】。关于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出版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系统整理,很多研究只能根据少量的出刊文献来分析与定性【2017年前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有:包铭新《中国近代纺织期刊》,《中国纺织》1986年第9期;陈耀廷《三四十年代国内纺织期刊分析》,《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曹振宇《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创办及意义》,《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9年第14期。】。直至2017年以后,李强、吴川灵等学者对中国近代纺织期刊进行定量化统计,并建立资料库【李强、张雷、赵金龙、殷琪:《解放前刊发的中国纺织类期刊的整理》,《服装导刊》2017年第3期;吴川灵:《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统计分析及其研究意义》,《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3期。】,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对于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阶段性分析仍不够深入,需做进一步研究。因此,根据现有的近代纺织期刊资料库与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拟对1904—1949年中国纺织期刊出版概况进行考述,探究其在近代各阶段的出版特征,认为纺织期刊的出版同该行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初兴期(1904—1918)
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科技出版有一个重大突破,即诞生了自然科技期刊【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1840—1949)》,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纺织期刊的出版亦随自然科技刊物的诞生而初兴。
中国传统的纺织生产以蚕桑为主要原料,蚕桑作为农业之“本”,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西学东渐和变法图强思潮的影响,清末社会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高潮,农学作为当时西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较早受到关注,进而刺激農学杂志的兴起,其中包括纺织类期刊的出版。1904年,武昌农务学堂创办的《蚕学月报》成为中国纺织期刊之发端【郑天挺、荣孟源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0页。】。随后,四川、浙江、广东、上海等地也相继出版纺织期刊,例如《蚕业白话演说》《柞蚕杂志》《柞蚕汇志》《蚕丛》《织锦》《浙江蚕业学校校友会杂志》【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但该时期纺织期刊的总体出版数量不超过10种,刊期少且经营时间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内在日留学生亦自发出版纺织期刊,分别为《农桑学杂志》和《中国蚕丝业会报》,其办刊根源是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日趋增强的教育互动与丝织贸易。
初兴期的纺织期刊出版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一,在创刊数量上,这一时期出版数量少,发行周期短;其二,在发行机构上,以杂志社、研究机构、学堂、留学生、行业组织为主,且多为民间创办,并未受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其三,在刊物性质上,这一时期侧重于中国传统的蚕丝业,以蚕丝原料为主,反映出中国当时纺织主体产业为丝织业;其四,在出版地域上,主要集中于沿海及四川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蚕丝原料产地,需要出版纺织期刊来推动行业交流。
二、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开拓期(1919—1929)
1919年至1929年,在新文化运动“科学救国”的呼声下,纺织期刊出版得以迅速发展,发行机构呈现多元趋势,内容、知识、讯息功能更为齐全。
这一时期民族纺织企业联合团体开始出版专门期刊,服务于行业需要,如《广西棉业促进会季刊》(1919年广西棉业促进会出版)、《全国棉场联合会丛刊》(1923年全国棉场联合会出版)、《棉业年报》(1924年通如海棉业公会出版)等。在这些出版机构中,由华商纱厂联合会主办的刊物以兼备沟通纺织讯息和传播纺织技术为特色,充当纺织界人士联系与沟通的重要桥梁。
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上海最大的纺织企业联合体:华商纱厂联合会,依靠其平台优势,充分利用会费、广告费作为经费收入,鼓励纺织业界各专家、学者、技师等向刊物供稿,从物质经费和稿件资源方面确保纺织期刊的长期发行。这些刊物的发行也为其他近代纺织刊物的出版树立良好榜样,提供可取的办刊经验。
1919年,华商纱厂联合会在上海创办第一份综合性纺织期刊《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该刊收录各种纺织学术著作和行业资讯,载文内容以纱厂和纺织方面等为主。然而,《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缺乏时效性,该刊每期出版时间间隔3个月之久,且收集材料耗费大量时间,编辑人员因公乏时、无暇编稿,致使许多最新讯息被迫滞后,“以搜集材料之故,难免稍延时日”【《杂志室编辑》,《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30年第4期。】,“其范围太广、不免有博而不精的毛病。随着时代及历史渐渐有些变换了,加以纺织技术人才的需要甚殷,从前常为季刊撰述者,也为工务的紧张无闻写稿。因此季刊常感到无可避免的稿荒,此外印局的延宕,季刊出版便屡有意外的延期”【《介绍纺织界最近两种刊物:纺织年刊、纺织之友》,《纺织时报》1931年5月28日,第8版。】,以上原因致使《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不能满足国内纺织业对提供及时行业资讯的现实需要,逐渐成为纺织论文集后于1934年停刊。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列强经济干预的减弱以及民族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处于发展黄金期的中国纺织业界急需一份报道内容更切实、出刊周期更短、时效性更强的行业刊物。
1923年,华商纱厂联合会创办纺织业的第一份报刊《纺织时报》,以每周两期的频次,报道棉花、棉纱市场动态和行情,弥补《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时效性不足的短板,“近以季刊出版暂衍缓,社会对于本报尤感需要,因是本报对于专门技术文字之有时效性质者,亦均在探录范围之内”【贯一:《敬告读者》,《纺织时报》1930年6月2日,第2版。】。在版面与栏目方面,《纺织时报》经历不断改良的过程。最初《纺织时报》仅2个版面,仅有国内外纺织讯息、棉货进出口统计、各厂消息、会务记载等栏目。1925年4月13日,因为刊载内容的增加,《纺织时报》在第201号扩版至4个版面。栏目于第201号起增加“编辑小谈”和“纺织界新闻”2个版块,前者刊载纺织业的评论性文章,后者报道国内外最新纺织行业资讯。到1930年6月2日,《纺织时报》在第701号将版面数基本固定为8个版面,此后版面数一直持续到停刊,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纺织学会的成立,作为中纺学会的舆论阵地,有扩版之需。总的来说,《纺织时报》克服了《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并在版面和栏目方面做出调整,增加篇幅,扩充内容,受到国内纺织界的好评。
与此同时,一些国内纺织厂亦在尝试出版纺织管理类期刊,例如1924年恒丰纱厂创办的《恒丰周刊》。该刊重点刊载改善纱厂运营、介绍纱厂工作规章、训练熟练工人等方面的文章。《恒丰周刊》自1924年創刊至1927年终刊,共出刊117期,1924年前8期为2个版面,1925年第9期起扩版至4个版面,此后版面数持续至终刊,首尾版面刊登广告,中间两版刊载正文内容,分为学艺和文艺两大栏目。学艺栏目以刊载纺织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文艺栏目以娱乐性文字为基调,“如诗词等类。虽不是专门学术。但我们于工作之暇。读之觉心旷神怡。可助休息时的兴味”【陈辅舟:《敬告爱读恒丰周刊者》,《恒丰周刊》1924年12月30日,第1页。】,是当时为数不多学娱并重的纺织管理类期刊。
纺织高校、校友会、学术组织的办刊活动在1919年后明显增多,但内容大多沿袭前一时期的丝织类期刊,如《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农蚕汇刊》(1919年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出版)、《蚕丝专刊》(1921年中华农学会出版)、《女蚕》(1923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出版)、《蚕丝业月刊》(1924年高等蚕丝讲习所同学会出版)、《江苏省立蚕桑模范场月刊》(1925年江苏省立蚕桑模范场出版)、《蚕声》(1929年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同学会出版)、《蚕业导报》(1929年广东建设厅蚕丝改造局出版)等。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创办的《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季刊》,该刊是纺织学术界出版的第一部综合性纺织期刊,主要刊登内容包括纺织染科学研究、反映制造成果、重点介绍纺织染的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其办刊宗旨为“与海内纺织染界中人共同研究,务使地无弃材,物无弃用,事求实际,不尚空谈,并将研究所得,分期刊印,传播国人”【《北平纺织染研究会成立宣言》,《北平纺织染研究会季刊》1929年第1期,第2页。】,兼具务实研究与科技救国等特质。
开拓期的中国纺织期刊出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克服前一阶段纺织期刊资金不足、受众面小等局限,依靠所属行业平台的物质支撑,凭借内容丰富、刊期多、时效性强、专业性高等优势来促进办刊质量及数量的提升;二是中国纺织业在这一时期正值民族经济的黄金期,诞生了一大批民族纺织企业,这些企业为满足自身需要,出版一些纺织期刊,这些期刊以纺织资讯、管理与技术为主,服务于纺织生产;三是20世纪20年代纺织期刊的性质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丝织业外,还有棉纺业、企业管理、纺织讯息等相关刊物,综合类纺织期刊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纺织期刊出版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繁荣期(1930—1937)
中国期刊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一个出版热潮,时人称为“期刊热”或“杂志热”【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于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并趋向成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出版提供丰富的选题资源;二是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科技出版提供资本支持。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纺织期刊发展繁荣,创刊数量约占中国近代纺织期刊出版的三分之一,约60多种【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这一时期中国纺织期刊出版数量之多、出版地之广、发行种类之全,达到中国近代纺织期刊出版之巅。
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纺织期刊的出版机构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学术团体开始发挥其专业功能,陆续出版综合性纺织刊物,如发行时间长、刊期多、影响力较大的《纺织周刊》《纺织年刊》《纺织之友》《杼声》等刊物。这是因为,一方面是1930年中国纺织学会的成立,为纺织期刊出版提供专业人士与优质稿源。作为近代规模最大的纺织学术团体,中国纺织学会“集全国纺织人才之学术经验,加以研究,以为改进技术之张本”【苏季泉:《组织中国纺织学会之意义》,《纺织时报》1930年4月20日,第9版。】,于30年代先后出版《纺织周刊》《纺织年刊》等作为其“昌明学术,研精技艺,发呈光大”的沟通平台。《纺织周刊》结合《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重技术和《纺织时报》时效性强等优势,以“沟通斯界消息、供给研究资料、造成健全舆论、促进纺织事业之发展”【《纺织周刊》1931年第1期,第5页。】为宗旨,自创刊伊始,每周一期,刊载中国纺织学会活动消息,编发时事评述、企业动态及技术专论等文稿,兼备技术与时效等特质,在纺织界影响甚广【王仰旭:《〈纺织周刊〉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7页。】,后因抗战被迫停刊,在1946年复刊,前后出版发行持续十余年。该刊“用委婉曲谅的文字,去造成一个事业界喉舌,使之能为社会所重视”【陈耀廷:《〈纺织周刊〉特点初析》,《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蕴含其不拘一格、兼容并包的办刊思想,是中国近代最为成功的纺织期刊之一。《纺织年刊》主要刊载中国纺织学会举办年会的会谈纪要、章程、会员录、论文,集中反映历年中国纺织业的整体动态和技术成果。
另一方面,纺织高等院校亦在30年代初出版综合性纺织期刊,向业界全方位地介绍与传播纺织技术。例如南通大学纺织科出版发行的《纺织之友》和《杼声》。《纺织之友》由南通大学纺织校友会上海分会于1931年创刊,其刊载内容涵盖纺、织、染、整等领域。此外,作为南通学校友会出版的纺织刊物,《纺织之友》为毕业校友提供一条联络感情、开展学术交流、发展业务的情感纽带,“此刊之设,即可联络疏散,沟通声气,就固有之联结,进而为整齐之集合,纯然以研究學术,发皇业务为职志”【《本会成立宣言》,《纺织之友》1931年第1期,第5页。】。
《杼声》由南通大学纺织科学生自治会1933年在上海创办,以纺织学术为主要内容,并载有学校概况和文艺作品。尽管《杼声》的社会影响力不如校友会创办的《纺织之友》更大,但作为校内刊物,《杼声》与南通大学纺织科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为其生存发展提供舆论保障。在办刊时间上,《纺织之友》因战争被迫于1940年停刊,而《杼声》则坚持办刊到1948年,前后持续约15年时间。
《纺织之友》和《杼声》这两部纺织院校团体出版的刊物,创刊者群体均系南通大学纺织科成员,他们以纺织报国为志趣,通过创办纺织期刊,为促进纺织业发展,增进师生校友间的友谊,探索先进的纺织技术,提高纺织院校的声誉等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受“期刊热”的刺激与鼓舞,一些纺织职工团体在工作之余,自发创办纺织期刊,以满足纺织工人对于纺织的知识需要。1933年,江苏常州大纶纺织厂的年轻职工自发创办《励进月刊》,该刊以“站在纺织的立场,交换知识,联络感情,沟通思想,研究纺织技术”【陈越:《发刊词(二)》,《励进月刊》1933年第1期,第2页。】为宗旨,通过“研究纺织上的知识和改良,满足工人求知的欲望”【陈倬:《发刊词(一)》,《励进月刊》1933年第1期,第1页。】来提升纺织工人的专业技能。《励进月刊》从1933年办刊至1935年停刊,历时两年多,前后共出版25期,陆绍云、刘匹基先后予以赞助,其余经费取之于各往来商场之广告收入【胡逸飞:《本刊发行之经过》,《励进月刊》1934年第16期,第6页。】。《励进月刊》为广大纺织职工团体提供交流互助的平台,他们在该刊发表有关工作心得、劳动经验、纺织业情况及工余生活等文章,用互相激励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内陆地区的纺织期刊出版亦在繁荣期中迎来勃兴。湖南、湖北、陕西、安徽、河南等省相继创办纺织类刊物以服务于当地纺织行业,共计14种,分别是《湖南第一纺织厂年刊》(1931年长沙创刊)、《陕西省第一棉业讨论会会刊》(1932年西安创刊)、《蚕种》(1932年芜湖创刊)、《汉口棉检周刊》(1933年武汉创刊)、《棉业》(1933年长沙创刊)、《蚕友》(1933年安庆创刊)、《陕西棉讯》(1934年西安创刊)、《两湖棉讯》(1935年湖南澧县、湖北光化创刊)、《陕西棉产改进所工作总报告》(1935年西安创刊)、《鄂棉》(1936年武汉创刊)、《河南棉业》(1936年开封创刊)、《棉运合作》(1936年西安创刊)、《河南省棉产改进所丛刊》(1937年开封创刊)、《棉报》(1937年武汉创刊),约占当时纺织期刊出版总数的四分之一【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这些纺织期刊的出版为内陆地区纺织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0—1937年是中国纺织期刊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纺织期刊出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30年代“期刊热”的兴起为纺织期刊的出版繁荣创造条件,该时期各地区出版的纺织期刊以棉纺类和综合类为主,丝织类刊物数量有所下降,这从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发展重心之转移,棉纺业逐渐取代丝织业,将成为当时纺织业里最为重要的产业;二是这一时期纺织学术团体和高等院校成为纺织期刊出版的主力军,多为受过纺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是国外留学的归国学者和技职人员,有过纺纱厂任职的工作经验。这决定了繁荣期的纺织期刊具有学术性强、专业性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三是纺织职工团体加入出版者队伍,自主办刊,这些刊物以交流工作经验和丰富工余生活为主,通俗性文字让广大纺织工人找到共鸣,备受纺织行业中下层群体的推崇;四是纺织期刊的出版地域开始由沿海延伸至内陆,且刊物大多以棉花原料、加工及检测为主,说明纺织刊物所属地域多为中国棉花原料产地。
四、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曲折(1938—1945)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纺织期刊的出版因为战争而举步维艰,进入曲折期。受战争影响,约90%的刊物被迫停刊,但仍有新的纺织期刊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地区陆续创刊。
全面抗战初期,上海租界成为未被日本侵略者的“孤岛”,沪西地区因为工厂迁址,出现繁荣,“(民国)二十七年秋,上海沦为孤岛,散设内地及四郊之纺织染厂,纷纷选址于沪西工厂区域,以期相继复业,勃兴一如雨后春笋”【黄希阁:《发刊词》,《纺织染工程》1939年第1期,第1页。】。不少纺织界爱国团体在“孤岛”的艰苦环境下,创办纺织期刊。
受租界纺织业繁荣的影响,1938—1941年上海“孤岛”地区共出版纺织类期刊10种,分别是《棉市周报》(1938年创刊)、《纺织染工程》(1939年创刊)、《染化月刊》(1939年创刊)、《纺织染季刊》(1939年创刊)、《棉业年报》(1940年创刊)、《丝业之友》(1940年创刊)、《绸布》(1940年创刊)、《纺织工业》(1941年创刊)、《纺工》(1941年创刊)、《华中蚕丝社报》(1941年创刊),约占这一时期纺织刊物出版数的60%【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它们在“普及纺织学术,在这与坚苦困难的时期,为中国纺织事业作抛砖引玉,不负全国纺织界人士之期望”【张闻如:《本刊对纺织界之期望》,《纺工》1941年第1期,第8页。】方面为中国纺织业尽一份贡献。
抗戰进入相持阶段后,大后方地区也在陆续出版纺织期刊,推动当地纺织业的发展。1938年7月,云南省棉业处创刊《云南棉讯》,主要刊登云南及国内外有关棉业之消息或论著,棉、烟蚜虫的防治,以及各产棉区情况报告,前后共出版2卷13期和一个冬季号。同年4月,荣昌中央农业实验所创办《四川植棉浅说》,共出版24期。1941年,中国蚕丝研究所在贵州遵义创办《中国蚕丝研究所汇报》。1942年,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研究室分别创办发行《棉业经济参考资料》和《棉市月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纺织学术团体从沦陷区迁址至大后方地区,创办新的刊物,以支持中国的纺织事业。1943年,中国纺织学会在重庆创办《中国纺织学会会刊》,延续因抗战被迫停刊的《纺织时报》和《纺织年刊》,“今兹会刊,缘因在此,实即延续纺织时报与年刊而合并之”【《本刊之因缘及其义旨》,《中国纺织学会会刊》1943年第1期,第1页。】,该刊以“备当局之咨询,供斯业之咨询,策群力以争上进,有义动而无权利”【《本刊之因缘及其义旨》,《中国纺织学会会刊》1943年第1期,第1页。】为办刊宗旨,对抗战时期举办的纺织年会予以刊载,详细记录了会议的流程、具体内容、年会报告等项,第一时间将中国纺织学会的动态告知纺织界人士,起到沟通讯息和交流学术的双重作用。
曲折期纺织期刊出版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从1938年到1945年,纺织期刊共创办23种,受战争影响,纺织业陷入衰颓,纺织期刊亦受纺织行业的影响,创刊数量锐减;其次,同战前相比,这一时期纺织期刊刊期长、发行量少、中途停刊多,且内容侧重于纺织原料与资讯的报道,以维系战时纺织行业的产销需求;最后,一些原本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学术团体、高等院校为躲避战火,迁至云贵川等省,为纺织期刊出版提供稳定的“大后方”,有利于促进纺织知识在中国内陆地区的传播与普及。
五、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恢复(1946—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纺织期刊的出版情况有所恢复,据统计,从1946年1月至1949年10月,中国纺织业界共出版40种纺织期刊【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数量仅次于30年代初的“期刊热”。恢复期纺织期刊的主要出版机构为纺织教育科研团体和官僚企业机构,1946—1949年,这两个机构共出版23种期刊,约占这时期总出版数的60%【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抗战胜利后,纺织学术团体迁回原址,恢复因抗战被迫停刊的纺织刊物,如中国纺织学会于1946年、1947年分别复刊《纺织周刊》和《纺织年刊》;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从南通学院染化研究会接办《染化月刊》,于1947年复刊。此外,政府研究机构如南京农林部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浙江省蚕丝业改进管理委员会,也相继出版各自研究方向的纺织期刊,这些刊物的复刊有利于恢复中国纺织期刊的出版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纺织官僚企业在抗战胜利后成为最为活跃的创刊群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蚕公司等官僚企业,这些企业接收、改组日伪纺织企业,获取巨额利润,成为全国纺织业的垄断力量,仅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就出版《纺建》《纺修》《棉花产销》等10余种纺织刊物【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大垄断企业在创办纺织刊物上具有很强的经济能力。
尽管抗战胜利后中国纺织期刊出版迎来短暂的复苏,然而内战的爆发对国内纺织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1948年以后国民政府推行更为严苛的经济统制政策,使纺织业濒临崩溃。纺织业的颓势使纺织刊物陷入停滞,不少刊物仅出版数期就被迫停刊。
恢复期纺织期刊出版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在创刊数量上较曲折期有所提升,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纺织机构回迁,重新创办刊物,另一方面是纺织官僚企业的成立,需要创办纺织期刊作为其对外宣传的喉舌,但受内战影响,这些期刊办刊时间普遍不长;其次,在发行机构上,绝大部分纺织期刊由官僚企业发行,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办刊为最,说明这一时期官僚资本对纺织行业的高度控制;再次,在刊物性质上,以棉纺业为主,说明棉纺已是当时国内纺织生产中的主体产业;最后,在出版地域上,大部分纺织期刊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出版,说明抗战胜利后,纺织期刊的出版重心重新由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
六、结 语
中国近代纺织期刊出版发展历经草创、开拓、繁荣、曲折、恢复等五个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探索的过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而且在推动纺织科技进步、构建行业交流平台、传播纺织资讯信息、促进纺织教育发展、培养优秀纺织人才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近代纺织期刊的出版为研究近代纺织产业提供一手的行业史料,蕴含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但是,受到时代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中国近代纺织期刊多数昙花一现,办刊10年以上的刊物屈指可数,尤其是1937—1949年战事频繁,致使中国近代纺织期刊出版因失去稳定的社会环境而遭受巨大挫折。因此,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发展过程与行业命运有着紧密联系,跌宕起伏,曲折前进,在艰难中不断跋涉前进,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纺织期刊出版才迎来新的纪元,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谱写出纺织期刊出版的新篇章。
〔作者王仰旭,上海大学文学院2020级中国史博士研究生〕
A Research on the Publishing of Textile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04-1949)
Wang Yangxu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ubl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the Publication of Textile Journal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terature collation and statistics of Modern Textile Periodicals, but few have made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ation of Textile Periodicals.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databas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ublication of Textile Journal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Journals, the issuing institutions, the backgrounds and the aims of Journals, and the regions where the journals were ru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Textile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namely, the Initial Stage,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Prosperity Stage, the Twists and Turns Stage, and the Recovery Stag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of Chinas Modern Textile Journals can reflect the Publis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as Textile Journals, and has the dual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Textile History and Publishing History.
Keywords:Modern China, Textile Journals, Publishing Research